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丞相朕知道错了漫画

丞相朕知道错了漫画

开篇先说一个故事。

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个冬天,这天天气奇冷,南京城里一位加了夜班的工人,下班回家。天空中飘着雪花,北风吹来让人不禁打个寒战。此工人行在回家的小路上,步步小心,因天寒地冻,地有覆冰,稍有不慎便会四脚朝天,衣襟尽污。

整个街道空无一人,工人紧走两步,恰逢一人迎面走来,此人破衣褴褛,肩挑一副扁担,也是一位夜行者。工人心说,如此天气,还有流浪如斯者,甚是可怜!两人正准备交面而过的时候,对面老者发话道:“先生,请留步。”

工人停步,迟疑道:“您有什么事吗?”

说完话,工人才正眼瞧对面之人,只见他鹤发苍苍,白须满面,面露威严。可见此人并非一般流浪汉。此人说话不卑不亢,眼神中透着智慧的光芒。再看他挑的扁担,只见一头是一卷棉被,另一头是一只鸡。

老者微笑道:“我扁担上挑了两件东西,但是只能留一件,你帮我看看,我是留被呢,还是留鸡呢?”

工人并未思索,随口答道:“天寒地冻,当然留被。”

对面老者听后,面容大变,痛苦之情难于言表。老者便狂奔而走,口中呼道:“此甲子白废也。”

工人莫名其妙,觉得这人奇怪无比,便匆匆回家。

第二日,工人将此事讲与邻居,邻居是位略通阴阳的老者。

老者说:“你遇到的那位是刘伯温,他来讨封。”

传说原来刘伯温讨巧向朱无璋讨过一次封,结果那天朱重八心情不好,随口说道,你就是劳苦鬼。刘基懂得阴阳之法,功德圆满,本能升天。但是皇帝金口玉言,所以百年之后,刘基便既非仙,也非鬼。他炼神化虚,每六十年,便要在南京出现一次,向人讨封。如果有人说:“你是刘基。”他这几百年的修行,便能得正果,可转世为人。

老者说:“你说留被。刘基还要再修行一甲子才能再来讨封。”

此事一经传出,传遍半个南京城,成为街谈巷议的志怪故事。

当然此故事是杜撰的。这也看出了刘伯温在民间百姓心中的地位,常被作为一个传奇人物来看待。都传说他深谙阴阳八卦,专事风水占卜,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韬略满腹,屡建奇功。

刘伯温是明王朝的开国谋臣,自然是才高八斗。朱无璋称其为明朝的张良。而民间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可见其名盛如斯,今天就讲讲刘基的故事。

刘基字伯温,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生于浙江青田县。

父亲刘爚资质较平庸,是遂昌县的县学教谕。稽考其祖先,刘基的曾祖父刘濠却不一般,刘家在青田的名望就靠他这位曾祖父确立起来的。据说,刘濠不但通晓天文、历算、阴阳、医卜等,还曾做过南宋的翰林掌书,是当地的一位名儒。看来他祖上有德,从风水上来说,王侯将相,确实有种。风水经上云,形貌之妍蚩,必肖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仲尼孔圣人,福寿之地,人多福寿......总之刘家所在的武阳村,风水尚可,刘基祖德还行。刘基父亲自己能力不济,便和当今家长一样,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父亲倒是个好老师,从小教刘基读书写字,还讲先贤故事,启蒙较早,毕竟也是书香门第。小家伙天资聪颖,一教就会,还会举一反三,自己又博览群书,渐渐爸爸学问没儿子高了。

泰定元年(1324)年,刘基离开青田县到处州府学习。这个学习环境不错,既有学问高深的老师,年龄相仿的同学,还有那读不完的书籍。这次进城确实开拓了刘基的眼界。

入学伊始,老师教授学生《春秋经》。此书隐晦奥涩、言简义深。先生知此书不易教授,只教学生捧书诵读,略加讲解。但是刘基,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他还能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发表前人所未有之观点。老师大惊,暗中称道:“老子教了十来年书,这样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小子将来非等闲之辈啊!”

