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标准依据:
2.3知道责任是社会关系产生的相互承诺,明白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4理解人因社会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感。
2.5理解和谐的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共道德和秩序,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1.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6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可以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团结、合作、助人的品质。
本单元主要基于2.3、2.4、2.5、1.4、1.6中的部分内容,只是部分体现了课程标准。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和学校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进一步认识到学校在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特长、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学会在集体生活中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本单元教材的整体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新学期的开学篇章。本单元的编写围绕“* * *”这个中心,这里的责任主要是指班级和学校对学生的责任。第一课明确指出,大家的“家”中的“家”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班级和学校。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和建设集体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单元包括三课:第一课“大家的家”;第二课“我和我们”;第三课“承担责任”。
第一课《每个人的家》,从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总体感受入手,分析学校生活对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精神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归属感和热爱。
第二课《我和我们》在前一课的基础上,阐述了集体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以及集体成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对集体和个体发展的价值,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集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混淆。努力提高学生对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及相关问题的理解。
第三课,承担责任,从养成行为习惯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集体,承担责任,为集体事务做贡献。
本单元,第一课《大家的家》是绪论;第二课“我和我们”是主要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则,了解自己的责任;第三课“* * *”是内容的完善,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和练习。应该说,三门课程分别侧重于情、知、行的培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了解和理解,最终达到引导行为的目的。
三,第一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热爱学校生活的感情。
2.能力:体验个人对公共生活的依恋,知道公共生活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学会群体生活。
3.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架构:
(2)主要理论观点:
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们爱我们的家人。
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花园。
(3)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让学生明确自己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
本课通过对前一段学校生活的回顾、体验和感受,对比假期中的一些心理变化,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个人对学校生活产生依恋的原因是归属感,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从而奠定对班级的依恋和对学校的热爱,学生对未来生活产生集体的热爱也是一件自然合理的事情。所以这个问题是解决这节课其他问题的基础,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其他问题。
②难点:在了解学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恋班级,热爱学校。
虽然学生已经在学校生活了将近七年,但是对于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认识还只是一些感性认识。学生要想达到理性的程度,需要老师的合理引导和分析。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他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依恋班级,热爱学校。所以很难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所以把这个问题列为本课程的难点。
(4)教材分析:
第一课每个人都回家了
内容分析:
本节课,题目下有一句话“家”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班级和学校,以明确本节课学生学习的范围。
第一课包括两个主题:“我爱我家”和“成长花园”。
主题1:我爱我的“家”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个人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突出了学校生活对愉悦学生精神的意义。这一部分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家”的感觉
一、引导学生回忆和体验寒假想念学校的感受,引出问题;然后,指出学生对学校的向往源于他们个人对群体归属感的需要,学校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教材第一关有两个经验。
第一次体验是在P3上面,设置了两个问题:①寒假期间我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向往。为了给学生更好的体验,教材在P2设计了漫画1-1,带领学生体验假期想念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感受。②开学回到学校是什么感觉?对学校和班级的感情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对于第二个问题,教材用一个学生在P3的日记引导学生去体验,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教材在学生前后对比、前后差异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明确人的归属感的含义,从而在初次体验中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这一层面的教学建议:善用两部动画片,让学生表演生动,日记可以由学生带着感情录下来或大声朗读,更容易引起学生歌唱,从而达到引入情感的目的。
第二次经历是在P3下面。这个经历是在前一个的基础上,在了解人的归属感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在第二次体验中,我设置了个人体验来了解和描述自己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并为学生设置了三种情境,并附图1-3,帮助学生回忆过去的学校生活,更好地理解归属感。建议老师可以利用好体验二中的设计,根据学校独特的活动设置几种情境。如果学校有现成的图片,可以设计成课件,更有利于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
第二关:校园生活照。
这个层面用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和集体生活的感情。
这本教科书由一篇结论性的文章和一个活动组成。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程度,并用课本上的文字进行总结。教师可以根据时间长短选择其中一项活动。如果选择①,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参加的一些活动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喜事,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如果选择②,可以四人一组寻找校园生活的乐趣,分享同龄人的快乐和快乐的源泉。老师可以提前把课本提供的图表打印出来,在班级活动中发给学生,可以让活动更加清晰。
主题一:我爱我的“家”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班级、学校的“家”出发,带领学生发现、感受、分享“家”的感觉,从情感的引入到情感的理解,都离不开“爱”字,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这个课堂上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 * *真挚的感情,才能达到提升的目的。
主题2:成长花园
《成长花园》这一部分主要从学习知识、培养品格、发展特长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定位。这部分其实是为了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教材采取“先总结后划分”的形式,先用一段自然的话总结,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花园。然后从三个层面,分别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阐述。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地方。
