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戛尔尼看透了清朝的腐朽和孱弱,无论乾隆皇帝如何接待英国使团,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弱国没有外交手段,谈判必须依靠武力。
从15年底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在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就有了套路。一是以传教士、商人团体、外交使团的和平面目出现,调查目标国的情报,发现对方不如自己时,立即实施武装侵略。西班牙灭了印加帝国,英国入侵印度。
1793年,马扎尔尼使团访华不是带着和平的诚意,而是英国殖民扩张的第一步,是对清朝的考验。虽然英国使团给乾隆皇帝的国书上写的是“互惠互利”,但基本上是马扎尔尼提单方面要求好处。
比如英国要求清朝把竹山附近不设防的岛屿交给英国使用,这是割地;英国要求清朝依据欧洲法律处理英国商人在中国的事务,这叫治外法权;英国要求清朝废除进出口关税,但关税是当时清朝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从1612开始,英国一直在印度殖民,不断吞并各个王国和领地,而清朝一直与廓尔喀、锡金、不丹等国家有外交往来,再加上清朝服役的欧洲人,所以乾隆皇帝对英国在亚洲的扩张有所了解。
乾隆皇帝看到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提出的要求,感受到了英国对清朝的威胁,对英国使团的态度从热烈欢迎转变为立即驳回。中英礼仪上的矛盾,更像是乾隆找了一个体面结局的借口。乾隆也警惕英国人可能的战争行为,要求沿海港口做好军事准备;并严禁地方官员对英国商人进行敲诈勒索,以免给英国人开战的借口。
事实上,当时英国各界已经预料到马戛尔尼使团谈判的失败。在马戛尔尼离开英国之前,英国有各种夸大清朝“磕头礼仪”和清朝皇帝傲慢的漫画和文章。
马戛尔尼从清朝回到英国后,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清朝很弱,打败它并不难。之后英国甚至夸大其使团的“不平等待遇”和清朝对英国的羞辱,这是典型的战前舆论准备。
只是英国离中国实在太远了,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不可能大规模出兵中国。等到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殖民,有了向中国派兵的后勤基地,英国就做好了战争准备。因此,英国人民敢于明目张胆地向清朝出售鸦片,在清朝大规模行使合法权利抽鸦片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了战争来解决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是因为1793年清朝对待马戛尔尼使团很差,也不是因为1839年林则徐和虎门销毁鸦片。这些只是英国掩盖其侵略的借口。本质是清朝实力不行,英国认为侵略中国可以获得比和平交流更大的利益。
1793清政府拒绝马扎尔尼使团的各种要求并不是大错,但在认识到英国的威胁后消极防御,而不是主动了解英国和世界,才是大错。这个错误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