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请耐心看一下下面这段话:欧美文学编辑
第二章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17节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站在民主的立场上,用幽默、诙谐、滑稽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19年末美国多姿多彩的社会图景和风土人情。他后期的作品讽刺和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虚伪、种族歧视和对外侵略扩张。
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美国口语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人的写作风格。福克纳称他为“美国文学之父”。
一.生活和创作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霍恩·克莱门斯,于1960年6月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州。他的父亲约翰·克莱门斯(John Clemens)是当地法官,收入微薄,家庭负担沉重。马克·吐温不得不在学校做许多家务,以减轻家庭负担。12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辍学,开始独立外出谋生。从1853到1861,他做过印刷厂学徒、报童、排字工、水手、轮船司机。丰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密西西比河上一个水手的生活,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基于他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密西西比河的风俗。他的笔名“马克·吐温”来自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时的行话,意思是“水深两*9”,即水深12英尺,船可以安全通过。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密西西比河航运萧条。马克·吐温随当时的淘金热来到美国西部,试图找到一座矿山,但没有成功。他的发财梦破灭后,他去了一家报社工作,然后来到了弗吉尼亚城。他在《事业》和《旧金山晨报》做过记者,开始以“马克·吐温”为笔名写一些通讯报道和幽默小品,逐渐跻身文坛。
纵观马克·吐温这50年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创作(1867—1870)。马克·吐温开始写作时,“幽默文学”风靡美国文坛。总的来说,这种源于西方口头文学的幽默文学旨在娱乐和丰富下层人民的文化生活。马克·吐温的作品不同于这种幽默文学。他充满联想,有时将幽默与讽刺结合在一起。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不应该只是笑,而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我总是教人”。马克·吐温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著名的《卡拉韦拉斯县的跳蛙》(1865)是他的成名作。这些作品反映了西部开发中蒸蒸日上的生活。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马克·吐温在通讯报道、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中加强了暴露和讽刺的成分。他讽刺了宗教教育对青少年的毒害,比如一个坏孩子的故事,一个好孩子的故事(1870)。揭露新闻界的勾心斗角和无知,比如田纳西出版社(1869)和我如何编辑农业报(1870)。竞选州长(1870)是一部讽刺小品,揭露了资产阶级政客购买报纸并将其作为诽谤和勒索的工具,将不同党派的候选人丑化为“臭名昭著的伪证罪罪犯、蒙大拿州的小偷、盗尸贼、酒鬼、肮脏的行贿者和令人作呕的敲诈者”。作者抓住了美国报纸无视事实,专门造谣的特点,极度夸大其词。所以这部作品虽然篇幅很短,但是辛辣、诙谐、讽刺。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精彩政治漫画。在这些作品中,马克·吐温常常伪装成一个无知天真的英雄,以达到预期的喜剧效果。
反对种族歧视、揭露美国虚假民主的主题是马克·吐温这一时期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戈德史密斯的《朋友再出国》(1870)揭露了在人人平等的美国对华工的迫害。作品由一位天真而诚实的中国工人艾松溪的几封信组成。艾松溪听信了美国是天堂,人人平等自由,不分国籍、信条、肤色,人人平等的谎言。他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寻求幸福。然而,他一落地,就被警察拳打脚踢。"行李被没收了。"他身无分文,外出找工作,被警方逮捕。他没钱行贿,不得不去坐牢。艾松溪这才明白《美国天堂》里有什么样的“自由”!马克·吐温在加州目睹了许多中国工人遭受歧视和虐待的实际情况,对中国人民深表同情。他多次谈到“中国人自律、勤劳、善良”。这篇短篇小说集中表现了反对迫害中国人民的主题。
1869年,马克·吐温出版了《傻瓜出国记》,这是作者到欧洲各国旅行的一篇通讯报道。作者扮演一个无知的美国人,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他在这部作品中写道:“只要一个人有钱,他就受到极大的尊重。他可以当议员、州长、将军、参议员,不管他有多蠢。”从马克·吐温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看似轻松俏皮、富有想象力的幽默作家,其实是一位严肃的社会批评家。他的幽默中所包含的幽默和他经常使用的极度夸张,是一种揭露现实的手段,同时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深受读者喜爱。他之所以经常以天真淳朴的人作为作品的主角,是为了揭示幻想与现实的矛盾。然而,当马克·吐温嘲笑欧洲封建主义残余时,他表现出了美国民主的优越性。他对揭露美国社会的不平等和不民主现象仍然充满信心,这体现在他的幽默特色上,就是轻嘲讽,以极其夸张幽默的形象,伴随着乐观的基调。