这一层次的教材是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划、目的和组织,以及学校独特的环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来说明的。
教材P5的第二段重点是学校的性质及其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P5采用了一句名言:“学贵则友。”为了进一步说明。此外,还设置了一组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中老师和同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本页末设置讨论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析在学校学习和在家学习的区别。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在个人学习中的作用。教学建议:1级是理论性的,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相对困难。因此,教师最好在课前了解本班学生,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到教学中,通过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在利用讨论活动时,可以提前调查学生对假期学习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在校学习和在家学习的区别,这样更容易得出一个一级的观点。
第二个层次:学校是一个陶冶情操和品格的环境。
教材《P6》的第一段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学校在培养他们良好性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材采用演绎法,先讲明道理,再用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他的拳头为什么回去了”这个例子所说明的意义,引导学生体验学校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的有利条件。在这个层面,教学中强调学校* * *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教学中的建议:老师可以用《P6》这本书,里面有一句名言:“见贤思齐焉,不见贤则内向。”介绍一下。另外,在使用教材中的例题时,可以加以丰富,也可以在课堂上以小品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在选材上,一定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
第三层次:学校是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园地。
这个水平主要说明学校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材中有一小段文字的简要描述,并配有图片,设计了一个分享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班级和学校生活中培养兴趣和特长的经验,讨论如何在班级和学校中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兴趣和特长。教学建议:课前教师要了解学校和班级开展了哪些活动,学生参加了多少,学生对哪些活动感受比较深,哪些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只有了解了这些,课堂上才能有更多的话题,学生才能谈更多的感受,最终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
第四,学习情境分析
第一单元安排“* * *同责”是因为经过一个学期,学生之间基本熟悉,新的班级群体已经成型,学生的生活圈子逐渐扩大,适应学习环境后,关注的焦点从个人转移到班级和学校。但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不愿与他人合作,缺乏对集体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本单位重点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和建设集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活动照片或视频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与学校活动相关的照片或实例。
2.课前打印《P4》教材中《我的快乐》的活动表格,一人一份。
3.调查了解学生入学后学校或班级组织过哪些活动。
4.电影《花季与雨季》
不及物动词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每个人都回家了
引入新的课程:
选项1:语言介绍(亲切、热情)
比如同学,一转眼,20多天的寒假过去了,但感觉像是分开了很久。虽然假期很短,但是假期里我们真的很想念我们的同学!当你看到穿校服的学生时,你会认为你的同学在家里玩得很开心吗?似乎在一起的一个学期,让我们建立了真诚的师生关系,友谊。看到同学,有种看到亲人的感觉,就像回家的感觉。这种语言引入法一般是第一节课老师最常用的方式,这样引入话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
方案二:图片导入
提前拍一组学生寒假后第一天报到的照片,反映学生见到老师同学后的兴奋和激动。设置一组以“回家”为主题的幻灯片,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播放。看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入话题。
方案三:歌曲导入
用室内电视剧《我爱我家》的主题曲导入。听完歌曲,老师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导入:家给了我们生活中无限的温暖和快乐,我们在学校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欢迎同学们回到久违的“家”。直接引入话题。
主题1:我爱我的“家”
第一层次:“家”的感觉:
选项1:
用一组提前拍好的“回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欣赏后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体验P3上面的两个问题:①寒假期间我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想法。②开学回到学校是什么感觉?对学校和班级的感情和以前有什么区别?
先引导学生回忆和体验寒假想念学校的感受,然后引出问题;然后在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分析的过程中,说明并指出班级、学校也会给我们一种温暖、快乐的“家”的感觉。
那么,带着这种“家”的感觉,我们来看看小玲开学第一天的心情日记吧。(中间盒子里的P3)
简单介绍后,结合前面同学提到的感受,直接提问:好像每个人都有这种怀念集体的感觉,期待早日回归集体。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对集体的关注、尊重、关心和爱护在心理学上叫什么吗?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明确课本《P4》第三段对人的归属感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对学校的向往来自于个人对群体归属的需要,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归属感,可以利用课本上P3下面的体验活动,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几个方面,比如:当我看到学校区域经常被一些传单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我觉得;当我听说校友们都在争光为我们学校争光时,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等下去。总之,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爱校意识和为校争光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老师最好有一些我们学校学生荣誉的图片,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我们学校的热爱,为其他两门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层次:“家”的感觉:
选项2:
畅所欲言。学生们是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在返校前后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每个学生用两句话准确描述自己的心情,收集在百宝箱里,然后派学生代表摘抄出来给大家分享。
在提取后的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假期想念同学、班级、学校、老师的感受,感受学校、班级带来的温暖和快乐,感受“家”的感觉。
我想我明白了。
1,小品表演:学校大扫除,三个同学在认真打扫卫生,打扫卫生。
之后互相检查,提醒清理不完整的地方,继续改进。卫生检查结束后,全班成绩第一,同学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高呼:“这次我们终于赢回了卫生流的红旗!””他一边说着,一边跑到班主任那里报告这个好消息。(反映学生关心班级或学校的例子都是可以接受的,对学校来说是合适的。)
2.我选了一组我们学校为白血病学生李捐款的照片。
鲍文的情况有所好转。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广播对正在康复的李博文的采访。让学生听听李博文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之情。
以上两个发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第一个环节中提到的关心、互助、向往,让学生明白这些其实都是人的归属感的表现,是人正常的心理需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明确归属的意义。之后,你可以利用课本中P3下面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归属感。
但是在备考层面,也要设想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回答缺课或者缺课的话。如果有学生提出否定的观点:“我不想去学校,我觉得还是在家学习好。”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说明原因。如果是因为学校的原因,可以给学生一些安慰。老师愿意帮你解决这个困难,通过学校帮学生解决。如果还有其他原因,可以让学生先帮你想办法,老师再帮你解决。因为这不是重点,所以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要重在理解和包容,不要单纯以对错来评判学生的观点。
第二关:校园生活照。
选项1:
为小记者采访设置活动:
先分组讨论交流:1。上学期学校组织的哪一次艺术(体育、科技)活动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请说说你在学习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2.你能描述一下最难忘的时刻或人吗?
