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班车
由弗朗西斯·特吕弗执导,法国制作
典型的“后新潮”作品,与“新潮”时期相比。特吕弗晚年的杰作更加精致流畅。时代背景的再现因为资金的丰富而更加微妙生动。并且可以雇佣两个最炙手可热的法国明星,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凯瑟琳·德诺夫。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0项凯撒大奖。还是特吕弗的三角恋,还是那种轻如散文的叙事风格。除了在叙事上更有技巧,更和蔼可亲。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巴黎爱国艺术家的活动,对于曾经以旗手闻名的特吕弗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他只是锦上添花,一点天才的味道都没有。甚至有人说,从这部电影开始,“新浪潮”彻底没落了。这个掘墓人是特吕弗。其他人指出,特吕弗对维希政府统治下的巴黎过于亲昵。说得好听点,是理所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无原则,无必要的粉饰。法国电影中的很多革命阵营已经到了最后一趟地铁,开始失去斗志,大有刀枪入库,马放南飞的趋势。80年代以来,电影词汇的创新举步维艰。
[法属上尉的女人] 1981
法国上尉的女人
导演:卡罗尔·瑞兹制片:英格兰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1867。这部小说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从20世纪的高度来审视19世纪的社会和人。值得称道的是,电影导演抓住了小说的精髓,没有拘泥于原著小说的结构,而是采用了时空双线交错的方式。他在描述英国小姐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的爱情的同时,穿插了一个现代男女演员迈克和安娜表演这个故事时发生的婚外情。当电影中的恋人最终结婚时,男女演员就各奔东西了。导演以此来表达19世纪的古典情怀与现代人情怀的反差,从而引发观众思考。戏里戏外两段爱情通过表演、摄影以及现场不同的氛围和风格相互作用,耐人寻味。杰瑞米·艾恩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个英美表演学派,出色地把握住了人物在19世纪和现代生活中的两种感受,使得影片具有了长久的韵味。
[梅菲斯特]1981
墨菲斯托
导演:伊斯特万·萨博制片:匈牙利人
梅菲斯特是购买灵魂的魔鬼,但影片中德国国家剧院的经理赫夫根早已失去了灵魂。这是匈牙利版的《霸王别姬》。虽然赫夫根热爱舞台,但不像程蝶衣,他只有一个舞台。他的人生舞台无处不在。程蝶衣总是保持着自己,而赫夫根则被各种角色近乎疯狂的转换所迷惑。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它是根据二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萨博用长镜头在近景之间流连忘返,用心无比地勾勒出一个可怜可怜的灵魂堕落的全过程。镜子和灯光是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不仅强化了舞台效果,也暗示了生活与戏剧的僵持。每次霍夫根在镜子前落座,他时而苦笑,时而痛哭。他的非我和多我已经潜移默化地摧毁了他所有的精神。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几乎无可挑剔的杰作。克劳斯·玛丽亚·布兰德尔也奉献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表演。
[范妮和亚历山大] 1982
范妮和亚历山大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制片:瑞典
伯格曼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是一位获得过世界上最重要奖项的导演。如果这是伯格曼最后一次获奖,现在还为时过早,老人还活着。这部电影也是伯格曼自上映以来最昂贵、最长的电影。对很多人来说,五个半小时一定是一种折磨。这是伯格曼的自传,也是他从影记录的总结。主题仍然是人们对上帝的疏远和不信任。梦境的反复出现也是伯格曼的特长。符号和隐喻像野花一样随处可见,但这一次,它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影片在灯光和色彩上都达到了巅峰,形式美感在本片中得到了最密集的释放。这也是一出戏中的一出戏,以排演瑞典大戏剧家斯特林堡的【一出梦幻剧】为主线,这是伯格曼最喜欢的一出戏,也是一位舞台导演。这部剧的名字可以完整概括伯格曼的所有电影。
