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制作”,主要是创意设计。
●“制造”是指实际去做。
●“后期制作”是对所有元素和善后工作进行整理、综合和修改的工作。
首先,想法
动画的制作是从创意开始的。以迪士尼为例。如果发起人不是迪士尼的员工,他必须首先找到一个经纪人来帮助处理法律问题,因为谈判过程可能会导致许多法律纠纷。以花木兰为例。花木兰女扮男装,化名“法平”去当兵,这个名字和美国一家高尔夫公司的“平”名字刚好差不多。这家公司利用这种情况,指控迪士尼盗用他们的商店名称,希望通过采取法律行动来赚钱。因此,像迪士尼这样的大公司对法律问题非常谨慎,不会轻易接受外部的个人建议。通过经纪人把剧本发给公司,对双方都有利。第一,可以保证公司的法律安全,同时维护作者自身的权益。
另外,就迪士尼公司而言,有三种方式可以构思来源:
●主管部门发布的行政决定:《狮子王》是在这样的想法下拍摄的,即现在应该奉总统之命拍摄《小鹿斑比》这样的电影。制作组以小鹿斑比为跳板,加入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故事结构:狮子的主人公辛巴在失去父亲和自我放逐后,重新找到了自我。
●公司一年一度的龚秀:公司每年安排一个场合,邀请公司的重要人物,包括总裁、董事长等高层,坐成一排,然后让每个想介绍自己想法的人用自己的海报或小品,在五分钟内介绍自己的故事。会场里有一面大锣。时间到了五分钟,下一个就会换成“哐~ ~”的声音。赫拉克勒斯就是这样被选中的。
●被公司内部的“创意执行”部门认为:这是最常见的情况。由7人左右组成的创意执行部,收集世界各地的童话、传说、民间故事,或者研究市面上出版的童书、外面送进来的剧本。每隔一段时间向公司高管汇报,介绍值得动画的创意。木兰就是这样来到这里的。
这些管道相互运作、相互交叉,所以通常很难界定一部电影是从哪个特定管道构思出来的。
第二,故事的大纲
有了想法之后,公司会要求剧作家先写一个“故事大纲”或者“处理”。喜欢花木兰,原因是公司高层想拍一部以东方为背景的故事。因为这是一个迪士尼从未探索过的主题,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东方充满了炫目而神秘的色彩,会很有吸引力。于是,有创意的高管开始寻找。一开始他们考虑的是一个叫《中国宝宝》的故事,但内容不过是西贡小姐、蝴蝶夫人等在好莱坞炸过的白人男性的沙文主义冷饭,没什么新意,后来就放弃了。这时,一位创意主管认识了一位正在编辑《世界民间故事》的作家,公司接受了他的建议,收养了花木兰。因为《花木兰》的故事有趣,女主角的性格具有时代意义,更符合迪士尼近年来在题材选择上把握时代潮流的尝试。
第三,剧本
接下来的分工是先拟一个“剧本”。迪士尼动画不同于真人电影。它继承了喜剧和哑剧的深厚传统,强调肢体语言的视觉表现,所以不适合对白很多的剧本。动画的角色关系和剧情应该尽可能用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文字。比如描述一个愤怒的角色,让他捶胸顿足,张牙舞爪,不如说“我好生气!”更生动有趣,这是玩动画的优势。一个好的动画剧本可以从视频的角度来写,动画编剧和故事画师的频繁互动就更重要了。
第四,故事板
与剧本关系最密切的是“故事板”。以前拍戏和动画没有故事板,大家拿起相机就拍。故事板是迪士尼首先发明的。它就像一系列的“漫画书”。漫画里的每一个格子,大概就是一个故事板。在正式制作之前,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的走向。故事板上有很多“故事梗概”,下面写着对话。故事艺术家和说唱艺术家一样,把故事板和自己的声音、表情进行对比,把故事投出去,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故事板里的剧情,进一步说服台下的导演和制作人采纳他们的想法。同一个场景往往经过两三个画家的手,有时会有几个不同的版本。经过导演、制片人、画师的充分讨论,决定最终版本。迪士尼讲究分工合作,一部电影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动画长片的制作结构庞大,需要大量的头脑风暴。制作故事板方便大家学习讨论。这个时候找出故事的毛病,可以避免制作时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浪费。一般的电视动画,故事板只要导演看过,觉得还可以。
故事画师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然后以此为动力去布局剧情。以花木兰为例。如果剧情按照一般的说法:木兰伪装成男人的西装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欺骗他后,让她参军打仗。这种剧情只是照本宣科,缺乏角色的深度,没有情感,没有从内心去思考人物对这种情况的反应。花木兰的故事是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女扮男装的弱女子出征。除非她父母不管她的死活,否则她会很紧张,会想尽办法阻止她去。故事画师要能设身处地想一想,才能深刻描绘出人类的反应,这样的情节演绎才是合理的。因此,迪士尼的木兰在半夜不辞而别,这与一般的故事不同。
迪士尼动画的魅力不仅在于剧情,还在于人物塑造。所有的角色都是从内心出发的,这就是为什么迪士尼笔下的角色看起来很真实,像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图画。在花木兰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调皮、可爱、活泼、有气质的邻家女孩,而不是动画片。长期以来,迪士尼动画以此取胜,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一贯手法,即塑造有个性有魅力的“明星”角色。
