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60~90年代都流行什么?

60~90年代都流行什么?

8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洋溢着阅读激情的阅读饥渴时代。在大众阅读领域,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痴迷”阅读现象:男性读武侠,女性读言情。武侠的代表是金庸与古龙,言情的代表是琼瑶、亦舒。

同时,80年代的纯文学与流行文学其实分得不是很清楚,很多严肃文学如同流行文学一样流行。改革文学、伤痕文学,王蒙、刘心武的作品,都很流行。三毛也成为了80年代最热的文化明星之一。

在80年代那样一种启蒙的氛围和语境当中,思想文化著作、尤其是哲学理论书成为一时之时髦。美学热,李泽厚的著作,萨特、尼采,包括80年代后期流行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成为当时的流行读物。90年代:物质阅读流行 上世纪90年代,中外名著、言情、武侠类小说依然盛行,外国文学阅读已向时尚化转变,财经、应用类图书开始受到出版界注意,科幻渐成新宠。

从80年代后期开始热起来的王朔小说,到90年代达到最热;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先锋文学,到90年代居然成为了一种时尚符号;市民化书写、市民审美趣味占据了文坛的广阔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刊和出版业走向。名人传记广为出现,赵忠祥、庄则栋、倪萍等成为时代之偶像,《废都》的广为流传似也象征着人文精神的崩塌。20世纪:商业成为主导 新世纪的阅读看起来纷乱繁杂,青春、言情、财经、励志、名人、小资、卡通、网络、魔幻、玄幻、盗墓、穿越、漫画热蹿升,其实还是有迹可循。 首先,这是一个商业图书爆炸性膨胀的年代,商业成为主导文化,企业家取代80年代的哲学家、90年代的文化明星,成为时代的偶像。同时,新世纪成了80后年轻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韩寒、郭敬明等一批青春写手的崛起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重大文化现象。一种全新的青春心理体验、或者全然架空的想像写作,取代了原来的社会现实描写。20世纪70年代结婚很流行“凑份子”  江小平(54岁):那个时候,普通人的工资一般是30—50元之间。结婚总体上花费不是很多。我结婚一***才花600元,这在当时来说就不是小数目了。其中400元是婆婆家出的,200元是我母亲送的,反正大家都是“工人阶层”,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也挺开心的。这600元,打个衣柜花80元,打个床花80元,买个缝纫机花120元,还买了一块梅花牌手表。  另外,我还做了两身结婚穿的衣服。到照相馆拍结婚照还是那种手工上色的,因为是熟人,还没要钱。  当时送的东西还挺有意思的,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性。单位同志结婚就很流行“凑份子”.单位里一个班组或一个科室里有同事结婚,大家集体凑钱给他买东西,作为大家参加婚礼的随礼。一般都是每人出2—3元,买的东西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有镜子、床单、枕巾、被面、暖壶、脸盆什么的。也有随钱的,普通朋友同事就随5元,亲属、亲密的朋友也有随10元、20元的。别小看这5元钱,因为那时候工资才三四十元,也就是说这5元能占到月收入的10%以上了。按现在月入一千元计算,当时这5元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二百元了,所以不是小数目。  江女士还给记者看了一份很有意思的礼单:枕巾8对、枕套10对、床单3个、褥单3个、镜子2个、高压锅2个、普通蒸锅3个、小锅1个、脸盆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