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穆斯林,从父母那一代起就生活在云南。云南被明朝平定的时候,郑和还小,此时被俘虏带走,最后做了太监,开始侍奉太子。所以在靖南战役中,他也是作为一名武将而活跃。但是,大家对他的记忆应该还是他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
永乐皇帝命令郑和率领史上最大的舰队出海。事实上,他这样做是因为文健皇帝可能会逃往海外。所以有一种说法,出海就是为了搜寻他的下落。与其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不如说顺便来一趟更合适。我觉得原意应该还是保证南宋以来的海上贸易路线。
总之郑和也成了小说的主角,有一本书《三宝(宝)太监西游记》就是他的故事。这里三宝指的是郑和,太监指的是大太监。所谓三宝,本来是宦官的总称,后来几乎成了郑和的别名。(编者注:郑和初的名字叫马。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三宝是太监的统称”的谬论。)这本书是他下西洋的记录。至于所谓的西大洋,这里应该是指印度洋。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是西方的海。
这里大概是1405年到1433年之间,在此期间* * *进行了七次航行。在这里,郑和率领的船只相当巨大,其中一艘大约是著名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五倍,这表明了当时中国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这支舰队由100多艘船组成,它所带的人数,包括士兵、官员、翻译、医生和学者在内,总计超过2万人。
这一年,关于郑和最详细的日文文献终于出版了,那就是《中国称霸海洋的时代》这本书——很抱歉在这里引用其他出版社,但这本书是新图书馆出版的——而且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读的。虽然没有接到什么委托,但还是想推广一下。毕竟这是日文书籍中关于郑和最详细的一本书。不仅是郑和,中国迄今为止在海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记载在书中。
然而,这本书的封面描绘了一个留着长胡子的军事指挥官。或许是郑和想表现出来。但郑和是太监,不可能留胡子。当然,像宋代童贯这种极其罕见的例子还是存在的,但这仍然是日本画家的一大失误。其次,书中没有仔细区分道教和佛教。最近日本出现了一组以水浒为题材的漫画,但其中居然出现了佛教的和尚在道教的山上。道士和和尚不一样,既不剃头,也不刮脸。我觉得如果编剧在这方面没有区分清楚,真的对画家不公平。
说起郑和七下西洋,他进出过印度洋,最远的一次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可能你不太了解这个,但是在挖掘非洲东海岸的一个港口遗迹的时候,出土了很多中国古物。比如中国的硬币、陶器等。当时印度洋上除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还增加了中国人,可以说东西交通相当普及。至于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瓦斯科·达·杰玛,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所以,称印度洋为郑和的海也不为过。
在这七次远征中,他不断击退海盗,甚至在卷入王位继承之争时帮助东正教国王。所以他虽然是个水兵,但在名将中也有很高的话语权。基本上1400年他带领两万多人去了非洲,光是这种指挥就足以称之为名将。
郑和虽然没有去欧洲,但在他的《中国称霸海洋的时代》一书中,他提出郑和可能有发现澳大利亚的可能性。既然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写的,那么它的立场可能是相当公正的。所以,我也有一个梦,也许上帝会挖出一块石碑,作为郑和在澳大利亚西北部无人居住的海岸登陆的证据。
这也是在讲第五十七任王玄策的时候提到的。郑和虽然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远征,却没有建立任何殖民地。在海那边建立殖民地的想法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忽必烈远征日本,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不寻常的。忽必烈也派舰队去爪哇岛,但完全被赶了回来。
