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古代笑话 - 谁能给我一篇2000字的孔子影评?

谁能给我一篇2000字的孔子影评?

这种否定的论调虽然不是知难而退的理由,但确实说明了“孔子”这个主题的艰巨性。去电影院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的信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发哥的个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装剧领域的稳定表现。可以想象电影塑造的孔子形象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甚至可以想象电影会小心翼翼地绕开雷区,塑造一个略显平庸的孔子。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

在一部叫《孔子》的电影里,我几乎看不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很简单,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是周游世界,但影片对这一经历的描述却极其苍白。我们想知道:在周游世界的十四年中,孔子漫游过哪些地方,有过什么样的具体经历。我们早就知道他处处碰壁,现在想知道他为什么碰壁,怎么碰壁。在他的游历中,他是如何与弟子们生活相处的,又是如何教给他们什么思想,从而成就了他作为教育家的地位...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一点也不。唯一注重表现的是“见南子”那部分。一目了然,把历史书上这一小段大做文章的动机挑出来。不过我对这一条还是比较包容的,也很好奇:毕竟如果能让这种解读不媚俗,合理,有新意,那就很出彩了。然而,结果是媚俗是不可能的,庸俗也逃不掉。而且没有什么理由可言,牵强附会。

其实这一段大体上是符合逻辑的,只是缺乏充分的准备,仓促粗糙。比如那句“世人或许能理解大师的痛苦,却永远无法理解大师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立刻让大师落泪。-我大概能理解导演设计的逻辑和意图,但这条线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我觉得需要提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主人如何受苦;2.大师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3.这种境界如何不被理解;4.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理解大师...但是缺少对这个情节的解释和感情的积累。师父不像是在痛苦中精神升华的师父,南子也不像是有一颗能理解他的心的南子。这一行所期待的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释放感情的效果并没有表现出来。师傅的叫声毫无道理,南子对师傅生前的记忆更是莫名其妙。

这也带出了影片前半部分的问题:的确,乍一看,前半部分似乎相当可圈可点,不尽如人意。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或许能够理解大师的痛苦,却永远无法理解大师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这句台词完全失效的时候,再反过来回忆一下,就能理解影片前半部分的结构缺陷了。

然后什么宋司马桓要杀孔子,连根拔起他的树。作为一个文盲,刚刚从百度百科上找到这句话,所以我理解为什么电影里会有这么令人费解的情节。这是一部“忠于史实”、近乎刻意的电影,这个情节就是例证之一。但是,如果他们这么“忠诚”,那这部电影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就不好说了。

另外,令人费解的是,电影中连“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起其树”的细节都给了几分钟,为何不见三都“刑不及义”?这个案子不是比“拔其树”更重要吗?演绎不比《看见南子》更有挑战性和精彩?

那什么被困在蔡晨了?是的,追求理想,处处碰壁,濒临绝望。回到两千年前的那个夜晚,孔子的精神世界里回忆起了什么?反思什么?你期待什么?是应该保持乐观还是陷入痛苦和绝望?那一刻,理想与现实是如何碰撞出中国最伟大的人?.....我们多么期待一场精彩的演出啊!

不,还是没有。影片只表现了肉体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于史实”:

孔子端着最后一碗马汤,对鲁兹说:“你喝吧。”

鲁兹说,“不,我不饿。你喝吧。”

子曰:“好,我饮一杯,你饮一杯。”

儿子说:“来,我们都喝一杯。”

我不想谈颜回的死。我想如果导演躲在观众席里,他心里一定在喊“你感动吗?”?你感动吗?你为什么不感动?"

导演,你听说过“河中游小竹筏”吗?竹简掉到水里会沉吗?所以你还是想被感动?你欺负我没文化?

就这样,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孔子在鲁的政治生涯,颇有看点。后半段孔子环游世界十四年,在影片中却是一片空白。好像在那十四年里,孔子并没有主动去寻求事业,追求理想,只是被动地四处游荡,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且所到之处,要么是战乱状态,要么是冰天雪地,也没有找到好的地方四处游荡。脑子有问题。

我以为孔子周游世界的十四年,是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努力的十四年。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平庸又无聊的十四年。所以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来了!眼看时间不多了,季孙思终于悔悟,让儿子把孔子请回来。孔子面对着阔别多年的故国,向墙下拜,泪流满面:鲁,生我养我的故国,我终于回来了!

