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是过去每个中国人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我不懂。我总觉得我爸妈小题大做。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大人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孩子却不知道。于是家长们就把餐桌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教室。
帮忙摆桌子是为了学会主动,怕你养成伸手张口的坏习惯;饭桌上做不到的是学会尊重别人,培养谦虚、分享、珍惜事物的性格,害怕长大后自私、浪费、自大...
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培养了我们的言谈举止,也培养了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很多时候,根据餐桌来判断一个人,十有八九不会错,就像世界礼仪大师威廉·汉森曾经说过的: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只要一顿饭就能知道你父母的生活背景和你的学历是什么样的。
就像那些保持安静的暖风带来了春夏,改变了世界的颜色,一日三餐的“餐桌上的耕耘”也在悄悄地描绘着我们的底色。
人走后,一弯新月如水,这是丰子恺最早发表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朋友都走了,夜深人静,桌上的锅灯,天上的月牙儿,清净的心境就像琴声在画框间流淌。
这是丰子恺的朋友聚会后的心情,也是丰子恺记忆的呈现。在童年的回忆中,他曾写到父亲喜欢吃螃蟹。每逢七夕、七月三十、中秋、重阳等节日,父亲总是在夜色朦胧的时候,搬着饭桌在白底的月光下吃饭,到现在还是深夜。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有说有笑,看着月亮,直到月亮落山的时候才散去。
月光下的优雅,是他一生都无法撼动的诗意。这是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在饭桌上给他上的第一堂美学课。这种自然之美从一开始就长到了他的灵魂里,所以他的漫画总是有宋元诗那么长的意境。
这就是“餐桌课”的有趣之处。它不需要坐以待毙,也没什么好谈的,但很多东西都是通过食物悄悄传递给孩子的,渗透在他的生活中。所以,大家的第一堂课其实都是在饭桌上上完的。
一个朋友总是喜欢在饭桌上和孩子们玩游戏。最常玩的就是拿起一个食物,或者指着桌上的食物,问孩子它长什么样或者猜它是什么味道。渐渐地,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象:一条海带就是一部电影,你吃在嘴里,肚子里就会放一部电影;食物的味道要通过视频呼吸给爷爷奶奶;抢着洗碗,说洗洁精的泡沫和飞溅的水滴是星球大战...
每次去朋友家吃饭,我总是被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萌到。当然,饭桌上闹是常有的事,但我朋友并不在意。他说,“有些人可能希望孩子吃饭什么都不说,睡觉什么都不说,规规矩矩,因为养孩子省心。但是我觉得和她在饭桌上玩也是一种教育和娱乐。这种乐趣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是的,一个朋友把餐桌当成了教室,但他不想教孩子繁文缛节,而是想教她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能在饭桌上发现趣事的孩子,长大后大概也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趣事,热爱美食,过上好日子吧?
小小的餐桌就是这么神奇。它能把一个家粘在一起,把琐碎的事情变得光彩夺目,呈现一个家的温馨氛围。这张小饭桌上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绎,早已成为个人日常生活中审美趣味和审美意蕴的象征。
早些年,我们总觉得古人对“餐桌美学”的要求很高——色香味俱佳;要品味美,更要形式美;名字美,也是乐器美;环境很美,但景色也很美...似乎到了现代,这些东西已经离我们很远了,远得像一个失落的梦,餐桌只是一个满足一日三餐需求的地盘。
然而,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已经毫无疑问地、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餐桌美学显然正在复兴。
现在的网络,每时每刻都像是充满空气的生活,在各种社交平台晒美食的人越来越多——食材从菜市场精挑细选,食物在厨房精心烹制,菜品通过货比三家在网上购买,餐桌由自己精心布置...对于那些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就像需要精心完成的饭菜一样重要,还有那些不愉快的情绪。
汉唐美学、宋代美学等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与餐桌相关的场景中。餐桌审美越来越大众化,餐桌终于挣扎着摆脱了“温饱”的基本功能,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神圣意义”。视觉、嗅觉、味觉平分餐桌上的秋色。人们用五颜六色的食材,五颜六色的餐具,在餐桌上展示自己的风景,以及自己的审美和状态。
这是我们的时间,餐桌上的“新秘密”。
饭桌上的场景越来越多,给的人也越来越多。通过一顿饭,一张餐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看到他们。有人看到教育,有人看到审美,有人看到商机,有人看到一个时代...
你的餐桌是什么样的?你在饭桌上看到了哪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