在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最近一位知名女作家写的一篇关于北宋的文章中提到,世界上唯一击退蒙古军队的民族是日本。这个人对西方历史非常熟悉,但恐怕也是一个认为世界只由日本和欧洲组成的人!蒙古军队不仅在我们现在提到的爪哇被打败了,在埃及也被打败了,甚至在陆地上也被打败了。当时埃及军队的统帅是著名的拜尔斯。接下来蒙古也曾三次出兵越南,但三次都失败了。当时指挥越军的人,也是越南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一个叫陈星道的人。蒙古军队在欧洲战无不胜,但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失败。所以说世界上唯一击退孟庙军的人是日本人,这是一个很可怜的错误。都21世纪了,还有人这么想,虽然还是挺有见识的,这让我觉得很失望。
像这样的事情,世界上第一家餐馆在日本,也是非常糟糕的想法。给孩子看的《世界伟人全集》也是如此。根据我之前看到的,在所有的百卷中,亚洲人真的很少。虽然其中有日本人,但其他亚洲人只有三个:释迦牟尼、甘地、成吉思汗。没有来自中国的人!另外,把释迦牟尼和成吉思汗并列似乎有点奇怪。比如有莎士比亚的传记,自然就有李白或杜甫的传记;而如果亚历山大大帝出现,那么《秦始皇传》会更加平衡。然而,如果在这本完整的传记中有第一个中国人的话,我想了一下,那很可能是诸葛孔明!算了,总比没有强。
郑和死后不久,永乐皇帝也去世了,于是历史一下子就变了。换句话说,因为出海探险很贵,我就停了!对于欧洲国家来说,远征期间,在当地肯定会有劫掠或者殖民建设,还有猎杀奴隶等。,而当地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会被榨干,然后用作探险经费。比如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的英国,当时的德雷克府尹让女王相信探险是金钱的来源。
而在中国,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探险自然只是花钱的事情。而且,是太监的偏见导致了远征。因此,出海探险被叫停。这时,没有办法阻止海上探险。但烧毁郑和航海记录、技术书籍等,是不可原谅的。烧掉所有资料的人叫刘大侠,他的名字留了千年。
到了极致,这个人改变了历史。据说我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官员。他做出这样的考虑,是为了朝廷的权力不让宦官坐大,也是为了避免无谓的开支。无用的支出总会被税收拉平,最终只会给人民带来麻烦。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把郑和的航海记录和技术书籍全部烧掉,这一点很重要。
因此,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在十五世纪。大约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而在1450年左右,它的航行记录被完全烧毁。另一方面,正是在1497年,即15世纪末,瓦斯科·达·杰马发现了印度洋的航线。在此之前,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所以十五世纪可以说是海洋的主导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的时期。而且不像中国,对于欧洲人来说,所谓的远征是为了掠夺和侵略而进行的,所以后来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侵略和伤害东方的历史。
可惜“中国称霸海上的时代”到此结束,明变得非常保守。
这时万里长城的修建开始了。长城这种东西,本来是用来专门防御的,所以建这种东西没什么坏处,但是比起永乐皇帝从北京攻北攻西的做法,就很消极保守了。不出万里长城,不出海,中国的文明本身就成了锁国。国内商业和民俗文化虽然继续发展,但不会对外开放。这也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停滞。所以郑和的死也代表了中国对外窗口的关闭,很有象征意义。
但是,有必要详细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像刘大侠这样的儒生官僚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基本上,儒家思想在当时比孔子最初倡导的更加形式化,而且从儒家学说的角度来看,提供国家利益本身就是反义的。这在历代都有相当的论述。因为这样一来,随着国家收入的增加,就会出现朝廷和商人争利的局面。郑和远征确实花了不少钱,这是无奈之举。但如果能以此为基础建立海外贸易路线,长期来看应该能提高利润。只是增加利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在儒家的考量中,财政的重建在于节俭。重点是:不是增加收入,而是减少支出。因此,必须取消不能提供立竿见影效益的大舰队远征,以减少开支。
因为这种想法,即使站在他们所谓的正义上,他们的视野也是极其狭隘的。毕竟人是无法预知未来的。但从中国的停滞和眼界的缩小来看,刘大侠的所作所为在人类历史上仍然是不可原谅的。
就这样,明进入了一个非常保守的时代。
转自田中芳树的作品。
孔老二的儒家思想毒害了中国人民两千年,这是最大的罪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