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剧本,阿q正传,改编,创意。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在现代戏剧和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次被改编,但改编版的陈的戏剧是最忠实、最具创造性的作品。
(1)
陈先生创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佳作,都有与时代相呼应推动社会进步的佳作。但我非常重视陈先生的《阿q正传》,首先是因为这部作品包含了陈先生成熟的创作经验和较高的思想水平;其次,由于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深度和时代特征,这样一个感受到同样的时代苦难、人生焦虑和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创造性地对戏剧形式做出了诠释,合起来是非常美的。
鲁迅,《阿q正传》,国民性,成为中国百年小说研究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最深刻的代表,成为中国现代戏剧舞台上反复改编上演的剧目,剧种、剧种众多。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先后出现了陈梦韶的《阿q正传》(1),袁的《阿q正传》(2),田汉的《阿q正传》(3)。陈先生在1963和1981创作的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也是鲁迅小说改编的里程碑。据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鲁迅的这部重要小说还在日本和法国被改编上演。1999年春,韩国民族剧团也在首尔南山民族剧场上演了韩国首次《阿q正传》。所用的剧本实际上是陈先生的改编本。该剧是韩国国立剧团当年策划的“韩中日东亚戏剧回顾演出”的第一批剧目。陈先生根据《阿q正传》改编的朝鲜剧本由中央戏剧学院朝鲜留学生姜和董国泰翻译。作为留学生,当年选择翻译陈先生的戏剧,是有见地的,也是够称职的。因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小说史上的文化丰碑,《阿q正传》就是他的代表作。陈先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见证者、活动家和著名剧作家。他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阿q正传》,技巧娴熟,风格稳健,思想深刻。作为一个被鲁迅思想滋养的当代剧作家,他对鲁迅小说和思想的理解和解读,在他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分析中具有极大的可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韩国留学生的选择是有文化视野和作品歧视的。
毋庸讳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新时期中国文艺,一方面消费经典、利用名人的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对经典、名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审慎。在时尚词汇的解构和戏谑的潮流下,鲁迅作品的改编也是随意的。大约2001到2002年,一部10集的电视剧《阿q正传》在电视上播出。整个系列都是鲁迅小说中卫庄和鲁镇男女的“格格不入”,在当时引起争议。我不想评论争论,只是想通过我的论文表明我的价值取向,就是我心目中接近鲁迅原著的陈的改编。
(2)
早在1930、10、13年,鲁迅就给一个叫王巧楠的《阿q正传》的改编者回信说:“在我看来,《阿q正传》没有改编剧本和电影的元素,因为一旦搬上舞台,只会搞笑,写这篇文章我不想搞笑也不想难过。再说了,就像影视剧导演说的,这个时候剧本要重点写女人的脚,我的作品不值得这些观众中的一个人关注。让它‘死去’。”(4)据蒋德明先生考证,此王俏南于1930年5月曾写信给鲁迅先生,征求其对鲁迅小说的改编意见。他希望给时尚活泼的国产电影多加一点“艺术”的味道。他说:“有人说现在是‘阿q已死’的时代,但当我睁开眼睛,这个可怜的灰色阿q依然无处不在。我一直想给他另一种生活,把他逼到银幕上。”(5)鲁迅被他的思想感动,没有坚决阻止他的改编欲望。他还说:“我也知道王老师剪辑后可能不会上演,但剧本完成后有可能上演,所以回答如上。”(6)然而,一本由北平文化学会出版,东华书店于4月发行的名为《巩俐》的剧本集,1932被蒋德明先生发现。5部电影和动画剧本(7部)中,有一部剧本的篇幅最大,叫做《无声搞笑电影》,页边距上印着“女人和其他”。巩俐是他的笔名。在阿q剧本后的后记中,他承认:“此剧改编自《呐喊》中阿q的真实故事,得到了原作者的认可。谢谢大家。”根据鲁迅博物馆现有资料,王乔南曾将自己的出版物转让给鲁迅进行“教学订正”(8)。但鲁迅最后回复他:“变成‘女人与面包’之后,就与我无关了。”(9)。其实鲁迅并不反对别人改编他的小说。从鲁迅在上述情况下的态度来看,他只是怕别人误读甚至曲解他的本意和人物——把搞笑的留下,或者滑向可怜。因此,面对改编,鲁迅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王巧男不仅用《女人和面包》的名字来搭配“洋派”和时髦的流行语,还标上了“搞笑电影”,甚至用“阿q有趣的历史”等别名来称呼他的改编。这在原作者那里已经很忌讳了,但鲁迅只是轻言放弃他的部队,很宽容。
