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分,不错。
85分,优秀。
100分,完美。
这些数字从我们小学没完全懂算术就懂了。
第一次看这个漫画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两个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会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担心让父母失望,害怕被人嘲笑不及格,为上次考满分而羞愧,但这次差点没考满分...
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表现和反应。漫画里的“小学霸”,拿到100分就该奖励开心,拿到98分就该被父母骂。相反,一个55分不及格的“学弟”只能被骂,只能痛心,而61的分数则是欣赏和鼓励。大家难免会认为这是我们应试教育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常态,即使我们叫嚣着“多鼓励孩子”、“奖励明确”、“不同的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对待”,甚至上升到孔子的“因材施教”等等。
如果只是停留在漫画、成绩、家庭教育标准等等表面,我觉得“小学霸”、“小落后”只是对未来更多“受害者”的影射,即使走过高考。他们行为的相似性并不是标准判断本身,而是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初衷。
此语一出,非狂也。
首先,评判的不仅仅是分数,更是有价值的认可。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函数概念叫做“域”。由于函数的复杂性,当它们处于不同的定义域时,同一个函数公式和变量运算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无解。这和我们漫画的表面意思很像。分成不同的定义域,两个孩子会得到不同的外部反馈。
但我想强调的是,一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自己的价值需要用别人定义的域来判断。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都是靠别人手里的答题卡来评判的。如果人生没有考卷,他的人生价值在哪里?他的地盘在哪里?
然后,不仅仅是学习,还有生活态度。简单来说,我们的学习需要一个权威的判断,真的可以理解。但实际上,两个孩子行为的初衷并不是一个赏罚、罪与罚的问题,而是他对外界“乞讨”的眼光、态度和认同。当你说这值得称赞的时候,他会开心;你说不好,他就垂头丧气。可见,他所掌握的答案和分数,不仅仅是“精彩”或“糟糕”的评价,更是他对自己未来学习乃至人生态度的判断。
最后,还有一个本质问题,就是发现的不是差异,而是距离的相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在同一次测试中以固定的间隔体现,波动差距为30分。也就是说,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会比他的平均水平差30分;反之,学生能力弱的学生不会高于平时平均分30分;只有跳出这个范围,才称之为“不正常”或“超常”。可见,对于“小学霸”和“小落后”来说,单纯的差距更多的是人们长期标准赋予的主观情感判断,并没有让他们明白自己一直处于“距离公平”之中,不存在所谓的“小退步”和“大进步”。一切仍在正常发展...
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以命分秒为金的人,我深深明白,分数的确定可以定义和限制我们很多。但感谢这部漫画给了我机会,让我漫谈并警示我们的孩子关于自我价值、学习成效和人生态度的问题。也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定义自己的领域。
分数的背后不是分人的等级,不然阿拉伯人不会被学生唾骂?分数是一个符号,人本身也是一个符号,我们可以赋予我们的符号丰富的价值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