拍完电影后,伯格曼退休了,偶尔写个剧本,但电影一直有他自己的想法,但他一直没有做成。目前,伯格曼在欧洲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双人站] 1982
两个人的火车站
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制片:俄罗斯人。
里亚扎诺夫这个名字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由《命运的诡计》、《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组成的“命运三部曲”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时引起强烈反响,影响了几代人。我们可以从《两个人的车站》中窥见他一贯幽默的深度。影片中,普拉东和维拉从对立到成为恋人,过程中充满了生动自然的生活感受和豁达大度的性格。在他轻松调侃的表面叙述下,他生存境遇的荒诞与荒谬,带着尴尬的真相向他走来。在那些因误会而产生的搞笑场面和剧情转折背后,透露出导演对人生忧郁本质的总结和捕捉能力。里亚扎诺夫从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使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浪漫剧,成为苏联社会习俗的独特镜子。在他的电影中,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小人物——谦逊、勤劳,但却有着不屈的善良和热情。都有入世后特有的温评触角。这些动人的品质根植于俄罗斯民族淳朴、宽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让人释然后又心生敬畏。
[失落之墙] 1982
那堵墙
导演:艾伦·派克制片:英国
如果说世界电影史上只有一部作品能把摇滚精神与电影语言完美融合的话,这部【迷墙】当之无愧。据说这部电影引起了观众的三次颠覆:电影观的颠覆,人生观的颠覆,价值观的颠覆。这部宏大的视听天书,通过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质疑和反思性演唱,以及艾伦·派克犀利有才的形象,塑造了一部包含战争的阴影、教育的危机、性的迷茫、人性的异化、对暴力的向往和直到最后的恐慌的史诗寓言。这个“象征森林”是对二战后西方文明赖以存在的理性精神和宗教精神的彻底反叛和颠覆。《平克·弗洛伊德的锋芒》以完美的画面诠释,将崇尚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摇滚文化推向极致。我们的感官被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形象深深吸引,而我们的灵魂则被它独立自由的性格强烈震撼。影片中,乐队和导演对人性、社会、战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探询,其中所表达的困惑、痛苦和失落,足以让每一个观者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真实处境。
[战地罗曼史] 1983
战时浪漫
导演:彼得·托德洛夫斯基制片:前苏联。
就各种类型而言,前苏联的战争电影在世界电影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片属于小品的制作,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宣扬了纯俄罗斯特有的负担感和相当温暖的道德力量。
两男一女相爱,但都想成全对方,却得不到幸福,灵魂却升华了一次。
“活着,也要记住”是前苏联战争片反复提及的主题。而这部电影超越了【一个人的经历】对战争本身的顽强而温暖的凝视,上升到了纯粹而美好的人性的境界。战争过去了,一段开满鲜花的爱情即将缝补。一个已婚的放映员还爱着曾经的“战地女王”,现在成了一个有些低俗的小贩。放映员的妻子决定成全他们,“战地女王”也不甘屈服,大忍着毁了自己的第二次“青春”。这是一个悲剧,但并不局限于对战争创伤的简单审视,而是无法从个人是集体、现在是永远的巨大悲哀中自拔。
贯穿影片的暖色是前苏联独家彩色摄影的一大特色。它在自然光效果中加入了创作者强烈的主观色调。红色、黄色、棕色和橙色都均匀分布,指向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寓意着这个丢失后被找回的故事背后,流淌着人性的美好。影片最大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情调相当自然生动,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给导演蒙上了淡淡的诗意。然而,简单的叙事模式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储备。最后放映员和妻子对视的那一幕,在一个寂静的地方,五味杂陈,却撕肝裂肺。你知道主人公在想什么,但你不想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一部电影能收到如此感人的情感力量,也能迎来各种赞美。