田汉和袁在1934年编《戏剧周刊》时,袁的《阿q正传》连载。给鲁迅写信后,鲁迅的态度是合作的、积极的。他回答说:“每期《阿q正传》发表的不多,每期之间有六天。断断续续看了一遍又一遍忘记了。现在回想起来,能记住编曲并在《呐喊》中插入其他角色来展现卫庄或者鲁镇的全貌,是非常好的。”(10),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鲁迅注重对《阿q正传》的改编,“读得断断续续”;第二,鲁迅肯定了改编“在《呐喊》中插入其他人物以表现卫庄或鲁镇全貌的方法”。鲁迅接着就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的姓氏、说话的语言谈了自己的看法,要求人物、事件、环境、语言要“普遍、永久、完整”、“灵活”。
鲁迅曾形象地提出,他希望批判生活的弊端,抨击社会的痼疾,是因为他希望中国社会进步。然而,无边的黑暗和铁屋子般的现实,让他更加相信“顽强的战斗”。于是,那些远未“迅速腐朽”的作品就需要被传播,成为“流火”。1925《阿q正传》翻译成俄文时,他的序言和自传的认真态度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他想“画出这样一个沉默的民族的灵魂”。历史上铸造了这样的灵魂,有这样灵魂的人“默默成长,枯萎死亡,像大石头下的草,四千年了!”(11)鲁迅通过阿q和他身边的人来刻画国民性,描写国民性所营造的社会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多人理解。鲁迅感受到了人们的认识和人们的感知之间的差距。“我的小说发表后,首先收到的是一位年轻评论家的谴责;后来有的觉得有病,有的觉得好笑;或者我以为是玩世不恭,至于让我怀疑自己心里是不是真的有可怕的冰。”(12)失望之余,俄译本成了鲁迅看到俄罗斯读者眼中的阿q及其周围人的“情景”的新希望。
从1925年5月到14年底,鲁迅的态度表明,欢迎鲁迅翻译或改动《阿q正传》,问题是不能误读或曲解。
鲁迅去世前,他的被误解的批判和浅薄的改编,正如鲁迅所担心的那样,使鲁迅感到了更深的孤独。鲁迅背后的“笑话”和“坏改革”引起热议。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陈先生的改编呈现出精神上忠实原著、结构上合理延展、形式上大胆创新的特点。
(3)
要在精神上忠于原著,首先要明确原著的精神。
鲁迅解剖的麻木、愚昧、混乱的国民性,是中国历史一代又一代的积累和社会生活一层又一层的压力造就的。韦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切片”。从赵爷爷家到阿q的土古寺,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生动侧面。阿q是中国国民性的精神雕像,但他不是特殊的个体,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是各种人的“拼凑角色”。他是中国人在精神疾病和身体特征上的代表“这一个”。自大和自卑,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幻想,屈辱的尴尬和欺骗他人的快感,盲从的本能和决策的混乱,都可以在一瞬间转化。荣辱得失瞬间转化中的利益辩证法,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安慰,以及以自我轻视、自我羞辱为代价换来的无责任、无负担、无使命的轻松感,是苦难无穷的人民的法宝,是灾难深重的民族“活下去”的温床。鲁迅先生和陈先生所关注的,正是这种大众性,这种大众性是在中国近代漫长的专制历史、专制制度和软弱可鄙的政权下产生和铸造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氛围,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是人们生存的宝库。抛弃了医学文学的鲁迅,要治的就是人民的这种精神症状。