刘基在此地学习三年,学习了正统的儒家经典,学问精深,进步很快,最后老师已是教无可教。

十七岁的时候,来不及抓住青春的尾巴,刘基就离开府学,来到石门书院师从郑复初。石门书院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此书院始建于唐天宝三年,是一道教胜地。其地两壁双峰对峙,宛如门扉,四周山崖环绕,深入为洞。洞北殿阁峥嵘,松林郁郁,修篁森森,洞东南有十丈飞瀑。石门洞清静幽深,冬暖夏凉,果然是讲学修行的好地方。

郑复初江西玉山县人,元延祐年进士,曾入仕被构陷,罢官后来石门书院讲学。此人是一位“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的饱学之士。

刘基慕其才学,故投到其门下。跟着这位名师,刘基研修诸子百家,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算法感兴趣,时时钻研揣摩。郑老师惊讶于这位刘姓学生的悟性,不但记忆力超群,而且轻松就掌握各种深不可测的玄妙文化。

有一次刘爚来探望儿子,郑复初对他说:“你家祖上肯定积了厚道,你儿子将来定是辅佐帝王的人物。”

刘爚内心欢喜,嘴上却谦虚道:“先生过奖,犬子愚顽,还要先生多加指导。”

在府学读书时,刘基主要读儒家经典是为科考,而今钻研天文地理、兵法算法,说明刘基抱负远大,不止功名。

民间还有个更神奇的传说,就是在这石门洞中,刘基得到了天书,书的名字叫《太公兵法》又称《六韬》。此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是兵家权谋类书的鼻祖。得书的经过,更是神奇无比。

有一天,刘基把食物挂于石门洞口的树枝之上,诵读完毕,顿感肚中饥饿,出来拿时,食物已不见踪影。第二天,亦是如此。刘基很奇怪,就隐在洞口暗中观察,到底是谁拿了他的食品?

终于逮住了“贼”,原来是一只白猿,这白猿竟会人言。

刘伯温说:“偷吃我的东西,你要还我。”

白猿开口道:“我无物可还,不过我有本旧书,不知你是否喜欢?”

刘伯温一听有书读,于是说道:“这样也好,权当你赔我食物了。”

白猿看了看刘伯温,说道:“我师父要我将此书交给一个叫刘伯温的人,你看后还要还给我。”刘伯温大吃一惊,说道:“我就是刘伯温,你师父是谁呢?”

白猿答道:“我师父乃是张子房之师黄石公。他有两本天书,一本交给了张良,这一本让我在这里等你来,交给你。果然你来了,现在我就去取书。”

白猿顺着一条黄藤爬上石壁,从壁缝里摸出一本书。白猿滑下黄藤,将书递给刘伯温。刘伯温颤抖双手打开书一看,是《太公兵法》。

刘伯温便翻页而读,痴迷不已,忘却时间与天地,不知不觉半晌过去了。刘伯温突然想起了白猿,白猿早已无影无踪。

刘伯温得了天书,日攻夜读,终成大师。他成国师后,尊白猿为“白衣丞相”,还为它立了庙。不过,民间传说,不足为信。因相信有这天书,在刘基死后,还有人查找此书下落。

学霸刘基在至顺三年(1332)参加了乡试,一举中式。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以三甲第二名中得进士。刘基荣耀故里,乡民都为他高兴,是此地少有的人才。父亲一看儿子有光宗耀祖的本事,将来说不定还能超过他那曾祖父。

上学优秀,进到 社会 这个大学里面,却不一定适应的好。刘基开始了跌宕起伏的官宦生涯。

他的官宦之路是从一个小县丞开始的。刘基有才华,有抱负,还刚正不阿,把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刘基不畏强暴,秉公执法,得罪了许多权贵。当时元朝末年,官府与权贵勾结,受贿成风。刘基是个异类,腐化的同僚们对他群起而攻之,坏他名声,不久刘基就被降为职官掾史。刘基毅然辞职回到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回家不到三年,朝廷又起用了他,补升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为行省考试官。任后不久,他上书揭发一位监察御史失职,却遭到打击报复,上司亦斥责他多管闲事,所言不实。刘基再次奋然辞官。先隐江苏丹徒,后居浙江临安,每日纵情西湖。不过他在杭州的三年,他的夫为他生了两个小宝宝。