为了更全面地看到故事的走向,还可以把按顺序写的“故事节拍”排列在一块木板上,或者在上面画出情绪起伏和高潮位置的曲线,可以帮助故事画师理解场景的相对张力。
动词 (verb的缩写)视频开发
除了故事板,让故事具体化最重要的是“视觉开发”,也就是中国人一般所说的“艺术设计”,但迪士尼更注重设计过程的自由和包容,强调多样性、变化和发展,因此得名。这部分工作是在前期策划阶段,对剧本中的所有视觉形象进行解读,从整体风格、人物设计、造型与配色、路集设计、氛围营造到色彩规划,都是视觉设计的工作内容。
视频设计一开始是很有概念的,也是艺术家创作最开心的时候。此时故事还没有完全定型,剧情还很模糊。所以每个视频设计师都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凭借个人的感受和想象去充分发挥。工作范围不明确,角色,场景,色彩都有。每个人都像一个图画故事书的插画师,用自己的方式“图解”故事的重点,百花齐放,提供了各种可能。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导演最终选择一个艺术方向,并决定各个部门的领导,逐渐分工,缩小工作范围,大家都在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前进。
字体设计
花木兰制作中作者的工作是角色设计的部分。他是这部电影的“角色设计艺术总监”,负责造型设计。为了让后面有五六百人跟我一样画画,我得想象出一套角色设计的艺术风格原则让大家遵循。以花木兰为例,“S弧”是整个风格的关键,比如古代人物画中的“幽思妙”,这是我在中国古画中发现的一个元素,可以用在动画中;中国古代的神佛雕塑,尤其是佛手,是我的灵感来源。这种S型弧线有一种飘逸、流动的美感,特别适合形容中国古代人的服饰。s弧是木兰线条处理的基准,线条间的平面间距由切线“三角楔”调节。花木兰人物艺术的原理这里不讨论。至于影片的整体风格,部门设计师的* * *知识就是要“简洁而富有诗意”。因此,从人物到场景设计,他们都试图用最简洁的造型和色彩,准确捕捉东方绘画中留白和线条密集对比的艺术精髓。
所有主要角色的设计大致制定出来后,设计师和负责每个角色的动画师会对造型进行来回修剪,使造型既能被动画师轻松掌握,又不失原设计的风味。
在角色设计的最后阶段,必须制作一个“模型表”。造型台上有各种角色的角度、表情、姿势,有助于统一动画师的画法。造型表一旦定型,导演认可,就尽量不改。
之后设计师、制作设计师和“色彩造型师”根据人物性格设计实施色彩概念。比如木兰相亲会的粉色礼服,用来和后花园晚开的粉色玉兰做对比;老姚、小林、金宝三个结拜兄弟,是根据性格改变红、黄、蓝三原色而成的。
人物造型确立后,主要人物要并排排列,让大家知道他们的“尺寸对比或线条。Up”,这是平面设计师特别需要的。从比例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迪士尼动画造型非常讲究造型设计的变化;以花木兰为例,比如金宝是圆的,老幺是方的,小林是三角的等等。每个造型都要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造型要有明显的、对比鲜明的差异,同时要能体现角色的个性。一个成功的造型设计,即使把所有人物的剪影都涂黑了,应该还是能看出来谁是谁。
接下来,雕塑家会根据平面造型表,创作出一个同样形状的三维“原型”,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动画师绘画。因为造型桌是平的,有时候一些特殊的角度,比如从下巴往上看的脸,可能不知道怎么画,或者画的时候不确定。有了这个泥人,就像随时有一个模型在身边,动画师可以对着泥人画出高难度的角度,这对动画师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泥人经过彩绘后,也是热门藏品。●场景设计
场景的风格和设计要与人物相匹配,由“制作设计师”根据剧情故事的位置进行粗略的绘制和设定,然后与“制作设计师”、“版面负责人”、“背景负责人”一起监督执行。一个艺术设计者必须构思一套艺术风格原则,让作曲家和背景教师遵循。每个场景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按照这个原理画出来的。比如《花木兰》中,为了捕捉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和虚实对比的风格,在景物中大量使用了简单的色块。除了焦点中的细节被清晰界定外,画面的其他大部分都被涂上了朦胧写意的色彩,留给观众自己的联想空间。
迪士尼画家喜欢在设计中开玩笑或留下一些脚印。比如阿拉丁的结尾,坏人上台后,在满仓宫的金银珠宝中,观众如果停下来关注,就会发现不该出现的东西,比如烤面包机、米老鼠手表、回旋镖球等等。我们用篆书将策划同事的名字刻在木兰家庙的石碑上,这让我有机会让我们的名字像迪士尼电影一样不朽。
●彩色脚本
剧本包括文字剧本,而在视频设计中,有一种所谓的“色彩剧本”。彩色脚本是一系列彩色场景绘图。在制作设计师或“背景领导”从整部剧的故事板中选择一系列关键的“故事草图”并缩小范围后,TINT被设置为根据情节的情绪和氛围切换场景。为了给人一种新鲜感,像木兰在相亲前打扮的场景,制作设计师指定了更粉色的颜色,背景画家也相应地进行了绘制。另外,像花木兰在训练中的那一幕,最后背景变成了橙色,只是因为给人一种热血奔涌的感觉。还有烧毁村庄的场景。为了突出本剧,使用了红黑两种强烈的颜色,制造出一种杀气腾腾、血淋淋的色彩对比。
