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古代笑话 - 问一下与这些成语关的典故 1卧薪尝胆 2负荆请罪 3指鹿为马 4.纸上谈兵 5口蜜腹剑 6入木三分 7雪中送炭

问一下与这些成语关的典故 1卧薪尝胆 2负荆请罪 3指鹿为马 4.纸上谈兵 5口蜜腹剑 6入木三分 7雪中送炭

1卧薪尝胆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伐倒的大树,象征:学业以成。尝胆:锻炼意志。(藏龙卧虎)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明·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励精图治 名 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清)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于是写了这副自冕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喜否,伯喜否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喜否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喜否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编辑本段事件详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受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身自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个,官府给请保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这就是勾践实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即"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贵籴粟稾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于政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洗国耻。

2负荆请罪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引咎自责

反义词:兴师问罪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3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 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 谜 语:点石成金 语 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读 音:zhǐ lù wéi mǎ 解 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翻 译:英文:call white black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

出处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 指鹿为马

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能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此乃鹿也!”赵高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 说法,对皇上说,“此乃千里好马也!”

编辑本段原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大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编辑本段译文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探,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编辑本段注释

1.为乱:作乱,指篡夺皇位 2.验:试验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中(zhòng),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5.左右:身边的人 图片(1):《指鹿为马》连环画封面

6.阿顺:阿谀顺从 7.法:刑法 8.欲:想要 9.恐:害怕,恐怕 10.或:有的 11、半:有一半 12、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3.因:于是,就

4.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汉语文字纸上谈兵 汉语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字词解释纸:书 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纸上谈兵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夸夸其谈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5口蜜腹剑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示例:这厮~,正所为慝怨而友者也。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五出

近义词: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词: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6入木三分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读 音rù mù sān fēn 英 文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主人公书法家王羲之 释 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同韵词略迹论心、九五之尊、敬布腹心、一挥千金、击玉敲金、一夜夫妻百日恩、石火光阴 对 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歇后语锤子打钉子——入木三分;啄木鸟啄树——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的英文翻译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7雪中送炭

解释: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自: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示例: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近义词:雪里送炭

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8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读音: pò fǔ chén zhōu  破釜沉舟

英译:Crossing the rubicon,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burn one‘s own way of retreat and b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end 近义词 :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背城借一、孤注一掷、济河焚舟 反义词: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抱头鼠窜,望风而逃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见《史忠正公集》

9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同义词:画饼充饥。

汉字形体望梅止渴 汉语注音wàng méi zhǐ kě 英文拼写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词语解释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会流出口水,这样能解渴。后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连动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画饼充饥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成语辨析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望梅止渴”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成语示例

①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②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水浒传》五十一回) ③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 元·贾仲名《对玉梳》)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注释

役:打仗 失:丧失,失掉,没 汲:水源 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乃:就 饶:富足,多  饶子:果实结得多  闻: 听说 乘:利用 源:水源 及:到了

译文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作者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10初出茅庐

注 音 chū chū máo lú 解 释 茅庐:草房。原比喻刚露头角。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刚出道 示 例 那傻小子是“~”,我们准可以扫光他!(鲁迅《彷惶·高老夫子》) 近义词 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反义词老成持重、老马识途 歇后语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英 文 wet behind the ears <as green as grass; lacking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of life;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

编辑本段典 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博望坡

11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完璧归赵典故漫画

释 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主要人物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秦王和其他的大臣们。 用 法作谓语或宾语;指物归原主。 结 构主谓式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1] 押韵词活蹦乱跳、枝叶硕茂、荒淫无道 灯 谜物归原主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原物完整地归还本人。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造句我借了别人的东西,现在完璧归赵了。 我今天要去舞会 ,你的礼服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英语的解释to 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to return a thing intact to its owner; to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歇后语蔺相如护璧使秦[2]本词语已被选入北京2011中考说明。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来源典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玉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12神机妙算

〖解释〗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成语出处 《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引

 〖意义〗形容善于估计形势有很强的预见性 〖注音〗shén jī miào suàn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决策等[1] 〖近义词〗锦囊妙计 料事如神 反义词:无计可施、束手无策

编辑本段出处

成语出处 《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