【战地浪漫】从电影词汇到主题表达,都有相当恬静的古典情怀,但却是永恒的。是纯粹的含泪致敬“爱”。
[货币] 1983
金钱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制片:法国人。
葛达尔在法国电影界被称为布列松巴尔扎克。不仅在法国,在整个欧洲,布列松以其极端的电影语言和对人性冷漠的态度,成为欧洲最独特、最难驾驭的导演之一。自从【一个乡村教师的日记】之后,布列松的电影不再雇佣专业演员,不再设置场景,减少对话。作为他的收获作品,金钱无疑是如此的极端。影片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虚假信息量】改编,布列松将故事从19世纪的俄罗斯搬到20世纪的巴黎。讲的是一个假钞案,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害死了很多人。本来就是一个环环相扣,冲突激烈的复仇故事。而布列松则是由惜字如金的镜像语言,简洁突兀的剪辑手段,刻板近乎风干的场景调度组成。让整部电影有一种莫名其妙却又极其深刻的禁欲效果。可想而知,这部电影对大部分观众来说都是无味的。咬着牙看的话,觉得电影结束的太早了。这就是高度程式化的电影作家布列松的魔力。
[卡门] 1983
卡门
导演:卡洛斯·绍拉制片:西班牙人。
有人曾说,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优雅的一部分层结构的电影。卡门的故事不知道讲了多少遍,在邵邯郸变得更纯粹或更正式了。卡门对个性解放的不羁追求,赋予了西班牙民族舞蹈弗拉门戈无穷的美感。演员要排练舞剧【卡门】,戏外有一种卡门般的痛并快乐着。萨乌拉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西班牙电影大师。他早期的作品以超现实主义为载体,猛烈抨击极权政治。到了后期,老人变得平和,认为只有“美”和“美”本身才是永恒的,才是值得追求的。【卡门】的悲剧意义在于,人只有沉沦于美,抹杀自己所谓真实身份的价值,才能获得人性的涅槃。但这就像一把双刃剑,一个忽明忽暗的游戏。整部电影的基调是庄严而华丽的,而生命的活力却总是在迸发。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愉快的电影。西班牙吉他和弗拉门戈舞既迷人又有力,绝对能给你的影音带来双重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部与玄学无关的纯电影。
【印度之旅】1984
去印度的通行证
导演:大卫·莱恩制片:英国。
这是英国大导演大卫·莱恩在76岁时拍摄的代表作。他本可以凭借这部电影第三次获得奥斯卡,但最终被莫扎特击败。本片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强奸事件,张扬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不可调和、几乎永恒的矛盾。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当时印度即将独立。一个英国女孩和一个印度医生有着暧昧的友谊,最终他们成了陌生人。
大卫·莱恩的电影在注重叙事方面与好莱坞如出一辙,但其严谨、细腻、舒缓的风格却是英国电影所独有的。对人文景观的糟糕体验,包括对英国历史和现状的双重思考,也是好莱坞电影所不愿意的。大卫·莱恩喜欢谈论英国人在外国的经历,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在殖民地的所思所行。借此机会表达大卫·莱恩对这个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的无尽遗憾。和大卫·莱恩之前的电影一样,该片注重自然景观的广袤和肃穆,以此对人们内心的波动做出微妙的回应。连绵起伏的群山,紧密的人际关系,* * *完美诠释了整部电影最有嚼劲的文化内涵。前一段的琐碎、谨慎、有序的布局。后半段就像一滴水,给人强烈的震动。展现了这位电影元老杰出非凡的叙事技巧。
【天鹅之恋】1984
恋爱中的斯旺
导演:沃克·斯隆·道夫制片:法/西德。
当代世界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现代心理剧,爱改编文学名著的斯隆·道夫成功挑战《铁皮鼓》,随后又瞄准了法国国宝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但是普鲁斯特的意识流里程碑式的作品卷帙浩繁,电影只选择了小说的第一卷,在天鹅的身边,而且只是一部分。
《天鹅之恋》是斯隆室内心理剧中创伤的巅峰。笔墨主要集中在巴黎富豪斯旺和他对巴黎社交圈里满是衣饰、香火、寺庙、淫荡的奥黛特的追求上。影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到此结束,处处留白,但微妙的气氛却相当浓重,充满悬念,环环相扣。人物疑问的话语让观众揣摩其心理,同时也不自觉地进入了与现实平行存在的心理意识空间。* * *参与了对天鹅情感的解剖,这与普鲁斯特把这种上流分子的爱情历程写成病理文献颇为吻合:如果不坚定,爱情就是一种病,需要智慧和勇气。