十四世纪的五十年代的中国已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时剧动荡,各地起义层出不穷。朝廷深感不安,令各地严加防范。但是国家腐败不堪,蛀虫当道,能干的没多少。时方国珍在浙江沿海一带势力很大,浙江行省当局深为担扰。当局领导听说一个名叫刘基的儒士,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还懂领兵打仗,布阵设局。至正十二年(1352)刘基被再次起用,这次刘基当上了浙东元帅府都事。

此时,刘基思想上还是效忠朝廷,想干一番作为的。他到了台州,准备对付方国珍的方案。刘基是鹰派,主战,不同意对方国珍招安。刘基用瓦解之计镇压方国珍,正好切中其要害。方国珍惊慌失措,忙遣人暗中给刘基送礼,希望他放弃巢捕之计,宽行招谕之法。刘基不同意。方国珍另行一计,让人从海路直达京师,贿赂朝中重臣,很快打通关节。朝廷同意招安方国珍,还授之以徽州路治中的官职,同时斥刘基巢捕方案,有伤朝廷好生之德。

刘基被罢官,还被羁押在绍兴府。这次无疑让他对当时政府失去了信心。从此他放浪不羁,早出晚归,在绍兴游山玩水,作诗赋词,他自比屈原、贾谊。

他写道:“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权不能以自制,谋不能以独成;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忠沉沉而不白兮,心摇摇而不固。”看出他对元朝统治者已经绝望。

方国珍假意招安,实则又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此时农民起义遍布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郭子兴去世,他领导的起义军由他所器重的朱元璋所掌控。他克城取镇,广收兵勇,队伍不断壮大。第二年(1366),他攻下集庆,定为新都,改名为应天。

朱无璋自己不但机智多谋,善于组织,还乐于拢络人才,重视知识份子。他的智囊团给他建议,禁屠杀、安人心、占应天。还形成一个宏观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了筑固新生政权,他每到一地,首先访问当地名士,求他们入仕任职,为他的天下伟业增添力量。

且说这一年,方国珍带领浙江山民再次起义。浙江行省无奈之下,又请刘基出山。药到病除,刘基一出山,就搞定方国珍。因镇压有功,浙江行省提拔他为枢密院判、行省郞中,但上报朝廷时,当权者排挤汉人,借口刘基只担任过儒学副提举,按资历只能迁总管判府,没有了实权与兵权。

此时刘基已心灰意冷了,他面对元世祖的画像叹道:“不是臣不想为国家出力,为皇帝分忧,实在是无路可走啊!”至正十八年(1358)刘基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青田。

怀才不遇的刘基不是没想过自己的出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刘基何等聪慧之人,此道理自然懂得。

在第一次辞官时,刘基和几个好友在西湖边上纵酒狂欢,忽然看到一片异云升起。已有几分醉意的刘基说道:“这乃是天子之气,我十年之后,要去辅佐他。”

刘基一直暗中观察群雄的势力增减,方国珍,张士诚他是看不起的。他一直在做选择,他觉的元末群雄中只有朱元璋一人,有雄才大略,能成就伟业。

刘基失业了,他在腐化的元朝不得志,他深知政府敝病, 社会 矛盾,并有治世良策与方针。他赋闲期间写出了《郁离子》这本传世著作。当然相传烧饼歌,和《滴天髓》亦为刘基所著,此还未有定论。

朱元璋攻下处州,他听说青田县武阳有位名叫刘基的名士隐居在家,就派人携重金相聘。刘基婉相拒绝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又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去相请。当时的名儒陶安和宋濂也来信相劝。刘基心想,自己已摆谱差不多了,也知晓朱元璋的诚意。自己不敢比“三顾”才出山的诸葛孔明,遂决定出山。

1360年,刘基离开青田到达应天。朱元璋亲自召见,对刘基说:“我乃是为天下苍生请先生出山,委屈您啦!”

