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介绍一下朱自清!!

介绍一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华子,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165438+10月22日)十月初九,卒于1948 12年八月。原籍浙江绍兴。因为三代人都定居扬州,毕业于当时扬州的江苏八中,在扬州当老师,所以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的祖父朱泽宇,本名于,因继承朱家而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审判官10余年。我爸爸的名字叫洪钧,他的字是小坡。他娶了周,是个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从东海到邵伯镇,属扬州府。两年后,全家迁居扬州城,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对这种古城生活的感受是微妙而复杂的。大概是生活太单调了,所以他后来说,童年的记忆里只剩下一个“单薄的影子”,“就像被洪水冲走了一样,孤独得令人震撼!”然而,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童年毕竟是第一个“驿站”。

扬州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文化名城,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都曾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求隐居和成功,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扬州也是一座英雄的历史名城。在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古城优美的风景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氛围,无形中培养了青年朱自清的气质,培养了他平和正直的性格和对自然美的兴趣。而扬州的秀美山水,像雨露一样滋润着他的心灵,滋养着他的情怀,丰富着他的想象,让他的情怀永远充满诗情画意。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对他的影响潜移默化而深远。

朱自清作品27种,* *约1.9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学术研究等。大部分收入是明凯书店1953出版的朱自清文集四卷。从65438年到0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六册朱自清全集。虽然朱自清在五四以后才开始写新诗,但1923发表的《桨影灯影下的秦淮河》显示了他在散文创作上的才华。从此,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28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著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他的作品主题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书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代价——七毛钱》、《白人——上帝的最爱》、《执行政府大屠杀》。二是以背影、儿女、丧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人情关系,人情味很浓。第三,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一组抒情小品,如《绿》、《春》、《船桨灯影下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他的代表作。后两种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好的,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他的散文朴实细致,明朗阴郁,以语言精炼、文笔优美著称,充满真情实感。

-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那是五四的退潮,现实不断让作者失望。但诗人并不甘心在犹豫中沉沦,他站在自己的“中和”立场上,执着地追求。他认为:“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刻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刻在连续的时间中都有其相当的位置。”(朱自清致俞平伯的信,2002年11月7日)所以,他要“一步一步踏土,留下深深的足迹”(朱自清的毁灭),以达到“段落的满足”。全诗以淡淡的忧伤流露出诗人对内心不公的低诉,也反映了五四退潮时期知识青年的普遍心境。

《匆匆》是诗人的情感之作。诗人受到眼前春色的启发,借助想象来表达。想象“让未知的东西出现,诗人的笔让它们完整,让缥缈的虚无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名字。”(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通过现象表达空灵的时间和抽象的思想,以诗人的情感为线索选择和捕捉生动的意象。诗人的心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从无形到有形,从若隐若现到清晰的起伏。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是谢,有再开的时候。”诗人用几笔勾勒出一幅模糊的图画。作者没有描写春色的真实感受,而是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这种情感的感染,同时作出形象的暗示:这幅画面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盛衰,是时光飞逝的痕迹,所以诗人追寻着自己那一天的下落。然而,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我是被“偷”了还是“逃”了?自然新陈代谢的迹象与它们看不见的日子形成对比,在一系列的疑问句中透露出诗人的失落感。

"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溪流中."用“一滴水”这个新奇的比喻来比喻一个人的八千多天,是极其夸张的。与被比作大海的时间流的浩瀚相比,它更突出了一个人的日子“无声无影”的特点。其实这里有他们自己日子的痕迹。一滴水是它的形象。坠入大海有它轻微的声音。诗人尽力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寻找过去的日子。但8000多天已经悄然“溜走”了。时间的无情,生命的短暂,让诗人忍不住“流汗”“流泪”。

时间有多“匆忙”?诗人没有进行抽象的讨论。他通过图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潜在意识,“穿透熟悉的表层,寻找‘新事物’”。(朱自清《诗与情》)于是,缥缈的时间被形象化了,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图景揭示了诗人“独一无二的秘密”

