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不是的,画太阳的人往往怀疑饼,但一定要忘记太阳。喝醉了不要用鼻子喝,梦里不要用脚趾头抓,不坚强的时候记得自己。居士在山中,不停留于一物,故其神触万物,其智触万物。虽然,有一种方式和艺术,没有技巧,东西是在心里塑造的,而不是在手上。我见过华丽而严格的居士,都是用心而作,与佛相合。佛菩萨说什么,居士画什么。如果有一个人,那就要看他们看到了什么!
?
——《苏轼文集》
?
文章鉴赏
论文艺,苏东坡反复强调“得心应手”。比如《谢谢老师》这本书,我们可以先抓住客观事实和物理的奥秘,但这东西就像风一样,无形无质,很难抓住,虽然是“百万分之一”;更不能进一步“说清楚嘴和手”。论画,文与能在谷中画竹的故事说,他获得了文所能传承的、能“知其所以然”的竹画理论和方法,但他仍然“知其所以然而不为,心手不对应”,是“学而不精”,艺术修养尚未到家。也很难。
《李别墅图后》一文,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成功的例子。北宋著名画家李,晚年隐居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绘《龙眠山庄图》。苏辙有《李别墅二十图》。诗序曰:“龙眠山庄图为卜式所作,自建德阁至垂云,共十六人。自西向东,凡有数里,岩隐,泉归,山行者穷于此。可以游览楠溪山的游客有四个:月升金燕、严保华、陈鹏魁和雀园。因为看不到细节,所以特别。”由此,我们可以对图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怎么能把“山庄图”画得如此逼真,以至于“后入山者,满意其所作,自得其乐……”?显然,李并不是用同样的方法通过背诵才画出来的。他对自己的别墅太熟悉了,已经到了“知其心”这一步,也就是“猫和猫的结合”(猫是一个人天生的功能)。这句话有些玄乎。好在东坡前面有个通俗的解释:喝酒的时候(虽然醉了),一定要用嘴(不是鼻子);用手指(而不是脚趾)拿东西(尽管是在梦里)。这是本能。同样,卜式将别墅融入“心”,利用“心之官以为”的本能,不用硬背,做了一些驾轻就熟的事情,画出了一个自然的“组合”。这让我想起了《庄子·养生主》中描述的知牛之事。我在为梁惠王解剖牛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操作和训练,达到了“与神相见而不相看”的目的。我不用看就知道肉与肉之间的纹理,经络的走向,肉与骨,骨与骨的连接处。我跟刀,一举成功,血肉游离,不伤刀刃。其中,“道”是超出了“技术”范畴的。李用他的“心”理解山庄路景,就像我用他的“神”理解牛的骨肉结构,所以他说“他的神沟通万物,他的智慧连接万物。”
当然,“山庄地图”是艺术画,和导游的示意图有很大区别。看懂了就要画好,“心中有形”也可以是“手中有形”。李道与艺兼备,东坡除了《山庄图》如此真实之外,还提到他的《华严经》中所描写的佛的模样是“皆用心造,与佛相合”的。《山庄图》是用直接经验画出来的,《华》是用间接经验画出来的,两者都是成功的。东坡的“得心应手”论很有说服力。
画画和写文章都应该追求和达到这种境界。东坡又有一篇《子游齐唐贤集后记》说:“子游写《齐唐贤集》,读之,会有身在堂中之感,见水岩阴森,草木皆胶。一仆当书,堂中刻石,欲结缘庐山。他明日入山,不为外人。”无论是子游的文字还是卜式的绘画,都能抓住景物所要表达的精神,使观者身临其境。文学、艺术和理性是相通的,成功的人都体现了“心手对应”的原则。东坡的《理》也是他父亲传下来的。苏洵《疏密疏上田》提出作文要先“心中有所思”,再“得其心,写其纸”。东坡则说得更深刻,表达得更具体。至今读来还是觉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