刘基自然歉虚道:“山野废人,承蒙上位赏识,何敢当委屈二字。”

朱元璋就问刘基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的大计方略。刘基当即呈上早已谋思已久的时务十八策。朱无璋闻后大喜,直恨相见太晚。朱元璋以上宾之礼奉待刘基,并安排刘基随他左右,参预机密。

朱元璋其时有两大劲敌,一为陈友谅,一为张士诚。陈友谅密约张士诚两面夹击,围剿朱元璋。朱元璋为此发愁,问计于刘基。

刘基问朱元璋道:“上位,你是怎么想的?”

朱元璋说:“两者相较,陈友谅野心足,想要吞并我们,他的军队作战勇猛无比。张士诚居于苏州,占据富庶之地,粮草充足,但他保守持重,野性不足。我想先避陈友谅的锋芒,直取张士诚,再图陈友谅。”

刘基听后微微一笑道:“如若与张士诚对垒,陈友谅来犯,可如何是好?”

朱元璋听后一愣,遂明白,此计不妙。东西夹击,两面合围,必然被歼。

“愿听先生之意。”朱元璋说道。

刘基说:“陈友谅乃是打渔出身,习惯了风浪里过日子,野心大,欲望高,容易冒险进取。而张士诚是私盐贩子,遇事斤斤计较,顾虑较多,疑心重,所以他保守持重。他俩好比一个是饥肠辘辘的狼,一个是水丰草茂的绵羊。上位如果身陷绝地,是先对付狼,还是对付那绵羊?”

朱元璋听后,觉得有道理,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如若先取张士诚,陈友谅必然来犯,我军腹背受敌。先击陈友谅,张士诚胸无大志,以保住自己的地盘为主,他踌躇不前,不足为虑。”

刘基接着又说:“上位集中力量除掉陈友谅,张士诚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再北上中原,王业可成。”

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说道:“先生神机妙算,名不虚传!”

五月,陈友谅攻下应天外围的重镇太平,擒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在太平自立为帝,调集军舰,沿江东下,直指应天。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朱元璋的部将们感到局势危急。

朱元璋召集他们开了一次军委会的扩大会议。部将中有的主张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据钟山,先留青山后图大志,还有的主张献城投降,先生存再从长计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刘伯温在旁边一言不发。

朱元璋拿不定主意,悄悄问刘基道:“当下情形,先生有何高见?”

刘基说:“两军对垒,先要击鼓以振势气,狭路相逢勇者胜。古人先贤告诫我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陈友谅是我们的最大对手,骄横一世,来势汹汹,如若我们未战先怯,必败无疑。我们不能让他得逞,先要打掉他的骄气。”

刘基的话坚定了朱元璋的抗击信心,遂问道:“先生当下如何处置?”

刘基愤然说道:“把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给斩了!以示坚决抵抗的决绝之心。这也是上位的帝王之道,慈不带兵,果决手腕,拯救整个集团,为天下苍生计,必然要雷厉风行。”

朱元璋没想到刘基还是如此手腕之人,暗中称奇。

朱元璋又问:“一切可按先生之计,只是目前强敌在前,可有破敌良策?”

刘基回答道:“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然兵骄将悍,但他们是行军千里来犯,既是疲军,又是不义,我们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待敌深入,我以伏兵击之,必胜!”

朱元璋闻言,心中千斤重担,卸下一半。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计策。

刘基对朱元璋说:“这一仗意义重大,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一举了!”

陈友谅来犯,朱元璋巧出奇兵,果然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不但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又收复了太平,巩固了根据地。

1361年,陈友谅再次攻下安庆,朱元璋大怒,亲率大军征讨陈友谅,想要夺回安庆,结果久攻不克。

朱元璋愁容满面,在那行营之中,也无计可施。

刘基看朱元璋心情稍有平息,便对朱元璋说:“上位,莫急!和臣下一盘棋如何?”

