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古代笑话 - 董其昌的性格怎么样?

董其昌的性格怎么样?

前不久,一位文物收藏者在一堆废品中发现了董其昌先生的画册,一时爆红网络,董其昌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在古玩领域,董其昌的每一幅画都能引起轩然大波,拍卖价格甚至高得不可想象。由此可见,董其昌的绘画影响深远。

董其昌出生于明朝松江的一个贫苦家庭。虽然出身布衣,但年轻时志向远大,潜心研读圣贤书。他很快成为当地著名的天才,成年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董其昌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自1589考取秀才以来,历经多年官场沉浮。几经波折,他回到家乡,多次做官。1633,董其昌最后一次辞职,回家养老。此时他已做到太保太子的高位,崇祯九年死于家中。

说起董其昌的故乡松江,曾经出过很多文人墨客、书画家,名副其实的人才聚集地。在松江系画家中,董其昌成名较晚,但董其昌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使自己的书画技艺越来越高。在绘画史上有人说过,董其昌画的山水、树木、石头都是气韵十足的,其创作可以说是这个朝代的首创。

董其昌17岁开始接触书法创作。起初,他临摹《许多宝塔》作为启蒙。后来,他逐渐改变风格,外出游山玩水,游览名胜古迹,创立了独特的书法流派。董其昌的书法中,既有各家的风采,又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很多外行认为董其昌的话只是在模仿别人。仔细阅读后,会发现他们和其他书法家有很大的不同,有自己的风格。如果用一个名词来形容他们,最合适的词就是“闲雅”,董其昌的作品充满了自然的意趣。

每次我落笔,总是恰到好处。从刘公权的《兰亭集序》诗中可以看出,后世很多皇帝都对董其昌的书法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称赞:“董其昌在华亭的书法,才情各异,风行墨室,是其他文人所不及的。”

董其昌不仅吸收了董源、倪瓒等人的长处,而且囊括了宋元时期许多著名画家的笔法。他每一次落笔,都能勾勒出独特的脉络,在着色层次上有独特的风格。综上所述,董其昌的画作透着一股自然的气息,其中《山上的雪》影响深远,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在国外的艺术展上引起了渲染的大浪潮。哪里能看出一个人的艺术功力?一幅字画就够了。

董其昌算得上是书画大师。但是,他的人格与作品相去甚远。为人处事精明,多次被罢官。从35岁上任开始,到80多岁退休,一共做了45年官。他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塑造了谦逊的形象。辞官回乡后,开始捞民,横行乡里,令许多文人不齿。

当地文学界流传着一个故事。传闻董其昌看中了胡仙的孙女,想做妾。没过多久,她就染指了别人的妹妹,非常猖狂。在权力的帮助下,她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迫使邻居搬走。晚年迷上了收阴补阳的巫术,多次奸污幼女。董其昌虽有万亩良田,却从不纳税。

1614年底,董其昌看上了学生家的女孩,第二天就让儿子闯进学生家强行带走。此事在松江地区闹得沸沸扬扬,还被翻成故事讽刺董其昌。《五精八魂》等小说问世后,大受欢迎。

1615,很多说书人开始调侃董其昌当街抢民女,董的仆人走过。听了几段,他们觉得不对。这个名为“黑白配”的笑话,说的正是自己的主人,他赶回家告诉了这个消息。董其昌认为作者范廷之是罪魁祸首,下令将他逮捕并痛打一顿,迫使范廷之下跪认错。范婷芝又气又恼。

范廷之死后,他的妻儿一大群人坐在董府门前,乞求解释,痛斥董其昌的肮脏生活。董家不但不认债,还以辱骂相威胁,并派家奴将范家捉在门内,拳打脚踢。这还不是全部。董其昌让人用各种方法羞辱,然后恶人先告状,诬告破门而入。

一系列恶行引起当地民众集体声讨。很多人自发写下“平反”,控诉董其昌的罪行,遭到松江地区所有人的唾骂。街上的孩子哼道:“要想强,先杀了董其昌。”久而久之,连湖广一带都知道了董其昌的恶行。三月中旬是官员烧香的日子。这一天,普通民众自发聚集在一起,对董其昌的罪行破口大骂。史书记载“不下百万人,知人甚怒。”

也有一些学者不断向政府报复。为了平息民怨,政府把董的奴隶都抓了起来。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只是替罪羊。民众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愈演愈烈,迫使政府惩罚罪魁祸首。董其昌父子非常害怕,连夜召集数百人看管大宅。每当人们聚集的时候,他们就会从屋顶上扔粪便和石头,但人们没有退缩,他们找到梯子来拆房子,揭开瓦片,甚至大门也被砸碎。

后来,愤怒的民众干脆放了一把火,打算把房子烧掉,但一场雨把火扑灭了,民众不信邪,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起来包围东府。

一天晚上,几个孩子把事先浸过油的凉席点燃扔了进去。数百间房屋被大火烧毁,所有的密室、幽室都被放火焚烧,董其昌制作的匾额全部化为乌有。第二天回头一看,董家只剩下一堵破墙,老百姓纷纷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罪行。董的家人没有地方住,只好逃到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在人们几次平静下来后才敢露面。

“字如其人”这句话,一点也不适合董其昌。他写得很好,但做的事情比猪狗不如。只有董其昌一个人。对待这样的人,既要肯定他在文坛上的贡献,也要忽略他在生活中的不足。毕竟一个人的性格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董其昌的墓地在苏州,上面写着:“冬立吴墓,吴音佩后学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