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过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堆老太太聚在小弄堂里,谈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议论儿媳妇的长短,就是那些迈进丈夫家多年的年轻女性,有空聊天的时候,也不免把聚会变成了声讨婆婆大会或者诉苦大会。在各种家庭关系当中,婆媳之间的关系大概是最不容易相处的了。这样一来,处在婆媳之间的那位儿子兼丈夫,为了维系双方的关系,受过多少夹板气,赔了多少笑脸,编了多少瞎话,也是可想而知的。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果两方都不满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分类时,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区别。 对此,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等差之爱”。意思是说,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应有之情”。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不同的情感类型。 此外,抛开身份角色来说,当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交往,就会形成恩恩怨怨,以及对于一个人的爱憎好恶。比如说,当我们非常崇敬自己的父亲时,除了有一种儿女对父亲的敬重之外,还会因为他的个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种超越亲缘身份的评价。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不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且还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同时具有最切近的应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 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例如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这种义务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 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我想,因为婆婆,儿媳才会遇到这么好的儿子,因为儿媳,将来才会有人代替自己照顾儿子,所以,只要包容,忍让,婆媳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谈婆媳关系纷争的心理2 案例:这是一个很热闹的家庭。 婆婆,儿媳,丈夫三口人住在一起。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两个女人,也打得不亦乐乎。婆婆是急脾气,儿媳受不了,两个人天天闹矛盾;丈夫是个好脾气,遇上婆媳吵架,他也不说什么,只哈哈一笑就算了。 媳妇向他埋怨婆婆,他听着;婆婆向他说媳妇的不是,他也听着。这样的家庭,是中国城乡千千万万个传统家庭的一个缩影。婆媳关系的丝线,剪不断,理还乱。 1、三方角色之间难以很快适应 对男士而言,婚前的角色:在外是心爱女友的“恋人”,在家是妈妈身边的“孝子”。婚后两个角色马上会变化,他必须是个爱太太而且有男人气概的“老公”,同时也应该是如同往昔般既听话又孝顺的“儿子”。但这的确很难同时面面俱到。 对新婚的女士而言,既是可向老公任意撒娇的“太太”,也同时是家中婆婆的温顺的“媳妇”。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于婆婆呢?她可能第一次感到家里权威女性地位的动摇,而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受到一个“外来女子”的左右。 婆媳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根源于这种角色的冲突中,很难同时摆平这三方面的压力。 2、“爱”的竞争与威胁 “母爱”和“情爱”原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爱,但很多人往往会混淆这个问题。对她们而言,这种冲突并不是爱的本质的类别差异,而是“爱的对象”被掠夺的问题,这才会产生“妻子和母亲同时掉进河里,是先救哪个?的千古无解难题。而且妻子和母亲冲突的焦点是这个“男人”必须属于自己,并下意识地期待这个“男人”能够忽视甚至敌视对方,只有这样,这个“男人”才更加的属于自己。 母亲想回到从前儿子只对她一人依恋的局面;妻子则想证明老公在热恋中说一不二的情景,一场爱的争夺战就会上演。 3、 婆媳二人观念的不同 不少婆婆在娶了媳妇以后,认为在家中的地位已跃了一级,从此以后家中的苦差事应有人代劳。而家中的大小事也应理所当然的由长辈说了算。但在婆媳关系已基本成为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的今天,现代女性却很少保留“权威”思想。媳妇们有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因此很少有人能经得起这种“传统”的任务与挑战。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生活方式和观念而相互并不了解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婆媳问题也就难免会产生。 4、三方的沟通不良 婆媳纠纷不一定从“大事”引起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家庭出生,对同一件事物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看法和做法,若是沟通不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爆大冲突。对那些家里莫名而生的“战火”,男士既要“摆平”又要“安抚”,也不是一件易事。在处理妻子与母亲之间的争执时,常常因为男士这种毫无弹性的解释与处置,使得事情日趋恶化。男士所受的“夹板气”也成为家常便饭了。 怎样处理婆媳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找到家庭的资源所在,并接近这个资源,适当拉开与伤害性人物的距离。在上面列举的这个家庭里,儿子/丈夫能接纳、容忍婆媳矛盾的双方,具有像海一样包容的性格,是具有最大资源的人物。 儿媳可以少关注婆婆的一些具有伤害性的态度,而更多的关注丈夫的语言和行动,也就是接近资源人物以获取能量。通过儿媳和丈夫接近而适当拉开与婆婆的距离,小家庭的分化逐渐进行;通过改变心理能量投注和实现更加积极的投注,逐渐为小家庭注入心理能量。 第二,认同、学习资源人物的'做法。比如上述的这个家庭中,儿媳作为年轻的、有更大弹性的一代,可以多向丈夫的做法学习。丈夫采用了忽略伤害性态度的做法,儿媳可以和丈夫讨论这种做法:“这种忽略的方法好不好呢?还有什么办法呢?也许丈夫可以更多地参与和起到作用?”夫妻二人一起调整,从而找到一种建设性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更多的把心理能量投注于婆媳关系以外的世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爱别人的能力。比如上述家庭,儿媳可以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并增加与丈夫在一起的生活情趣,更多的关心丈夫,通过爱来抵消和疏泄不愉快的情绪。 第四,适当满足老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培养“分享爱的能力”。比如,在家庭气氛比较愉快的时候,夫妻二人一起,多陪老人拉拉家常,听听“革命家史”。付出爱心,也就得到人情味儿,就好像往一锅沸腾的汤里倒了一瓢凉水,让家庭舒心、爽心、安心。 第五,在上述家庭三个人的互动中,婆婆也要逐渐接受新的家庭结构。三个人都努力,这个家庭会越变越好。而儿媳只有能处理好家庭中的关系,等到自己成了婆婆以后,才能减少“农民起义军最终成了皇帝”这样的悲剧。 具体来讲 处理婆媳关系第一是儿子多做调节工作。发生矛盾时要及时劝解,“和稀泥”,背后多劝导妻子,同时要做好牵线人,不惜两面说谎。有一幅漫画就是这样画的:婆媳争吵后,儿子到母亲那里说媳妇已经知错了,回过头来对妻子说母亲已经谅解了,这样矛盾就解决了。 解决婆媳关系的第二个要点是做媳妇的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工作。凡是抢在前头去干,干的时候不要带着怨气,要心平气和地去干。一般来说,老人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如果媳妇事事都抢在头里,老人是最容易受感动的,反而会不让媳妇去干。 处理婆媳关系的第三要点是媳妇不要到外面去说婆婆的不是,这是最伤感情的。有了不遂心的地方不要紧,可通过丈夫去向婆婆讲,这样的效果比到外面说咸道淡好得多。第四是在矛盾发生以后,做媳妇的要多承担一些不是,不要针锋相对,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要双方让些步不难解决的。只要是在矛盾发生后能勇敢地向老人道歉,老人的气就会很快的消下去。 在这样的家庭中婆媳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婆媳失和催生“婆媳暴力”。近几年婆婆与儿媳大打出手的情况频繁出现,显示出婆媳关系失和有升级为暴力的趋势。 按照人们传统的理解,家庭暴力就是单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从法律上讲,家庭暴力可以分为夫妻暴力、父母与子女间的暴力、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等。所以,婆媳间的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2、婆媳矛盾成婚姻第二大“杀手”。对于离婚率的飙升,哈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因家庭暴力造成的离婚中,有近三成是因婆媳不和引起的。 3、婆媳关系不好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第三代的子女教育问题上,所以如果矛盾没有很好地解决将直接危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婆媳关系”是个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具体到各家各户,就全看姐妹各自的智慧和修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