陈的老师田汉先生也在1937改编了鲁迅的同名小说,这是中国旅行剧社当年年底在上海演出的五幕剧。而田汉先生的改编意图更注重他的现实需求和生活关联的意义:《阿q正传》在此时上演也可以有它的意义。首先要认识到现在的抗战是完成了辛亥革命的任务。《阿q正传》写于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今天,当时的革命对象依然存在。赵爷爷,钱爷爷,假洋鬼子等人作为汉奸出现在我们身边。第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抗日战争中还是很明显的。这对我们人类的感情是有害的。谁是我们的朋友?第三,《阿q正传》作者鲁迅之死的不妥协精神,在今天提倡爱情是必要的。”(13)田汉把阿q安排在麻木、悲凉、平淡的芸芸众生中,凸显了它的社会基础,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样的。而田汉更注重小人物悲剧的励志宣传,于是安排了一个情节:真革命党马玉才在狱中遇到假革命党阿q,无论真革命党还是假革命党在狱中被杀,对社会黑暗的揭露都是深刻的。阿q被杀后,马玉才在狱中发表演说:“一个无辜的农民死了,朋友们。中国革命大海失败了,封建残余野兽还在吃人。让我们继续奋斗,为千千万万的阿q报仇..让我们也去掉大家的阿q,争取中国苦难人民的真正胜利。”(14)热情如火,是田汉热情的典型直白表现。
与他老师的表述不同,陈没有安排“人物”做画龙点睛的发言,而是把他的理解和感受安排在人物关系和冷静的叙述评价中。
陈先生准确地理解了原著的精神内涵,他首先关注的是人物。围绕着阿q,陈老师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除了原著中的人物,《明日》中蓝皮的阿武,《红鼻子的老拱》,《风暴》中的七斤,《药》中红眼睛的阿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老板。这些人,加上游手好闲的王虎和小D,构成了一个阿q的世界。其实他们的生活境遇不同,但在精神症状上也是大大小小的阿q。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或者说他们的生活境遇不像阿q,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他们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麻木迟钝,盲从,自欺欺人,四海为家,无师自通。鲁迅写给《送〈戏〉周刊》编者的信中说:“今天的《阿q正传》说:‘小D大概就是小董吧?’不是的。他叫萧统,长大后就像阿q一样..”(15)在陈的改编中,其实小D和阿q都是有意识地相对而写的,几乎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全剧序言七幕的八个剧情组里,除了阿q和吴妈的剧情没有小D,其他七个剧情组里,总能看到小D的影子,总能听到他的欢呼。一方面,他正在成为阿q,内心其实是很佩服阿q的;另一方面,他又是阿q的竞争对手,在精神上仰慕并“酷似”阿q,在生活中取代了阿q成为帮手。这种替换充满了象征意义。陈先生对鲁迅的意图理解得深刻而细腻。所以阿q被糊里糊涂处决后,剧本结尾的情节是这样写的:韦庄所有的闲散酒客都在茶馆里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阿q被斩首的事,只有小D保持着沉默。
“小D(突然发问)重七磅。你之前不是说阿q也喊‘二十年后,他又是英雄了!’什么?
七磅叫做。但是城里人说,他终究没有唱过戏!
小D(独立)我明白了,Q哥(离开酒店和大家)还是英雄!……
【小D的精神和姿势更像阿q】
【解说:阿q死了!阿q虽然没碰过女人,但也不是像小尼姑诅咒的那样没有孩子。据我们考证,阿q还有后代,而且后代很多,至今为止...] "(16)
在陈先生改编的鲁迅同名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形象。从赵爷爷、秀、白、假洋鬼子、赵到狄宝、赵夫人、秀才夫人、邹七嫂、吴夫人到衙门老爷、狱卒小鬼、韦庄闲人,这些人都是韦庄、鲁镇的众生相,这是产生阿q的社会环境,批判解剖的风格不仅仅局限于阿q古怪的行为和滑稽的思想,更提醒观众“精神胜利法”是阿q一个人的,而是一个群体的。阿q的精神疾病实际上是人民的精神雕像,而承担这种精神症状的个人可以是张三、李四,也可以是王。阿q死了,而d .这是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下心理精神的一种传承,所以阿q的后代很多,一直延续至今。那么,反思历史,改造社会,就成了我们铲除阿q繁衍温床的重点。
增加众多人物角色,既显示了阿q成长和生存的社会基础,又具有突出的人物塑造中的情节展示功能。众所周知,戏剧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个人意志,在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个性特征。没有区别,没有特色;没有交流,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以村中众人如阿q戏弄小尼姑一段,既表现了生活环境的泥泞与世俗,又反映了阿q的心理活动与闲人的心理互动,还刻画了阿q欺软怕硬的可恨可鄙性格。再如白、赵太爷、县太爷与老八总质检的勾结,补充了小说中省略的情节,不仅使观众更清楚地了解了阿q命运的来龙去脉,也使阿q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困惑死亡背后隐藏的“明了”阴谋变得生动而不近人情。这是漠视人命的例子。