(2)中期创作:20世纪七九十年代是马克·吐温的中期创作,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小说。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小说《镀金时代》(1874)是与查尔斯·达德利·华纳合写的。内战后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内部的腐败。《镀金时代》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在马克·吐温写的那一章里,他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赛勒斯和迪尔沃西。赛勒斯是一个幻想致富的普通公民。虽然家里的饭桌上只有“凉水加一锅生萝卜”,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致富的幻想,从做眼药水到在荒野上建大城市。在他看来,“整个空气里都是钱。”马克·吐温将自己的贫困处境与可笑的幻想进行了对比,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普通公民的形象,他的幻想是靠投机取巧致富。迪尔沃西参议员是美国官僚的代表。他是一个典型的贪腐政客,一边受贿一边歌颂行善的美德。马克·吐温的启示表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70年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后来的历史学家用这个名字来概括这段历史。
1876年,马克·吐温出版了著名的儿童惊悚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是马克·吐温的重要小说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伴侣。这部小说描述了美国内战前的一个小镇。主人公汤姆是个淘气的孩子。他厌恶枯燥刻板的生活环境,追求传奇的冒险生活。他生性活泼,善于说谎,可以玩不完的恶作剧,但也不乏正直、勇敢、善良。小说通过汤姆对庸俗保守的小市民的不适应,对枯燥乏味的读书教育方式的厌恶,对虚伪的宗教仪式和牧师催眠式的布道的嘲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美国教育方式和道德生活的批判和否定。此外,作者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述,这是对马克·吐温创作特色的新发展。但小说的结尾是汤姆和哈克发现了劫匪藏的大量金币,这似乎迎合了普通市民想发财落入俗套的口味。
1883出版的《在密西西比河上》是马克·吐温的《重游密西西比河》一文。作者以极佳的抒情笔调描写了河流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向往。1884出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又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继《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的又一部儿童惊悚小说,是马克·吐温最好的作品。此外,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是《傻瓜威尔逊》(1893),以“换包”的方式揭露“白人优越论”,坚持种族平等的理想。
站在资产阶级民主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罪恶,是马克·吐温小说的另一主题。《王子与穷孩子》( 1881)和《亚瑟王宫廷中的康涅狄格美国人》( 1889)都以批判和讽刺英国君主制和教会为主题。《王子与穷人家的孩子》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让王子和穷人家的孩子互换身份,让王子在君主专制下忍受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磨难。穷孩子当了国王,就能同情下层阶级了。这部作品揭露了英国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亚瑟王的宫廷》中的康涅狄格美国人幻想来自19世纪的铁匠出身的美国人汉克·摩根回到6世纪的英国生活。在小说中,贵族、骑士和教会领袖被刻画成无知、残忍、贪婪的人物。汉克·摩根试图通过工业革命建立民主制度,但是失败了。他策划了一场武装革命,但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作者以荒谬的方式抨击了君主专制。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当代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先驱。
《败坏海德利堡的人》(1900)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中篇小说。金钱对社会造成的污染和罪恶是马克·吐温在作品中经常批判和嘲讽的一大主题。著名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三万元遗产》也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写的。腐化海德利堡的人,在金钱面前进一步暴露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丑恶。赫德利堡(Fort Hedleyburg)是一个虚构的小镇,其居民自称“最诚实、最崇高的小镇”。但有一天,一个陌生人送来一袋金币,说是给镇上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的,却没有写明恩人的名字就走了。镇上的居民一直是“公认的老实人”,尤其是十几个“老实人”上流社会的人争着当“恩人”,于是上演了各种丑剧。作者紧紧抓住她们想当婊子和立牌坊的内心矛盾,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美国道德的虚伪。这部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富有戏剧性。