”早晨,小屋射进两三个斜斜的太阳。太阳有一个台阶,它轻轻地、悄悄地移动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像一个少女一样,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经过,随着太阳“走动”。然后,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来表现时间的飞逝。吃饭、洗手、冥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但诗人敏锐地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当他想留住它的时候,它潇洒地一跃而过,轻盈地飞走,悄无声息地溜走,飞快地闪过,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快。诗人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时间的形象在不断变化,给人一种活生生的感觉。我们听到时间轻快活泼的脚步和诗人心灵的震动。

在时间的匆匆中,诗人徘徊不去,深思而执着地追求。黑暗的现实与自己的热情相矛盾,时间的匆匆与自己的不作为相映成趣,让诗人看得更清楚:“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楚阳融化。”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某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体来反映大体情况的话,在这里,作者已经对八千多天的流逝做了高度的概括,让时间匆匆流逝的各种意象浓缩在一点,让时间的流逝更加清晰可感:有色的、浅蓝色的、乳白色的;动态,就是“吹走”和“蒸发”。诗人看到了,触摸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感受着时间的流逝,追寻着自己生命的“游丝痕迹”。

诗人以情飞扬,以情造境,将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加上一系列抒情的疑问句,自然流露了心灵的自我挣扎和自我告白的痛苦,也表现了他在漂泊中的执着追求。简单平淡中透露出浓浓的抒情气息。

诗歌具有音乐美。格律诗通过格律和韵脚来体现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脚来保持节奏感。散文诗摒弃了所有这些外在形式,它的音乐美自然是从诗人内在的情感波动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显露出来的。亨特认为:“虽然是散文,但有时也表现出节奏的充分存在,因此脱离了它的名义类型,获得了‘散文诗’的名称,这是诗歌领域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傅东华译《美学引论》)仓促就是这样一部“半律动作品”。

《匆匆》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痕迹的追寻和情感的快速流动。整个风格统一在“轻”上,节奏疏朗流畅,轻盈流畅。为了协调情绪的节奏,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寂静时间...“同一句话被精简了,一缕情感影响着活跃安静的画面迅速展开,让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流动。而且大部分句子都是五六个字的短句,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简单,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流动的河流,像口琴,有连续的声波。它的音乐性不在于音准,而在于句子的流畅和轻盈。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只是“随便写,老老实实写”。用生动传神的口语,让诗歌自由表达,语言的节奏和情感的节奏自然重合,使诗歌达到对称和谐。

《匆匆》中叠词的运用也使其语言富有节奏感。阳光斜斜的,它轻柔而巧妙的移动,我茫然的旋转,时间匆匆而过,潇洒的穿越...这些重叠词语的运用,使得诗歌不仅达到了视觉的真实性,也达到了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看起来时间流逝了,另一方面又写出了时间行进的声音。同时,诗人一方面表达客观事物,一方面达到主观感受。现实的声音使诗人的情绪产生波动,通过语言的声音表现出来,感情和景物自然交融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的叠字自然而对称地分布在每一句中,以显示其悠远的韵律,与作者微妙的情绪波动不谋而合。

重复的运用也是散文诗保持音乐特色的常用手段。所谓“词不尽,词不绝”,既表现了诗人的深情,又为诗增添了旋律感。“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八千多天的匆匆,除了流浪,还剩下什么?”“流浪”“奔波”等词汇反复出现,一种苦涩的感觉反复回响。“我保留什么痕迹?我有没有像游丝一样留下痕迹?”同义句数量的变化,使感情层层递进,在参差中显出整齐之美。结论句的反复重复强化了作品的主旨,画出了诗人感情的起伏。重复和反复吟诵的运用,起到了唱叹的作用。

《匆匆》的结构也很简单,十一个问题就是心境的线索。问而不答,随波逐流,既表现了作品的流畅性,又表现了诗的跳跃性,使形象迅速展开。普通的诗歌为了表现情感的跳跃性,往往不同于普通的语言句法结构,忽略语法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诗则基本采用散文的句式,作者的情感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么大。但也不同于散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由作者的思想连接起来。《匆匆》中的问题有问无答,而答案却是含蓄的,既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引起深思,显示其含蓄之美,又能表现出合作者情感的快速流动和诗歌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