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剧情设定充满了浓厚的西方变态文化。
《少女日记》讲述了15岁的米妮,来自单亲家庭,有一个美丽又受欢迎的妈妈。但是她的长相没有妈妈漂亮,只是胖乎乎的,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好朋友,所以她总觉得大家都不喜欢她是因为她的长相,这让她深深的自卑。
米妮的母亲非但没有给米妮树立好榜样,反而因为她滥交、吸食大麻等恶习,让米妮变得孤独而敏感。同时,米妮的妈妈也一直向米妮传达自己离不开男人,所以她给米妮的想法是,只要得到男人的爱,就可以不孤独。所以,米妮想在生活中得到爱。恰好她妈妈的男朋友是个性格开朗的人,经常和米妮一起玩,让米妮觉得温暖有爱,渐渐喜欢上了他。
当她提出要和妈妈的男朋友发生关系时,男方先是拒绝,然后在米妮的诱惑下和米妮发生了关系。毕竟他是个男人,而且他不是个好人。他怎么能拒绝送一份好吃的肥肉呢?于是,她开始躲着妈妈,和男朋友发生关系。拍摄手法简单的西方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观众接受了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让人觉得新奇。再加上诱人的主题本身,为整部电影增加了不少看点。
二、反转的剧情带来强烈的对比感。
当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多,母亲的男朋友想让两人的生活重回正轨。但是敏妮还是陷进去了,越来越堕落。当她用和别的男人发生性关系来引起她妈妈的男朋友的嫉妒时,他们又发生了关系。但是母亲的男朋友越来越觉得愧疚,终于和她做了个了断。但是,米妮很生气,不想结束这段感情。最后他们又发生了关系,然后男方在吸毒的条件下向敏妮表白。
米妮得到他的爱时,其实并不是很激动,而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她到底想要什么?为了找到这个答案,米妮让自己更加堕落,离家出走,生活中充斥着酒精和毒品,和女友过着颓废的生活。
直到她即将被女朋友卖给另一个男人,她才逃回家。回国后我才知道,姐姐和妈妈都很在乎自己,我不需要出去找爱。这段经历让她成熟了。回到家庭后,米妮利用自己在绘画方面的专长,和母亲一起卖画,维持他们的家庭。
电影的结局逃不过悬念、完美和悲伤。这部电影虽然最后结局很温馨,但是之前80%的负能量情节都被压制了,这无疑让最后的温情弥足珍贵,也让坚持看完整部电影的观众觉得很庆幸你来了。
在这部以负能量推动剧情发展的电影中,我们只是用家的温暖抵消了之前的所有压抑,强烈的反差感才能让观众满意。欲升先抑后的拍摄手法被导演运用的极为到位。
第三,家庭的温暖是最可靠的爱。
影片本身就是漫画家菲比·格洛克纳(Phoebe Gloekner)的半自传,所以看起来更真实,能让观影的人感受到一个叛逆少女从迷茫到堕落再到成熟的经历。这部电影也宣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处于动荡时期的青少年很可能在无法调整内心的孤独和空虚的情况下误入歧途。
如果他们最终能像主角一样回归家庭,那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幸福的。如果没有,也许第二个女人的母亲会出现。所以这部回归本真的电影,对于和女主角有相同经历的人,或者说父母,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整部电影无论从演技、剧情、文化都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