原来这就是孔子在外漂泊多年的终极目标!当时我就震惊了:孔子的理想在哪里?野心在哪里?追求在哪里?

.....孔子,在哪里?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论语原著中的台词此起彼伏,几乎可以成为“论语知识测试”。王:“请问刚才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多少个《论语》的典故?”?它们是什么?"

也许导演认为这种教育是寓教于乐的,哪怕是拍《孔子》。

另一篇:杨澜读了孔子之后说,如果我们从“失败者”这个角色去理解孔子,就更容易接近这个角色,孔子的后人就会焦虑:你侮辱了我们的祖先,侮辱了我们的圣人。孔家子孙众多,这么热衷于维护祖辈形象的应该是这几个,但说法确实很奇怪。而且这种论调并不局限于孔府家的后代。有人指责孔子违背历史事实,类似的事情以前也屡见不鲜。在我看来,这基本和蜡笔小新批评书店不卖盒饭一样扯淡。但是因为电影《孔子》失去了千百年来孔子至高无上的圣人光环,所以受到了很多批评。梅兰芳和叶问上映的时候,韩寒就说过,等主角原型的后代都死了再拍这种片子会更好。事实上,当你遇到一部孔子这样题材的电影,从对蜡笔的小范围批判来看,你会发现中国人骨子里无条件尊重权威的奴性幽灵总是层出不穷。

孔子是“失败者”的说法其实很客气,因为之前有一本书《桑古铎:我读论语》,作者北京大学教授李陵直言孔子是“桑古铎”,而这种说法并不是李陵哗众取宠、亵渎圣人的杜撰,而是孔子周游列国投奔郑时的自嘲。“失败者”这个词真的比“走失的狗”这个说法好多了。所谓周游世界,其实就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乡很远,为了……流浪很远,漂泊——冲浪”,意思是孔子在鲁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导致弟子们漫无目的的流浪。电影《孔子》很自然地还原了孔子自称是一只走失的狗,这是这部严肃电影的出彩之处。

孔子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与鲁更擅长政治权谋的季孙思相比,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就有点幼稚了,明知做不到,最终也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各国间游荡。那时候的孔子还不像后世那样是国际巨星,衣食也不全面,所以流浪的过程肯定是一塌糊涂。当他周游世界时,影片中那个发了财的孔子形象也是衣衫褴褛。孔子是怎么知道的?有人说他刚刚听说村头的树林里有一个老人。他的脸和身材与汤相似,但他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子曰:什么鸟盛鱼汤?我是一只迷路的狗。孔子本人应该远比后世所谓的儒家弟子有趣。后世或多或少都是虚伪的,充斥着要么是贼妓要么是尔虞我诈的所谓圣人,圣人都被他们消费了,被泼妇后当牌坊。如果都像后人想象的那样虚伪带着光环,那人生就不无聊了。

当然,选择周润发扮演孔子背后有商业考虑。但从影片本身来看,法哥除了精湛的演技和认真的态度,在这位大明星身上还有一种难得的平民气质。所以他演孔子自称桑门狗这种不重要的戏的时候,看起来亲切,自然,有趣,简直是神来之笔。很多人觉得颜回之死很震撼,很感人,其实只是从他最喜欢的弟子之死的角度来描绘孔子的一个想象之笔,也就是“侧面描写”。虽然这一笔确实出彩,煽情,但自称桑门狗的场景也就那么几个,让孔子更真实,更懂事。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做官的时候开始的,那是孔子生活比较顺遂的时候。从一系列政治军事动作可以看出,这哥们真的很有才华,很有魄力,政绩也很突出。他很受大老板鲁的赏识,但由于触犯了权贵既得利益者季孙思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和驱逐。孔子的这一点,也被后世许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所天真地继承。中国的政治从来都是一边跟法家斗一边哄,一边跟儒家哄你。这种说法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孔子经过一些政治行动最后变成了悲剧,而鲁的这部剧却符合情节冲突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和之前胡玫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胡玫也精于拍戏,很多当时名字难念的人都被拍成了活生生的人。但他溜出鲁的时候,没有直接和孔子起冲突的反派,剧情冲突也不激烈。就像很多媒体说的“后半部分像散文”。其实,如果从一个有理想却只会流浪的人身上去理解,就可以看出孔子流浪的背后,他最大的敌人是春秋乱世的时代。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人和这个时代的对抗,一个彼此无法接受和融合的悲剧。更何况这不是简单的不合时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心淳朴。否则颜回等师兄弟也不会爱上他,后世中国人的政治和民心总会越来越差。从胡玫的历史剧《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可以看出,儒家的政治思想从来都只是掌权者利用的纸。当一部传记电影刻画了人与时代的关系,就走上了正轨,而像《孔子》这样的电影,不仅面临着刻画人与时代关系的任务,还有一个更大的难度,那就是孔子身上的圣人光环。对于这种光环,孔子自嘲办公室狗的记载是破解的利器。导演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选择利器打破气场,还在于在一些关键点上与古人进行“心灵沟通”,对古人有很好的了解,比如《紫剑南子》的场景。我所担心的那种港式的过度戏谑并没有出现,而是对《史记》中记载的丑闻的一种点到为止,略显正气,又有些古雅的诗意。周润发的表现略显感动,内心波澜不兴。南子风情万种,看着有趣又恰到好处,让人会心一笑。对比《论语》中的孔子,他出来对天发誓“子不在,天厌之!”厌倦了!“要有趣可信。史料中的孔子有些教条,这是孔子前半部分无法避免的。好在前半部分有故事支撑,说教还过得去。

