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欧洲文明中独树一帜,是为数不多的将面具融入日常生活的城市。18世纪以前,威尼斯居民没有面具是活不下去的。人们,无论男女,出门时都必须戴口罩,穿斗篷。这个属于威尼斯的面具就是著名的博塔。
来源
王公贵族戴上夸张的面具,穿着华丽的复古服装,聚集在河边或乘船夜游。面具隐藏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所以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狂欢。整晚的音乐,整晚的庆祝。这是给博塔[1]的酒席。狂欢节的习俗起源于喜欢在赌场隐姓埋名赌博的威尼斯贵族。后来,它演变成了欧洲最具异国情调、最丰富多彩的节日。
威尼斯人将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人们永远不知道威尼斯人开始戴面具的确切时间,但他们知道早在公元13世纪,就有规范面具使用的法律。在公元18世纪之前,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戴着面具工作和生活。具体来说就是每年的6月5日10到次年的6月5日10——八个月。至于10天狂欢和40天斋戒日,面具是分不开的。
诗人拜伦曾说:“我忘不了威尼斯曾经的风采:最欢乐的天堂,人们最酣畅淋漓的饮酒,至高无上的意大利化妆舞会。”
编辑此段落历史记录
“面具风”起源很早。1268年有官方文件禁止戴面具(当时戴面具的大多是落难贵族和逃避债务的赌徒,戴面具进教堂有损教堂尊严,所以禁止。),显示口罩的通用性。博塔图片(7张照片)
16世纪,穿着斗篷,仍然不允许面具的造型,但“化妆舞会”仍然穿梭于威尼斯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些人是秘密情人,有些人是为了躲避敌人。无论如何,“面具”在16世纪的威尼斯还是很猖獗的。
拿破仑南侵,征服威尼斯,瓦解了喘息了几个世纪的蒙面人,蒙面人从此销声匿迹,直到1979年的现代狂欢节。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色是面具,其次是华丽的服饰。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富人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面具背后,社会差异暂时消除。富人变穷,穷人变富。当然,如果你是以游客的身份去参加狂欢节,又不想花钱买面具,你也可以请当地的街头画家在你的脸上即兴画一幅。可以省很多钱但是不要被抓。他们互相尊重地打招呼。在这个短暂的节日里,这个被称为威尼斯的* * *小共和国,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其他国家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社会融合。
面具背后,年龄差消除了,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突然变成熟稳重了。年轻人和小人物用面具所代表的权威把自己打扮成大人物。老人试图把自己打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对于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意大利来说,意大利面具代表着另类的个性。
面具现在已经成为威尼斯狂欢节的象征。博塔狂欢节每年在不同的日期举行,大致是圣灰星期三之前的10天,也就是每年冬末的二月天左右。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威尼斯政府将在大运河的河口燃放烟花。灿烂的烟花为整个12天的狂欢画上了一个迷人的简写。大家* * *欢迎四旬斋,期待明年的狂欢。
在12天的狂欢中,重点不是加油、唱歌、跳舞,而是一副精致细致的面具。
详见博塔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