闻一多先生作品
闻一多的“发现”来了。我大叫着大哭起来。“这不是我的中国,没有,没有!”我来是因为我听到你在呼唤我;抽打着时间的冯刚,举着一把火,我来了,我不知道这是一场空欢喜。我遇到的是一场噩梦。你在哪里?那是恐怖,挂在悬崖上的噩梦,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爱!我质疑天空,四面逼风。我问,捶着大地的红胸脯,却得不到任何消息;我为你哭了,吐了一颗心——在心里!《发现》是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见于诗集《死水》中。从内容来看,算是闻一多即将回国。它是诗人爱恨交织的结晶,表现了诗人回国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破碎祖国的失望和怨恨。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有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的爱国者。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受到种族歧视和屈辱,爱国思想和感情越来越强烈,于1925年夏初愤然回国。但是,作为一个忠诚的祖国之子,当他带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带着为祖国服务和奉献的志向回来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是狂喜和自信,而是一种撕肝裂肺的深深的悲哀。多么惊人的反差!产生这种惊人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很好:“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到的侮辱越多,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就越深。.....但是当希望实现的时候,他却陷入了可怕的深渊。他想象中的美好祖国在美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一根大柱子倒塌了!他看到的与他希望看到的正好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黑暗和破碎的荒凉。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歌唱,他哭泣……”。“其实他在美国的时候,难道不知道他亲爱的伟大的祖国被军阀打得粉碎吗?天灾人祸发生的祖国形势,难道他不清楚吗?然而,那个时间和地点的心情使我们真诚的诗人美化和神圣化了他热爱的祖国。诗人从他创造的形象中获得温暖和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和悲伤的感觉变成了一首感人的诗歌——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了解了诗人久别重逢回到祖国后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这首诗只有十二行。虽短,但构思不凡,构思新颖巧妙,尤其是“开头和结尾都不同寻常,引人入胜”。(何其芳诗歌鉴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别出心裁。按照习惯思维和传统写法,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首先表达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深深的怀念和殷切的希望,然后表达诗人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倾吐从失望和悲伤中升起的对祖国的失望、悲伤和期待。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突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但太缺乏新意,显得平淡无奇。闻一多是一位创新的诗人。他总是努力避免诗歌构思的平庸和一般化,并试图给他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感。发现号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这位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从一开始他就直奔主题,撕肝裂肺,大喊“我来了。我大叫着大哭起来。这不是我的中国,不,不!”“这一声声血泪的呼喊,如“不知从何而来”,给人一种突兀的多事之感,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人那一张含血带泪的失望迷茫的脸,听到了他痛苦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已经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祖国,为什么他还不相信这是“我的中国”,还反复诉说“不,不!”然后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便抽打着时间,乘着风,举着火把,不辞辛苦,一路赶回来。但眼前的祖国满目疮痍,现实如同悬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骇人、绝望。“我”在哪里?听到呼唤,我怕时间太长,回家的路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飞起来。最后,竟然是“一场空欢喜”。多么失望和悲哀啊!在这里,诗人没有描写他踏上故土时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人民苦不堪言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两组“我来了”排比句和几个恰当的比喻,直接表达了他的深情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这首诗更简洁、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精彩、更发人深省。在经历了迷茫、失望、悲痛和愤怒之后,诗人再次高喊:“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爱!”此时的诗歌,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诗人的‘发现’指的是祖国的毁灭,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立意就谈不上新颖独特,主题也谈不上感人至深。因为《国破家亡感》早在闻一多之前就有很多爱国人士写了,其中不乏精美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的应该是诗的后四句:我问青天,四面逼风。我问,我的拳头在大地裸露的胸膛上跳动,却得不到任何消息。我为你哭泣,吐了一颗心。-在我心里!既然诗人回国后看到的不是“我的中国”或“我的爱情”,那么诗人的“中国”和诗人的“爱情”,也就是诗人理想中如花似玉的美丽祖国在哪里呢?他努力寻找真相,迫使风,地面和上面,他寻找绿色的虚空,下面,黄色的春天,但他仍然但他失败了,在两个地方,找到他要找的人,他总是不能得到任何消息。他哭着哭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在深深的、广泛的愤慨中执着地寻找、追寻,甚至“呕心沥血”。啊!我的中国在我心中。”花一样的祖国”珍藏在诗人心中。这是多么强烈而深刻的爱国热情啊!诗人并没有因为失望而沉沦,而是带着对祖国执着而忠诚的爱,从失望和怨恨中崛起。《在我心里》的结局是石破天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凸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永恒的爱。联系到诗人忠诚正直的一生,联系到他心中追求祖国的最后一滴血,这个结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至此,一位伟大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