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一些差异,但有一点是,无论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他们愿意把自己最好的给孩子,希望传递一种方式,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为你提供一种基于平等、互爱、互敬的沟通方法和沟通技巧。
作为老师,我也从中借鉴了一些沟通技巧,也可以给学生家长更多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看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只有尊重和爱,才能让父母把自己放在更正确的位置上。而不是抱怨,而是能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和他一起分担生活和学习中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孩子的感情需要在家里或者学校接受。
这本书的阅读方法很有趣。首先可以通过浏览漫画对书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可以边看边做练习。书中的练习也很有趣。有一些尝试是想弄清楚同一个场景下不同的做法,很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让父母更好的理解不同的话语和做法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这一章中,介绍了四种技巧:
1.专心听讲,而不是心不在焉。
2.用“哦,好吧,我明白了”来回应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提问和建议。
3.父母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负面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通常,如果父母见到孩子说:“我不想做作业”,他们可能会说:“不,你应该快点完成。”包括我自己在学校里,经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好像有时候孩子只是单纯的想从你的感受中获得认同。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说:“真的吗?听起来你很讨厌这些作业。”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一旦他们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就能专心处理出现的问题,甚至不需要我们给他们建议。有时候给建议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我感兴趣的章节是替代惩罚的方法。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似乎淡化了惩罚,提出了更多作为赏识教育的观点。曾经有人认为,盲目升值会让00后更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惩罚,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认识错误。但看完这一章,我才明白,惩罚带来的感受只有敌意、仇恨、抗议、内疚、没有价值感和自怜。这不是个好主意。这七项技能不是惩罚,而是:
1.向你的孩子寻求帮助。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达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如何弥补自己的错误。6.采取行动。7.让你的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孩子在外面逛街的时候跑来跑去做危险的事情,家长一般会大喊大叫,甚至大声打骂。这时候你可以让他帮你拿点东西买,告诉他你不喜欢他的行为会打扰到别人。让他选择好好走路或者坐在购物车里。如果没有,那就采取行动让他坐进购物车,下次购物的时候不要带他,让他意识到自己满店跑的行为会有这样的自然后果。
那么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老毛病怎么办?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1。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3.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认同的解决方案。4.写下所有的想法(不加任何评论)。5.挑出哪些你接受,哪些你不接受,哪些你想付诸行动。这种方法很奇怪,可以让我们在有冲突的时候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对抗,让我们的个人需求得到尊重。孩子也会学到我们既不是敌人也不是对手,我们会教他如何参与解决问题,这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学每一步都不难。困难的是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孩子不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问题,我们也不总是有正确的答案。不用担心我们刺耳的话会被孩子利用。重要的是,我们愿意花时间坐下来,与我们的孩子分享我们的感受,讨论解决方案。那么这就是成功的一大步。
学习是有趣的,接受新知识也是精神上的满足。读好书,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真的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