根据色彩脚本,你还可以决定是否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是要有强烈的对比还是要流畅和谐。色彩影响着观众潜意识情绪的变化,运用色彩脚本可以充分把握跌宕起伏。
第六,声音
这部分由工作室的“音响部”负责,工作内容包括角色配音、音效、歌曲、配乐等。
●配音
部门里的“配音导演”负责寻找适合故事角色的配音演员和歌手。这部分必须与角色的造型设计和性格紧密配合,比如,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配上天真可爱的声音,让她听起来像个人;或者一反常态,给一个性格善良的大胖子配上尖厉的细嗓,制造相反的效果;或者“老姚”,像花木兰,长得像张飞,有着电影演员哈维·费斯特恩那种沙哑而大大咧咧的声音,非常符合老姚的性格,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角色配音上,迪士尼采用的是“预先录制”的方式,不同于台省或日本动画的“后期配音”。迪士尼先把声音录下来,然后动画师按照声轨来动画,这样人物和声音会相对立,表达也更容易把握。如果像日本动画那样,先画后叫配音演员,那么在情感的衔接上往往会出现纰漏。比如角色说一句话,如果时间长短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角色的嘴还在动,但句子已经说完的窘境,于是配音演员被迫去想断章取义的多余台词。
预录通过配音录制完成后,读音器在机器上分解音带上的音音节和线的重量,并在一张名为“规则表”、“曝光表”或“曝光表”(简称X-Sheet)的纸上进行标记。律表上方的竖线代表层级,每个横条代表影片的一帧。每八帧为一段,两段为一尺(35mm胶片),三段为一秒二十四帧。每个音节分解后,动画师根据音节画出口型。这就是为什么迪士尼笔下的人物说话绝对生动。录制时,导演和动画师必须在场。他们必须和配音人员沟通,告诉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情感。比如一句简单的“不!”,不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就看导演怎么问了。
●歌曲
歌曲是戏剧中表达内心情感的另一个武器,尤其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朗朗上口的好歌。迪士尼漫画在过去十年以百老汇音乐的形式崛起,歌曲无处不在。但歌曲一定要能自然切入剧情,不突兀,推动剧情;歌词要更适合角色情境,不能只是为了唱,否则整个剧情会停滞不前,变成一场“演唱会”,破坏了戏剧的张力。如果配音演员和歌手不是同一个人,那么找一个音色相同的歌手来搭配就更重要了。迪士尼通常会找知名的作曲家和作词家来写歌。
●音效和音乐
在前期制作阶段,只临时使用工坊里能找到的音乐和音效素材。当然,“声音部”也在积极寻找适合电影配乐的作曲家。人物配音,音效,歌曲,配乐,这时候简单的混合在一起就是为了故事视频。
七、故事视频
在这个阶段,是动画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一般国产动漫行业往往省略或者没有利用好的部分——“故事卷轴”。故事视频实际上与一般行业中所谓的“Animatic或徕卡卷轴”相同。“发展编辑部”将故事板上的故事梗概逐一扫描进电脑,配以对话(有时会临时抓艺人给背景人物配音)和简短的音效、音乐,以电影或视频的形式编辑成故事视频;就是在故事板中加入“时间”的元素。通过故事视频,可以进一步更准确地把握影片中情节的时序和跌宕起伏。
制作组一起看故事视频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故事是否有瑕疵。尤其是放给非制片观众看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立场是客观的、新鲜的,更能忠实地反映影片的效果。如果影片中故意开玩笑的地方没人笑,那我们就知道错了。我们要考虑是不是笑话不够多,或者是不是发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或者是不是完全需要删减重做。通过故事视频,在制作前发现并解决故事问题,可以避免日后制作中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这对于动画片来说尤为重要。
故事视频中的故事梗概会随着制作的进展逐渐被草稿动画所替代,然后动画会逐渐被绘景所替代,逐渐演变成最终的动画电影。声音部分也演变成了最后的结果。
八。练习本
故事片制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工作簿”,这是一个进一步设想的故事板。之前所有的故事板都是草图,没有明确的关于镜子移动和背景细节的信息,只有人物的素描(动作和表情)。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会加入电影视觉语言,比如镜子的移动,摄影角度的变化,以加强戏剧的张力。在电视动画中,故事板和练习册是一回事,没有区别。
“前期制作”是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企划部充满了笑声、音乐和阅读。如果你很安静,你就会知道电影遇到了瓶颈或者出了问题。
至此,“前期制作”部分告一段落,有了最终的颜色、造型表、工作簿,这些都是未来制作的蓝图,接下来所有的“制作”操作都要服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