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古代笑话 - 行业观察|以学科建设夯实互联网医疗发展基础

行业观察|以学科建设夯实互联网医疗发展基础

文/王(医联体创始人兼CEO)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互联网医疗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服务质量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将医疗服务从医院延伸到院外,从线下的“一对一”管理延伸到持续的“一对多”管理,既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又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广度、深度和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慢性病的管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慢性病负担,是全社会的目标和责任。互联网医院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产学研相互促进,为行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首先,互联网医疗开始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医生不仅在互联网平台接受咨询,还深入到疾病的全流程管理,为患者的最终结果负责。

在今年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医学会协办的首届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中,我们从肿瘤、感染、呼吸、内分泌四个学科收集了上千个互联网慢病管理案例。其中一例是江西省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科的一名医生,在网上随访了一名乙肝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患者肝功能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通过医联体平台上的随访、用药、饮食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等支持,患者可以成功预防HIV相关的机会性感染,有效避免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该病例最终被评为本次比赛感染组第一。在病例总结中,医生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平台在患者管理中的两大优势。

首先是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尤其是在我们赣州各大医院、药店都没有(抗病毒药物)多替拉韦的情况下,通过医联平台采购药品,既能满足患者需求,又能加强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监管。“二是实现医患高效互联。”由于艾滋病病毒/HBV联合感染患者需要长期管理,且线下医院患者众多,无法进行专属有效管理,互联网医院弥补了这一不足,可以与医生和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极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健康。"

行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新兴技术开始深度赋能医疗健康服务,智能设备和数字疗法层出不穷。以前需要患者回医院复诊的一些数据,现在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无论患者在哪里,都可以及时反馈给医生。一些以前靠药物维持缓解的疾病,现在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有效干预患者的日常行为,减少甚至消除患者对药物的依赖。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患者与数据的连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数据是行业发展所必需的,但目前缺乏。互联网技术为数据收集提供了新的渠道。数据最终来源于患者,像医联这样的连接平台可以及时收到患者对新药、新检测、新行为干预等治疗方法的反馈。换句话说,互联网平台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打开了实验室之外的另一扇门,进行医学实验。

在今年6月的医联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上,我们学术委员会的领军专家、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军教授所说的话让我很受鼓舞——人们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掌握的数据有限,观察到的病例有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们一定会看到很多以前没有看到过的现象和数据。这些现象和数据的揭示,必然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甚至是一场重大的革命。

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到现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规范发展”。在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领导也重申,目前从政策层面,首先是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时要规范和做好两个维度的工作。

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医疗逐渐走向深水区,标准化将成为解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金钥匙”。坦白说,互联网医疗发展这么多年,很多地方都没有突破。其中一个关键的瓶颈是,当行业在疫情防控需求的驱动下,完成了一些新的基础设施,出现了一些新的场景,很多从业者不知道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这些医疗资源。从去年到现在,我们看到中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从几百家飙升到1600多家。然而,在最近的一个节目中,央视指出了当前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困境——建而不用。

作为一个学医八年的华西毕业生,这让我想起了华西的发展:40多年来,一个创业型医院从偏远地区逐渐崛起,其中运用了很多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方法是,一个医院要从学科建设入手,也就是我们在建医院、开展学科之前,要问问自己在这个学科上能做什么。

所以,现在当我们拥有大量互联网和医疗资源的时候,回过头来想,互联网医院要想真正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真实的、规范的、权威的疾病管理方法,我们称之为临床路径。我曾经把这份工作比作“坐冷板凳”,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思考“坐冷板凳”。令我兴奋的是,今年以来,我们的一些工作已经开花结果。

今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教授等国内十余位专家,与医联互联网医院共同参与制定了《互联网医院在线糖尿病管理中国专家知识》,发表在《中国医学前沿》上。这是国内首部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糖尿病在线管理专家知识,内容包括使用智能血糖仪、智能血压计、智能手环等智能设备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数据监测,打破了原有的线下时间和地域壁垒;借助智能信息技术,医护人员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管理患者的生命周期。

7月,由医学会支持的首部《肝癌患者常用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南》在核心期刊《肝癌电子杂志》发表。该指南筛选出17种适合互联网管理的肝癌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填补了现有指南和* * * *知识的空白,得到了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在5438+10月底刚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肿瘤高峰论坛上,由医学会作为学术支持者,联合蔡教授及多位肿瘤领域专家共同编撰的《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指南》漫画版也正式发布。

今后,医学会在艾滋病、慢性肾脏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将陆续发表。我们坚信,要想真正发展互联网医疗,就必须扎实做好学科建设。不容易。一个新载体或者一个新资源的学科建设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顶尖的头脑和顶尖的医学认知,但是我们不能着急,更不用说着急。

时至今日,医联体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它跨越了许多挑战,承载了许多期待。程书军院士鼓励我们,从利用信息推动医疗革命的角度来看,医联体未来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这与我们今年4月组织架构升级时提出的“延长全人类健康寿命一年”的新使命不谋而合。要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就要坚持大病医疗的战略方向。医疗的本质是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疾病控制和管理的质量决定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尊严。医联体并不想只是一个简单的在线问诊、在线咨询、信息传播的平台。我们想参与到真正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医疗环境中,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创业的一个核心出发点。

我们深知,走向疾病全流程管理的深水区,意味着更深的服务模式、更高的技术门槛和更高的整合难度,最终要对患者的结果负责。我们迫切需要讨论的是,互联网医疗资源经过多次突破后,如何与传统医学和权威认知融合,如何将优质的医疗供给、检测供给、筛查供给、营养供给等资源集结起来,放在管理流程的相应位置。这注定不是一条快速平坦的路,而是需要我们坚守初心,与所有合作伙伴和整个行业携手共进。

幸运的是,我们的战略和坚持赢得了医药、商业等各领域顶级合作伙伴的认可和支持。我院学术委员会由程书军院士和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刘教授领衔。第一批专家还包括数十名多年从事各种疾病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涵盖肿瘤、内分泌、感染、心血管、眼科等多个学科。自2014以来,我们得到了红杉、腾讯、中电数据、中投蔡中、中国生物制药等资本合作伙伴的支持。我们去年投资的梅森医疗致力于建立数字化治疗的中国模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100多家学术医院的正式认可。

不积跬步,则千里之外;不积小流,不成江海。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们期待与更多的行业伙伴* * *一起,推动中国医疗行业一步步从以“治疗”为主,向以“健康预防和疾病管理”为主转变。未来,我们也希望联合各种学术力量,分享医联体过去在患者在线管理系统建设、院外标准化管理流程、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推动、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以互联网医院便捷、可及、智能的优势,更好地赋能医生、服务患者。

#互联网医疗# #医疗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