然而,虽然【天鹅之恋】投资大,制作好,汇集了当时欧洲几大电影明星,但德国新浪潮导演与法国人文主义巨作的相遇并没有留下美好的结局。参与制作的法国人对德国导演版的【天鹅之恋】并不推崇,凯撒奖只颁给最佳服装设计和场景制作。
【我的人生像条狗】1985
我的狗生活
导演:瑞典出品的Les Hall storm。
世人一直称瑞典电影为伯格曼,但Les Hall-storm一反祖辈的艰难与默默无闻,带着真实的感情问自己问题,使得《我像狗一样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清新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在瑞典电影中,在欧洲电影中也是罕见的,像散文诗一样表达了一个难忘的童年,独树一帜。
【我的人生像一条狗】故事很有冲突。12岁的男孩英玛调皮捣蛋,让身患重病的母亲不安。他和哥哥不得不暂时住在亲戚家,最终适应了农村的落后和保守。母亲的去世,让这种围栏下的生活成为永久的事实。然而,《霍尔风暴》并不以强化二元冲突和马滢的痛苦经历为最大目标,而是用淡淡的笔触写下了生命成长的过程:儿童的自我启蒙、对世界的无知、对爱与痛苦的体验、看似缺席的爱芽,用零散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当代瑞典生活方式的图景:拥有第一台电视机、建造清凉过冬的小屋、乳房美丽的女工充当艺术家的雕像模特...一切都很有趣。
《我的生活像条狗》横扫金球奖、独立精神奖、纽约和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编剧提名,被称为20世纪最佳儿童电影。
【再见,孩子们】1987
再见,孩子们
导演:路易·马勒制片:法国人。
路易·马勒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以新浪潮大师的身份去好莱坞的导演。这部电影早在路易·马勒的童年时代就已经酝酿了。他曾说他所有的电影都是为了这部电影在积累。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这是路易·马勒对童年生活极其细腻感人的回忆,其中不乏断断续续的悲伤。二战期间,一个富家子弟和一个犹太少年发展了友谊。有一天,纳粹把他带走了,他再也没有回来。表面上可以读到法德合作期间的不光彩的交易,也可以看到阶级隔阂和宗教对人性的伤害。但这并没有电影本身所传达的回忆那么引人入胜。两个少年正在上课,吃饭,祈祷。他们的关系由远及近,就这么简单又单纯。纳粹的进入给这段记忆涂上了灰暗的色彩,变得沉重而难忘。生活流的叙事手法让整部电影节奏平稳缓慢,直到最后一刻语气都不夸张,但事件本身的震撼力却能让观者躁动不安。这是法国新浪潮导演在这场运动之后最难忘的作品。在探索了东方和西方之后,拓荒者们皈依了传统。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有同性恋倾向,而路易·马勒拒绝回答。
【熊的故事】1988
《熊家餐馆》
导演:让-雅克·阿尔诺:法国塞萨尔奖最佳导演奖。
如果你不肯承认这部电影的成就,你可以想想美国电影里的动物,比如金刚(相当史诗和悲剧),鲨鱼,蟒蛇,蝙蝠,老鼠,猫狗,尤其是狗。这些家伙在美国电影里基本上是没有尊严的,即使有一天他们成为美国公民客厅里不可或缺的家人([一只老鼠]),或者是庭院的统治者([甚至是爱情的见证人([马语者]),他们仍然没有自尊,他们作为动物没有发言权。他们只能是爆米花电影里的小丑,爱情电影里的道具。【熊的故事】与众不同,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处理在于它把人放在了干预者的位置上,它以人从主动到被动的转化过程反映了更真实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当然,它也有一个可爱感人的故事,和两个永远无法替代的毛茸茸的功勋演员——可敬的熊先生和可敬的熊先生。
在好莱坞的银幕上,动物是明星和道具,而让-雅克·阿尔诺的电影则将熊塑造成了令人敬畏的演员。
[红娘] 1989
火柴厂女孩
导演:aki kaurismaki制片:芬兰
本片是芬兰国宝级导演aki kaurismaki的成名作,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荣获国际电影大奖。也是Aki的工人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两个是【天堂的阴影】和【爱丽儿】。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工总想遇到白马王子,但白马王子却把她当成了妓女。她怀孕了,但在一次车祸中流产了。绝望中,她毒死了她的情人、父母和一个试图和她交朋友的男人。