鲁迅小说的思想得到了准确、深入、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这也是陈先生对进行创造性改编的深刻之处。
(4)
陈先生的戏剧创作以喜剧见长。通过对《阿q正传》的改编,我们对社会生活和变化着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深入到鲁迅小说的世界。改编的作品虽然还是漫画,但是比例感已经大不一样了。不能用温情脉脉的感情去对待鲁迅的小说,也不适合漫画去夸大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因为不是庄,也不是鲁镇,虽然是伪装,但其实是旧中国县城郊区乡镇的一个缩影。灾难深重,不可能温柔面对,更不可能深情;生活中的苦人,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默默活着,默默死去的草民。他们不同于官场历史上的那些丑人,也绝对不同于那些乱世发财,国难当头的丑人。他们不应该被漫画讽刺,而应该被仔细观察。他们不应该受到严厉的鞭笞,但在责备的同时应该得到同情。因此,《阿q正传》的改编应该算是陈先生喜剧创作风格第三阶段中的第三种风格——一部悲喜交加的人生喜剧。
说陈先生的《阿q正传》是含泪而笑地描写和表达的人生悲剧,是因为阿q的悲剧,实在是中国基层状态下一大批人的生存状态的悲剧:愚昧、混乱、麻木,本能地屈辱,自我麻醉,生如粪土,死如野狗,吸引不到别人的同情,也吸引不到自己同类的同情。这样的悲剧所表现出来的可恨可怜的国民性,其实是暴政、专制社会、非人生活的历史逐渐铸就的。所以,无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陈的戏剧,都是建立在对阿q等周边环境的了解之上的。陈先生特意将鲁迅其他小说中的人物穿插到剧中,实际上是为了表现阿q成长、生成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小说和戏剧中的阿q一点也不搞笑,而是表现出一种对被侮辱和被伤害者的麻木的悲伤和怜悯。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的形象,农民的狡猾,农村闲人的游手好闲,都有所表现,还描写了赌博的恶习:阿q偶尔赌一把,但被抢了,还是输。然而,在陈改编的剧本中,这一情节被省略了。按说这样的情节在舞台上是活泼好看的,很容易获得剧场效果。不过剧情省略了。一方面,作者已经表现出几次被打被欺负后“转败为胜”的情节,不必多费笔墨。另一方面,我的猜测是,陈并不想更多地展现阿q的恶习和缺点,让观众对他的悲剧命运感到“罪有应得”。因为,写喜剧,把生活中不值钱的东西撕给人看;写悲剧会把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毁掉给人看。陈先生在鞭挞社会集团的丑恶、生活的败类时,撕的是“不值钱的东西”,所以酣畅淋漓,嬉笑怒骂,极尽夸张之能事;在《阿q正传》中,陈先生留有批评的余地,他在指责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理解,在调侃和微笑之间常常出现泪水。所以,我没有把阿q写得滑稽或可鄙,而是把他看成是被奴役、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人民之一。
奴隶自然也是分等级的,阿q生活在最底层。
阿q被姓赵的爷爷打了一巴掌。赵爷爷和秀才给了他一记耳光,打消了做“女人”的念头。结果他断了生计,不得不去镇上当了一个溜门撬锁团伙的小角色。没想到,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避之不及的男男女女都找他买便宜货。阿q在他的人生记忆中赢得了两次尊重和敬畏:一次是在带着赃物从城里回来之后,一次是在宣布他的革命之后。但赃物被洗劫一空后,人们对他的欢迎很快变成了防范;宣布革命,无非是隐约听到革命和造反能让那些可恶的领主和有钱人害怕。而像阿q这样懦弱无知的人,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执行。它们只是一个幻想中的愉快想象,把现实生活中完全被剥夺的财产和可能的传宗接代的梦想结合在一起,已经被解除了。在小说中,阿q关于革命的醉酒想象和黑夜想象,在陈先生的眼里变成了梦境和幻觉。这一变化既符合鲁迅对阿q这一人物的革命想象和想象中的革命的最初定位,又凸显了阿q在随后的劫赵政府中充当官商勾结“替罪羊”的现实冤屈和人生黑暗。同时也隐含着由于缺乏广泛发动和深入宣传而遗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造反”、“抢东西”的扭曲影响。