朱元璋不知其意,在这关头还有心情下棋,因对刘基敬重,也不好发作,遂说道:“好!近来为作战烦扰,今天就放松一下,陪你下一盘。”

刘基棋艺精湛,少有对手。今天和朱元璋对弈,竟然下的难分胜负。朱元璋知道刘基棋术高超,严防死守,将帅周围是滴水不漏。不料刘基竟有了一个破绽,朱元璋的车与刘基的车有一马相隔,刘基突然动马,走了一步废棋,车竟然暴露无依,被朱元璋的车给吃去。朱元璋得意道:“先生是大意,丢一车啊!”

刘基笑不作声,动炮吃象,看象的车已被朱元璋调去吃子,这下直接将朱元璋的将将死,竟无解招。

刘基遂拜倒在地说:“臣献计上位,勿要见怪!”

朱元璋正在尴尬,也不好发作,听到刘基之言,忙道:“先生有何妙计?”

刘基道:“古有围魏求赵,说明解决办法往往在别处。棋局中,弃车取将,是为出其不意。如今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必然空虚。我们撤回攻打安庆的部队,出其不意攻江州,端其老巢。”

朱元璋大悟,说道:“先生有孔明之才啊!”

朱元璋依计行事,果然陈友谅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得带家眷逃往武昌。江州一举而下。陈友谅败逃武昌,使他在江西的势力受到影响,很多都投诚朱元璋,很快整个江西变为了朱元璋的势力范围。

这其中还有一些神奇传说,以证刘伯温之神机妙算。

刘基母亲病逝,丁忧在家。但是朱元璋遇到军国大事,还是派特使相询问,刘基条分缕析,悉合机宜。

不久,朱元璋就召他回营,路过建德,恰好张士诚来进犯。守将李文忠欲要奋勇相战,刘基拦住他说:“敌兵三日后必退,退而尾之,尽可擒也!”

三日之后,刘基登城远望,然后说:“敌兵退了。”但是,众人一看对面壁垒森严,旗帜密匝,且有战鼓声声不绝,都不敢轻意进军。

刘基大喊道:“勿要迟疑,速速进军!”

众人才敢出击,等到部队赶到,发现只剩下一空营,所留的都是老弱残兵。刘基又命部队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东阳,擒得许多张士诚部众。

还有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站在旗舰上督战,刘基侧侍一旁。忽然,刘基大叫一声:“上位请速换座舰。”

朱元璋忙跳到旁边一艘上船上,还没来得及坐稳,只听“轰”的一声,旗舰已被炮火击碎。

朱元璋大惊失色,叹道,刘伯温真神人也!

陈友谅看到旗舰被毁,以为朱元璋已驾鹤西天,心中大喜。

不久,却发现朱元璋坐在另一船上,安然无恙,陈友谅及部下都大吃一惊,慌了手脚。双方相持数日,刘伯温又夜观天象,建议移军湖口扼之,以金木相克之日决胜。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陈友谅中流矢而死。明军势气大振,陈军群龙无首,土崩瓦解。此战消灭了最大对手,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扫清了障碍。

朱元璋有几次刚愎自用,不听刘基之计,结果全都失策。朱元璋坦言道:“不听先生之言,差点丢了江山。”

1367年,朱元璋攻下苏州,张士诚自缢身亡。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摧垮了元朝政权。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改元洪武,建立大明王朝。

1367年,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订《戊申大统历》。

恰好,太白金星出现在紫微垣,众大臣都惴惴不安,恐有血光之灾。刘基私下对朱元璋说:“上位可以下一个罪己诏,以应天意。”朱元璋照做,众人才安下心来。

天逢大旱,刘基又对朱元璋说:“皇上须彰显好生之德,上敬天神,下安民心。”

朱元璋道:“先生请讲。”