阿基的电影是古怪的现实主义和突然的表现主义的扭曲结合。本片是他创作风格的首次曝光,叙事节奏绵长缓慢,纪录片形象严肃。使整部电影笼罩在一种奇怪的童话色彩中,非常滑稽。这件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有希望,但都是甜的。换句话说,阿基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童话的框架,直接穿透了现实本身。反童话是阿基电影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他的新作《没有过去的人》也是如此。画面光鲜,却掩饰不了内心的苦涩和痛苦。《火柴厂的女人》依然是他迄今为止手法最简单,叙事最干练的代表作。它为将芬兰电影带入国际视野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堂电影院】1989
天堂电影院
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意大利/法国制片
这是一部全世界影迷都非常珍惜的电影。全片以倒叙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导演在青年时代沉浸在电影异彩中的美好过程,也反映了电影对西西里平民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影片基调温和甜美,是对影片本身最朴素的感恩,有很多生动感人的描写。电影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人们只是含泪微笑着告别历史。影片结尾的一系列吻戏似乎在陈述,只要生活在继续,美是可以传播的,影片也会像那些五彩缤纷的“吻”一样与我们相遇。这是一部非常积极健康的电影,一扫意大利电影的沉重基调,有一定的朴素励志情怀。这也是导演托纳托雷的成名作,他凭借这部电影成为上世纪末意大利最重要的导演。他后期的电影虽然都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从资源上来说都比不上这部。曾经有人认为,欧洲电影的提升应该从天堂电影院开始,走清晰可见又不失真挚人文情怀的道路。可惜这部电影对于现在的欧洲电影来说只是昙花一现。
1990年代
【维罗妮卡双人生】1991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国家:法国、波兰、挪威。
Khiesz Lovsky是20世纪80-90年代欧洲电影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无论是他早期的作品关注政治,还是后期的作品逐渐深入到对命运的追问,都具有欧洲电影中强烈的人文色彩的特点。Khiesz Lovsky对命运中偶然和必然因素的思考影响了许多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如汤姆·提克威,甚至许多年轻的亚洲导演。《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是希伊斯·洛夫斯基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这部电影表达了两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不相干的女孩的命运。在温暖的黄色调中,充满了悲伤和温暖,有着神秘而难以言喻的魅力。影片厚重的母题自始至终透露着含蓄空灵的气质,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许这就是基耶什洛夫斯基的特殊魅力,对人类命运这一最根本话题的无休止追问,是人们对电影这一艺术手段的最高期待。【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像耀眼的夕阳,转瞬即逝,却像某种神秘的召唤,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英雄托托]1991
全部
导演:雅各布·范·多梅尔比利时/德国制片。
这部电影是后现代电影的一个重要案例。在形式上,后现代电影互为参照,在内涵上,重要特征是身份的迷失和生命的遭遇。王家卫、汤姆·提克威和胡里奥·密谭的电影都有这个特点。一场大火让两个父母抱错了孩子。这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托托一直认为一切都是阿尔弗雷德的。阿尔弗雷德和托托的妹妹发生了关系,他也对她做了同样的事情。我妹妹在阿尔弗雷德的强迫下烧掉了他的房子,却发现自己被埋在了火中。托托遇到了另一个女人。她和她姐姐很酷,但她是阿尔弗雷德的妻子。托托已经老了,他决定杀死阿尔福德。他死了,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死者是阿尔弗雷德还是托托。