电影《孔子》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起初听说编剧陈汗用《赤壁》震惊众生,我的期望值低了很多。没想到,在中国拍历史剧从来没有失败过的胡玫的把握下,被重视了。编剧和导演以及周润发等主演把孔子请下了千百年的神坛,让我们面对面地感受这位神仙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桑门狗》的作者李陵说,孔子其实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理想主义,不被时代接受,所以失去了精神家园,不得不流浪。即使他没有环游世界,他的思想也只能选择流浪。在我看来,那个不被时代接受却坚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远比那个不苟言笑的圣人可信。胡玫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历史剧。这次他导演这部历史人物片,就是这么稳妥妥妥的。在剧本扎实的前提下,他对历史人物的解读能力远超国内很多导演,这对于历史题材和古装题材丰富的中国电影也是有启发意义的。周润发的表现绝对是他新世纪以来最好的一次,远胜于《卧虎藏龙》中的侠客。周迅灵动的笑容和南子一脉相承,奚仲文的艺术成就了那个古老中国的古雅之美。但是发行方也逃不过大思维,一直强调的春秋大战的大场面都过去了,很多特效看起来也很粗糙。

有趣的是,电影《孔子》总是与“去经典化”和“反权威”有关。从一开始周润发面对质疑追问“孔子到底是人还是神”,到网上盛传的“跪在门口”事件,这部关于某些人的圣人的影片,其实闪现的是人性化、反权威、去经典化和讲“四化”的精神。

至于遗憾,或者说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因为我对孔子的看法和王小波对他的评价很接近:一个充满真理的老天真,他讲课的地方很有意思,可能学的东西不多,但是自由有趣的氛围令人向往。这部电影让我加深了孔子也是悲剧的观念。但孔子除了自嘲自己丢了官职,一直太过严肃,并没有更多有趣的点,尤其是鲁国政治时期,经常在对话中加入《论语》中的名句“子曰”,够狠的。而我最喜欢的人是孔子和几个弟子坐在一起。当听了他们各自的抱负后,他们不同意鲁兹、尤然等人想当官的想法。只有曾点说:“晚春者,春装已毕,状元五六,童子六七。洗澡差不多是演绎,风在跳舞,他们唱着歌回来了!”这种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让孔子感叹:“我与点!”“这样的浪漫让我向往,可惜片中没有笔墨。

《论语》只是孔子和弟子的聊天记录。千百年来对孔子的神圣化和修饰,给了他真面目,让老人“洗心革面”被他与时代的不妥协,他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漂泊事迹所感动,更不用说春秋笔法的韵味了。当时《墨攻》被大陆导演指责“我为什么要改编日本漫画?”但是中国人连用现代艺术手段普及古典主义的意识都没有,而日本漫画《莫攻》能以这样的通俗故事让人们了解墨家思想,也是一件好事。说别人解读不好,自己却不解读,这才是最可怕的。他们只把古人当牌坊,在牌坊的阴影下自慰。中国文化遮蔽了整个世界。所以,孔子的尝试已经值得鼓掌。已由河北青年报发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