刘基说:“大赦天下,立法制止滥杀。”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建议,让刘基平反滞狱,立法定制。刚批示完,天降天雨。朱元璋暗暗称奇。

有一天夜里,朱元璋突然梦到一人,此人头上有血,还用土向头上覆盖。梦醒,朱元璋就想杀一批犯人以应对梦中所示。

刘基分析道,头上有血,众也;傅以土,得众也得土,应在三。要求停刑三日,朱元璋照做,不久传来海宁归顺的捷报。朱元璋大喜,不久就拜刘基为御史中丞。

刘基认为宋元因宽纵失天下,宜肃整纪纲,树立朝廷威严。他秉公处事,不留情面,得罪不少功臣元老。有时候还直犯龙颜。朱元璋一直有营建中都的意思,刘基上书说:“凤阳四散之地,虽是帝乡,非建都之地。”

刘基得罪过李善长,李善长几次告他状。有一次李善长因过失,受到朱元璋的谴责,御史乘机弹劾,想罢免李善长左丞相之职。刘基却站出来为李善长辩护,说李善长是勋旧,能调和诸将,是稳定因素,不可罢免。朱元璋一看,刘基不计前嫌,肚子里能撑船,就说,你可代他为相。

刘基推辞道,更换大厦的柱子非得栋梁不可,如用小木代替,大厦必倾。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授刘基诚意伯。

刘基熟读史书,岂不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自知得罪的人多,因此他想激流勇退,回乡过安逸的田园生活,免遭不测之祸。刘基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次年,皇帝终于恩准他还乡养老。

刘基回到青田后,仍和皇帝联系,询问起居。

朱元璋有事也常请教刘基,曾亲笔写信询问天象:“即今天象叠见,天鸣已八载,日中黑子或一或二或三,或一日二见,不知灾祸何年何月何日至?”

刘基回奏,霜雪之后,必有阳春。意思是,新的国家刚成立,宜稍济宽仁,给民实惠,天下大治。

刘伯温隐居乡下,每日饮酒下棋,读书吟诗,不和官府来往,亦不谈功过是非。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大招风!所以,人出名,想安稳也不能如意。

洪武六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对刘基不举荐自己怀恨在心,于是暗使地方官吏上书朝廷,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有王气之地作为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

朱元璋最忌讳别人篡位,一生气,就下令革去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

刘基为避杀头之祸,带着长子刘琏疾驰京师谢罪。刘基怕再受诬陷,避免落下口实,索性定居京师,不想在京积忧成疾。

洪武八年(1375)三月,刘伯温重病不起,被送回老家,居一月,就驾鹤而去,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临终前,对次子刘璟说:“我自知天命已到,早已写好密奏一封。现在因为胡惟庸当政,我无法呈出。胡惟庸倒台后,皇帝必然会想念我,如果问起,就上奏遗表。”次子涕泣而应。

刘伯温升天不久,胡惟庸案发。朱元璋果然追思刘基,召刘璟进京见驾,问刘基临终前可说些什么。刘璟如实告之,并呈上父亲遗表,朱元璋观之,上面写道:“纵观史册,王朝迭代,宽猛如循环,需观时之世况。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

朱元璋临表涕零,懊悔不已,说道:“乃父为忠臣,临终不忘天子、社稷。我要向天下公布他的功德。令尊处事分明,朕亦要做个明君,终不亏他的好名声。”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颁诰,令刘基子孙世袭诚意伯爵禄。正德九年(1514),加赠太师,谥号文成。

当然还有一个结尾和民间传说相对应。《明史》记载:“(刘伯温)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也就是说,刘伯温病重去世前,把一本叫《天文书》的书拿出来,交给儿子刘琏,让刘琏立刻上交给朱元璋,一刻都不要停。并且对刘琏说,以后刘家后世子孙,绝对不能读这本书,不要出侍做官。

可见刘基纵览跌宕起伏的人生,方知人间大道终归田园,他也对政治阴谋伤透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