这一时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美国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感情的思考和探索的时期。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是他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随着思想的深入,马克·吐温作品的基调从轻松幽默变成了辛辣讽刺。幽默搞笑元素减少。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马克·吐温的脸是冰冷的,看不到以前的调侃和滑稽的笑容。在表现方式上,作者的想象力比以前更加自由活泼,经常大胆地改变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并运用这种手法将历史与现实、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进行对比,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如《王子与可怜的孩子》、《亚瑟王宫廷中的康涅狄格美国人》和《傻瓜威尔逊》。在人物心理描写上,作者的技巧比较成熟,比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总是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出发,紧紧抓住具体的环境,用细腻深刻的笔触无情地剖析和鞭挞资产阶级的虚伪。
(3)后期创作。19年底,美国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对外侵略扩张阶段,马克·吐温的创作也进入第三阶段。揭露和抨击侵略扩张政策是马克·吐温这一时期作品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创作形式上,马克·吐温也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即从小说创作转向大量游记、随笔和政论的创作。
马克·吐温对美国侵略的认识是从1895到1896。由于生意失败,马克·吐温负债累累,他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来还债。《环游赤道》,出版于1897,是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印度等英国殖民地的所见所闻。他谴责英国的殖民政策,抨击英国总督罗兹“无恶不作”。他讽刺地说:“我佩服他;当他的末日来临时,我必须买一块他的绞索作为纪念。”他把矛头指向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他说:“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领土,当然包括美国,都是从别人晾衣绳上偷来的衣服”,“各个基督教国家的政府现在都在讨论互相抢夺晾衣绳上挂着的衣服的计划”。作者高度评价了拿起武器反抗的殖民地人民,如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的毛利人。但他对印度士兵的反英起义持否定态度。
1900年,马克·吐温回国,宣称“我是反帝,我反对秃鹫把爪子伸向任何国家”。他坚决支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早在1866,他就撰文反对外国列强在中国开辟租界。1900 8月12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前一天,他在给朋友们的信中说:“我的同情是和中国人民在一起的。欧洲当权的贼,长期以来残暴地欺负中国。我希望中国人民驱逐所有外国人,永远不允许他们回来。”他预言有一天“中国会自由,会自救”。同年165438+10月,他在一次讲话中说:“义和团是爱国的,热爱祖国...我祝他们成功。”在《美国的私刑》中,他说:“中国人民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诚实可敬,勤劳可靠”,而“美国在华传教士”还不如回国去说服那些“私刑处死黑人的基督徒”。
从1900开始,马克·吐温就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发表了《致坐在黑暗中的人》、《为芬斯顿将军辩护》、《为战争祈祷》等政论文章。坐在暗处的人指的是殖民地人民。文章从一个义和团运动后前往中国大陆勒索“赔款”的美国传教士入手,揭示海外传教活动是一种侵略政策的工具。主题是揭露“基督教文明”,包括“爱、正义、自由、平等、教育”等。“包装的外层花里胡哨,美丽迷人,展示的是我们留给自己人享用的文明的特殊图案,而隐藏在里面的,是那位坐在黑暗中的顾客用鲜血、泪水、土地和自由换来的实质性的东西。”1907后,马克?吐温完成了他的自传,回忆了他的生活经历,包括他的童年和早期工作生活,创作活动以及他对当时一些人和事的看法。这是亲切和自然的,但有时它是虚构的和不真实的。
1910年,马克·吐温在康涅狄格州病逝。6年后,遗作《神秘的陌生人》出版(由马克·吐温遗作委员会修订,此版本删除过多。《44号,神秘的陌生人》发表于1969为原创。)还出版了《什么是人》。前者在16世纪以一个奥地利人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自称天使的撒旦嘲讽这个世界的丑陋。他对人们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梦。”他咒骂“人禽兽不如”,对人类的未来不抱希望,然后悄然离去。在撒旦的帮助下,作者嘲讽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现象。在嬉笑怒骂的背后,是深深的绝望,他把美国的种种丑恶现象视为全人类无法自拔的罪恶之源,进而表达了对整个人类文明和未来的悲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马克?吐温是一个“善于开玩笑的人”,现在“清楚地证明了他是一个厌世的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在他去世前被介绍到中国。后来鲁迅还为他的中文版《夏娃日记》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