“小记者”现场采访活动:每组选出一名同学采访其他组。
一方面,设计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有助于学生畅所欲言。采访人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让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感受到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互相鼓励,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和情感,真诚地热爱班级和学校。
第二关:校园生活照。
方案二:快乐大本营
选取一组初一学生入学后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图片,在背景音乐下播放幻灯片,播放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我的幸福》图表(P4下方),让学生通过幻灯片回忆美好的学校生活,写下校园生活的趣事与大家分享。分享之后,老师引用了P4第一段的总结。
课堂练习: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学校这个“家”的感受;或者请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你对“家”的理解;请说明原因。
总结:用同学们的回答,结合我的准备,用一段温暖的音乐结束这节课。
家是一片蓝天,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家是一把伞…
家就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颜色让我想起晚上回家时的灯光,温暖舒适。
家就像一颗石榴,紧紧团结在一起。
家就像一个苹果。很普通,但是营养丰富。
家就像一个颜色鲜艳,中间有核的桃子,这就是我们的班风。
家就像一颗柑橘,苦中有甜,甜中有乐。
主题2:成长花园
第一层次: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地方。
方案一:场景设置:展示一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照片。
有同学提出,我喜欢在家学习,那我们一起走进小明在家的学习生活吧。
准备:挂钟、桌子、凳子、笔记本电脑、书、笔记本、杯子、香蕉、玩具、电话等。
小品内容:上班前,妈妈提醒小明八点起床,必须按计划学习。小明哼了一声,同意了。迷迷糊糊中,他看了看表,已经八点半了。他匆匆起床,没洗漱,没吃早饭,坐在办公桌前,哈欠连连,没写几句就上厕所了。刚回来坐下,肚子又咕咕叫了,开始吃香蕉面包。这时已经9点45分了,小明想,妈妈两个小时就回来,不急。一转身看到电脑,想起昨晚玩的游戏,手有点痒。我心想:就玩一会儿,没什么事,赶在妈妈回来之前写完作业就行了。所以我开始玩电脑。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是11: 00了。当小明看到太晚了,他冲向他的桌子去做作业。他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却又遇到了难题,急得挠头嘀咕:“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拿起电话问同学,一个不在家,一个不在家。至少第三家有人。萧蔷刚刚起床,还没有做作业。萧蔷答应做这件事。后来电话回来了,小明一边听一边记下来。
还好我妈今天在路上耽搁了,聚会十几分钟就来了。妈妈进来的时候,小明刚刚做完。妈妈拿着作业,气得哭笑不得。没想到小明全是错别字,更不用说,只是她没看懂刚才的问题,有点乱记,抄错了行。
小品表演结束后,说明小明只是部分学生的代表。他能代表家里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也有同感。请讨论:分析在学校学习和在家学习的区别。
经过讨论对比,老师进一步解释说,学校的性质和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场所。
第一层次: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地方。
方案二:展示一组学生在学校功能室学习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学校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哪些学习条件和设施。另外,你知道学校为我们提供什么学习条件和设施吗?
通过学生了解学校设施和功能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是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地方。
第二个层次:学校是一个陶冶情操和品格的环境。
方案一:图片介绍
选择一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熟悉的活动,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什么锻炼和提高。引导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认识好的班风和校风,有助于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第二个层次:学校是一个陶冶情操和品格的环境。
方案二:引用名言“见贤思齐言,见贤思齐自省。”
让学生分析这句名言所解释的道理,然后用课本上给出的例子进一步论证。然后选择课本中“他的拳头为什么回去了”的例子,让学生讨论课本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并用P6的第一段进行总结。
第三层次:学校是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园地。
方案1:引入图片或视频
播放一段学生在校展示才艺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来校后在兴趣和特长发展上的收获。最后说明学校是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园地。
选项2:实物介绍
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我院学生的书画作品、手工作品、书票作品、科技作品等优秀作品,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带学校后在兴趣和专业发展上的收获。最后说明学校是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园地。
七、注意事项:
本课程内容简短,需要教师课前准备的资料、精选案例、调查活动较多。因为这节课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很多,所以在选材时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事例,这样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最好选择本校的典型活动照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广泛的话题,以便畅所欲言。总之,选材要适合学校,有典型性,贴近学生实际。另外,课堂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情感要真挚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