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测试的时间是有限的。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就必须合理安排做题顺序,舍得放弃。
每个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解题顺序来科学分配时间。我来说说我个人的习惯,供参考:
常识判断(20题,10分钟)
发完卷子,你有五分钟时间写下名字,在铃响之前开始读常识题。常识是最节省时间的话题,我不需要花时间思考。我不会。我可以直接拿到,可以稳定情绪,快速进入状态。
数据分析(20个问题,30分钟)
这部分很难,但是你一定要拿到分数。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细心是关键,一般失分都是因为粗心!遇到一分钟以上自己都觉得难的问题,果断放弃。
判断推理(40题,35分钟)
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掌握几种类型的图形推理。要先看问题,再看题目。逻辑推理有几种固定的模式和常见的误区,要一一掌握。这部分也是不纠结时间,学会放弃。
言语理解(40个问题,30分钟)
在这部分阅读中把关键词圈出来后,正确率会大大提高。这部分我是在后位做的。
涂上答题卡(7分钟)
在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的时候,无论你在哪里做,都要停下来画答题卡!一般人5分钟是画不完120题的,所以一定要在十分钟路程的时候画完卡!
数量关系(5秒到10分钟,取决于个人)
虽然数量关系和数据分析是一样的,但是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我基本处于半放弃状态。如果你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建议你挑几门能一眼看出题目类型的课程,比如忍耐力,牛吃草等等。
各模块的答题技巧
(1)常识判断:国考常识包罗万象。如果你看完之后发现题目根本不是,恭喜你是个正常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这个模块。其实仔细研究真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常识判断的前三题,一般都是最新的时政新闻。考试前刚看了一下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每个月推送的100题时政汇总与精选。其次,备考的范围那么大,大脑的记忆量那么小。这就需要我们用排除法、逆向推理法等等各种方法。
(2)数据分析:快速阅读,快速定义关键词。因为关键词是你看完题回来准确定位的主要依据。而每条信息的最后一道小题,往往需要一条一条的去读去算。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战略性的放弃,等到有时间再杀个回马枪。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熟练的快速计算方法,如估计、插值、缩放...
(3)判断与推理:国考主要包括图形推理、定义与判断、类比推理等。逻辑部分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功来梳理逻辑链条。用阿罗法把词干的长描述翻译成人言。定义判断的制胜之道是分解句子成分,圈出关键词,从选项中回撤。
(4)言语理解:我认为言语部分得分最好,有固定题型和相应的破解技巧——主语排除法、参考引导法、引用观点法等。这种模式化的题型完全可以通过题型的总结抓住各种问题,对症下药。当我们熟悉了言语理解的各种技巧,就应该回归到依靠语感而不是过多理性分析的节奏上来。快速扫描题干,锁定关键词,“照做”选择答案才是制胜之道。
(5)数量关系:不同时期要区别对待。备考之初,所有知识点都要覆盖,做到全面理解,考前有选择地放弃。同时,不要孤立地看选项,要始终把选项作为题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情况下,几个题目可以通过选项的逆向演绎、整除、奇偶和替代与排除来解决。
后来真的来上班后,我回顾了行测的特点和我的备考策略,更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行测题量如此之大,题型如此之多,平均每题答题时间不到1分钟。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同时承担大量不同种类、不同难度的工作。这时候,具备识别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最后按顺序执行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清醒的考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考是能力竞赛而不是知识竞赛,选拔的是有判断力、管理力和行动力的人才。
过去的这一年,一度被我视为痛苦的旅程。那时候,我多么期待时间跳跃到落地的那一天。现在,我在工作中接受了新的税务知识测试。回首路上,我为“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到欣慰。对于未来,有一种“从现在开始迈步”的沉重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