正是因为在未完成的等级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假洋鬼子或赵爷爷那样可恨,所以个人各有特点,各有局限,可怜的人可恨,可悲的人可鄙,可笑的人可怜,可恨的人可耻,可弃的人可敬,等等。面对构成不发达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陈先生当然没有像过去解剖丑恶世界那样嬉笑怒骂,而是时不时冷静而又温情地写出来。印象最深的人应该是《望土古寺老人》。他的存在不仅在剧情上起作用,还作为说明情况、指出事态的人物出现,作为阿q一个人在土谷寺时的思想和行动的陪衬作用。而且他是全剧唯一一个关心和照顾孤独的阿q的人,晚上举着灯等阿q回来,在噩梦中叫醒阿q。阿q在梦里被总经理俘虏的时候,是老头跑出来把阿q的被子塞进圈套套在阿q脖子上,怕他冻着!陈先生把原著小说中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变成这样一个充满关怀和温暖的人物,实在是体现了他对阿q这样被侮辱、被伤害的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阿q难过,可恨,可怜,但也能同情。这就是陈先生改编剧本《形上喜,实上悲》的精髓所在。陈改编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后来越来越让人捧腹大笑的人物。
(5)
在结构上,剧本采用了一个序言和七幕八部来论证阿q的故事,顺序基本上是按照原著的情节。
在序言中,在赵大师是秀才的事件中,阿q在“他家”的激动中被扇了两个耳光(删除),还被当地保险勒索了200便士酒钱。第一幕表现了阿q的三次失败和他通过跌宕起伏转败为胜的制胜策略。被打出去三次的打手分别是村里的流氓老龚,村里的闲散汉王后湖,还有假洋鬼子钱先生。让阿q从被欺负被侮辱中得到快乐的方法之一,就是侮辱和欺负弱小者——小尼姑。旅馆里的人都很高兴,阿q也很高兴,在小尼姑的哭声中。从欺负小尼姑到想女人,酒店闲人的猥琐评论和即兴起哄,催生了落寞的阿q恋春,小孤儿吴妈进入了阿q的意识。第二幕,吴妈去土古寺唤醒做了无尽春梦的阿q,找赵老家的帮工阿q针对吴妈。结果头上挨了很多粗棍,丢了一件单衣,被当地保安勒索了400文钱,还被赵家人要求买了一根香烛,重一斤一两。从此我在韦庄名声扫地,女人都像避瘟疫一样躲着他。尤其可怕的是,没有人会找他帮忙,他的生计都成了问题。与小D上演局部胜败的龙虎斗,在尼姑后院做起了小偷。第三幕是阿q复兴简史。从县城回到韦庄的阿q,不仅见了世面,讲了新闻,叙述了斩首的经历,还带回了物美价廉的东西,成了韦庄百姓自上而下恐惧和追求便宜货的对象,却很快被抢劫一空,在当地保险加倍敲诈后陷入生计困境。第四幕是阿q的革命之梦,第五幕是“不革命”,赵家被抢,阿q思考革命的幻象——白盔白甲的男人。第六幕是县衙交易和阿q的冤狱,第七幕是阿q的惩罚和看客。
场景之间,陈先生做了一些缝补,比如阿q的“爱情悲剧”的开头和结尾,让闲人在阿q里面说吴妈比较合适,但偏偏吴妈在土谷寺打扰了阿q的春梦,把他吵醒了,去帮赵。剧情发展顺利,人物关系自然。
陈先生也有意识地在鲁迅小说中加强了一种无声的讽刺。比如阿q的地位,未完成的世界里的风风雨雨,人情冷暖,表现了作者对那种生存环境和惨淡世界的判断。阿q与吴妈的求爱受挫后,人们像避瘟疫一样避开他的社交表演——人人都是君子,每个酒吧都有贞节牌坊;但当阿q带回一些来历不明的廉价商品时,赵公公放下了尊严,女人们不再顾及“正经贞洁”的社交表演需要,而是蜂拥而至,甚至连哄带骗,买抢着生怕拿不到阿q卖的廉价商品,相比之下,没有一个字,讽刺全在其中。
另外,陈先生采用了叙述者的方式,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剧作家。前者用的是鲁迅小说的全部原话,后者用的是鲁迅和剧作家本人的话。一方面是叙述,另一方面是提醒观众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注意剧作家的人物评价和时间讨论。这种叙事方式凸显了剧作家对原著精神的忠诚和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其敏锐的解剖、批判的态度和深切的同情贯穿其中。
需要指出的是,陈先生对的改编是有利于表演的。将小说的书面剧本改编为表演到位,实际上不仅仅是将描述性语言改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语言,而是对小说中文学叙事可以节俭虚幻而舞台表演必须说明和呈现的情节进行补充,将文学情节中非常精彩但在舞台表演中无法表演或化为动作的部分以不同的方式省略或呈现。这些都是在改编中巧妙做到的。
此外,在《阿q正传》的改编版本中,增加了县衙、白和赵爷爷合谋将阿q作为替罪羊的冤案情节,更加生动、深入、深刻地表现了像阿q这样一个帮助别人生活、出气、替别人结案、让人磕头的右撇子的悲惨命运的社会控诉。
感谢您的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