不可思议的魔幻色彩,却带着幽默抒情的风格。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身份的重叠与分离传达了生命的神奇本质。你会永远像个孩子一样对它心存敬畏。
[霍华德庄园] 1992
霍华德庄园
导演:詹姆斯·埃弗里国家:英国、日本
英国电影在欧洲电影中有着独特的风格,就像温柔优雅的英国绅士,他们有着内敛克制的态度,总是不露痕迹地表达生活中最激烈的感情。其中蕴含的张力是英国电影最大的魅力,【霍华德庄园】就是其中之一。影片围绕霍华德庄园的所有权转移引出了几段曲折的爱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时尚以及不同人物因为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命运。《霍华德庄园》中的两位主要演员安东尼·霍金斯和艾玛·汤普森都是极具英国特色的著名演员。他们的演技相得益彰,为影片注入了纯正的英伦风格。由于表达的圆滑和时代的差距,英文电影很容易陷入拖沓和不理解的危机,但它真正的魅力在于它不直指事物的态度。一旦体态的优雅与人格的高贵完美结合,里面丰富的内涵必然脱颖而出,因此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值得反复咀嚼的深厚底蕴。
[冬心]1992
冬天的心
导演:克劳德·索德制片:法国
这么浪漫的电影竟然出现在极度浪漫的法国,连接吻牵手都没有,真的很有意思。
索代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导演。他先是拍了很多男性色彩浓厚的动作片,后来就变得猥琐了,或者现实主义,古典主义。他对死水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兴趣,把目光投向了女性。这部电影是他的最高荣誉,在他的国家赢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和凯撒奖最佳导演。一对男女明明已经蠢蠢欲动,却还要适可而止。这有点像中国很多人的情感方式。索代认为爱首先是一种能力,主人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的爱情之门一直是关着的。Sodai刻意简化了情感张力,但在静制动的行为动机上,却给人以悠长的回味。是法国后期静态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在法国电影圈非常少见的一句话不说,却有着浪漫的风度。
本片的两位主角丹妮尔·奥特伊(Danielle Auteuil)和艾曼纽·贝尔(emmanuelle beart)都是法国著名实力派演员,也是荧幕上的一对情侣。因为夫妻的关系,很多微妙的情绪都传达的很准确。
[人咬狗]1992
人咬狗
导演:雷米·贝瓦X/安德烈·贝泽尔/贝诺特·波维德比利时制片。
三个来自比利时三流电影学院的学生,凭借电影青年方刚的鲜血,炮制了这部“杀手一生的现实记录”,彻头彻尾的后现代黑色闹剧。论无耻到令人作呕的程度,形象粗糙的【人咬狗】甚至超过了【发条橙】和【天生杀人狂】,但正是因为导演和演员的无所畏惧和无耻,才使得【人咬狗】能够从骨子里游离出来,散发出蓬勃的气势。
黑仔A为了“名垂青史”,同意让人拍摄杀人和掩埋尸体的全过程。当然,一切都不是那么顺利。摄制组偶尔要帮A先生一把,有一次参与了一起疯狂的轮奸杀人案。纪录片,写实的场景,比狗仔队主义更狗仔队主义的镜头语言,戏谑的人物和对话,疯狂外表下对媒体和“纪录片”的犀利嘲讽,让[人咬狗]不仅在当年击败了[致命武器3],还从65438到0992位列戛纳电影节著名导演,引发观影热潮。
[智娜] 1992
印度支那
导演:雷吉·瓦涅法国出品
相对于湿情色片【情人】,【印度之娜】更擅长表现殖民生活(包括爱情生活)和殖民文化冲突(虽然音乐稍逊)。这是雷瑞·瓦涅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史诗,详细描绘了二战后法国殖民生活的最后几年。女主角凯瑟琳·德诺夫在影片结尾的背影令人难忘。宏大无情的历史洪流卷走了她身上的一切,她只能带着法国贵族的优雅默默承受。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哭游戏】1992
哭泣的游戏
导演:尼尔·乔丹国家:英国、日本。
这部电影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题材的特别,以及演员的气质与剧中人物的惊人契合。影片中两个主角的爱情面临着性别尴尬和军队追求的双重危机。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中,导演营造出经典的爱情场景,情感流动自然,所有的情绪都令人着迷。杰伊·戴维森对这部电影的贡献绝对是决定性的。这样一个复杂又难以评价的角色,演得让所有观众都自然而然地认同他的感受和选择,甚至连他的魅力和美丽都让人难以忘怀。【哭泣的游戏】很难确定它的类型,爱情、冒险、动作、剧情、同性恋、革命等复杂因素,导演说的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