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议也许老母亲能理解,但很多人无法回避。一方面有从小养孩子脸的惯性,另一方面也有更年期和青春期的矛盾。
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易怒的时候,无论父母说什么,都会本能地开启防御机制,但父母说一些不得不说的话让孩子听进去,真的是一门学问。
我所有的老朋友都知道,我是吴栋同学会的铁杆粉丝。这个节目我几乎每期都听三遍以上,每听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最新一期的节目《故事思考》,这一期让我受益匪浅。
这种通过故事推理的方式可能大家都很熟悉。现在很多能赚很多钱的微信官方账号都把这个方法玩的很完美。
我之前买过很多关于写作的课,对这种写作手法很了解,但是了解不代表我会。
我不擅长编故事。以前有个朋友劝我写小说。我试着写了一些,但我仍然认为它不好。我真的不能无中生有。
所以,我至今写不出什么爆款文章,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听那些写作课也不是没用。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阅读能力提高了很多,阅读文章(或书籍)的逻辑清晰了。有一篇文章明确了作者想表达什么,其余的故事也都是例子。如果你看得很吸引人,你可以完全跳过,只是为了深入论证这一点,让你理解得更透彻。
不过这种能力也有一些“副作用”,就是看文章比较挑剔。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大多入不了我的“法眼”,会觉得幼稚肤浅,转而喜欢看一些理论性的文章。
另一方面,大多数人更喜欢听故事而不是讲道理,这不仅是因为故事比讲道理更有趣,还因为一旦人们开始讲道理,他们似乎就在试图说服对方,从而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对立面,这必然会引起对方本能的反抗,所以效果微乎其微。
而讲故事可以从一开始就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还可以设计一个场景,让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置身其中,建立* * *联系,自然更容易接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似乎明白了很多东西,但他们喜欢认为自己知道得很清楚。如果父母喋喋不休,会看不起他们,但如果试图用严密的逻辑说服他,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容易引起自卑。
当你不得不说什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讲一个好故事。真理之药往往需要裹上友善的糖衣才能下咽。
但好的故事往往不太好讲,蹩脚的故事也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如何讲好故事,真的是一门学问。
前几天,我试着通过一个小故事教小明一些道理。结果没说几句就抗议道:“妈,这个故事不是你编的吧?我一听就是假的。”
老母亲笑不出来哭不出来,我可能真的不是这块料。
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和小明讲道理,就是拿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去比较。
为了在小明刚开始学围棋的时候更好的鼓励他,我跟着他学了一年多。虽然下棋水平远不如现在的他,但我知道一些棋艺术语。每次我想教他一些很难理解的东西,我都会用围棋做类比。
比如我要提醒他专心做事的时候,我会说:下棋的时候两边都要,边角都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因为一个人的精力不够打理事情,做事也一样。
当我想告诉他什么是错的时候,越早放弃越好。我会让他思考围棋中的“取食”。
当我不知道怎么跟他说专注的事情的时候,我会跟他讨论下棋的时候“舍小求大”的原则。
当他想偷懒,不想运动的时候,我提醒了他某一局围棋。决战结束,他身体吃不消,精神恍惚,导致最后一局失利。身体素质好了,精神才能好,脑子才能用得更好。
......
反正每次我觉得管用的时候,他都能听懂我想说的话。
虽然今天这个话题是从青春期叛逆开始的,但其实生活中无论你和谁交流,让对方一秒明白你的意思都是一种能力。
听说大诗人白居易以前写完诗给街上的长辈读,他们能听懂就满足了。
同样,简单描述复杂的事物也不容易。
推荐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名字叫“浑子月”,科普知识比较多,通过漫画看的也挺好的。
另外,我们小时候读过的《伊索寓言》里的小故事,都有很大的哲理。看看他们,应该可以增加我们的故事储备,让我们在生活中有故事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