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丰子恺与汤溪的乡恋

丰子恺与汤溪的乡恋

戴建东

对于汤溪人来说,艺术家丰子恺一直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这位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翻译家、文学家、艺术音乐教育家,虽然生前从未去过汤溪祖居,但冯祖居与丰子恺大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丰子恺的女儿冯亦茵女士多次回到枫溪冯氏祖居地黄堂村,于2008年在村创办了“丰子恺小学”,以弘扬父亲的爱国主义和敬业精神,家乡有着悠久的亲情历史。

丰子恺先生1898 11九日出生于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祖籍是汤溪镇唐璜村,是唐璜村的“全德堂”冯二福送的。明末清初,冯后裔从迁居桐乡石门湾,丰子恺先生是的第十七代孙。

据有关记载,丰子恺9岁丧父,17岁毕业于石门湾崇德县第三高等小学。他赴杭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师从李叔同先生学习画面音乐,后师从夏丐尊先生学习写作,为他的事业和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丰子恺先生从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后,和同学们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初级师范学校。1921年,他去日本旅行了10个月。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学校任教。1924年底,他和同事在上海组织了立达书院,曾任明凯书店编辑。

1933年,在我的家乡石门湾修建了圆源堂,后来毁于日军炮火。从抗日战争开始,丰子恺先生就带领家人到西南避难。曾在桂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后在重庆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授。后来,他辞去了教师的工作,靠写作和卖画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先生历任政协委员、全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上海分会主席。1960至今,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1962期间,丰子恺和女儿冯亦茵回到金华,游览了金华古城,在同济桥上拍照。本来袁先生想在1975的春天回老家,但是没能成行。同年9月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享年15岁,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丰子恺先生虽然没去过汤溪祖居,但他对家乡人的感情很深,这一点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丰子恺先生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冯家祖地是“良田、美塘、桑树”,犹如“桃花源”。据丰子恺《桐庐负玄》一文1940写道:

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子恺先生对祖祖辈辈土地的向往和眷恋。

后来,祖籍汤溪的杭州西湖美院副院长郑先生在阅读丰子恺先生的代表作《园园堂随笔》时,发现了《桐庐负玄》一文。从文中提到的“汤溪丰兴祖籍”中,他意识到丰老院与自己有着老乡关系。随后,郑先生多次前往汤溪,寻找丰子恺先生祖籍与汤溪冯氏的踪迹,并在1994撰写了《我与丰子恺的故乡》一文,其中也提到丰子恺的祖籍是浙江汤溪。

唐溪高邑冯氏后人在编纂《高邑村志》时查阅了冯氏族谱,确认黄塘冯氏包括高邑、鲁恒、前寨、后寨、董藩等地,与《桐庐负玄》一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似。

封百顺于6月1995+10月写信给桐乡市文化局,试图寻找有关丰子恺的线索。感谢桐乡市文化局局长、丰子恺研究会会长包福兴先生,封百顺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丰子恺的子女冯亦吟、冯陈宝、冯华展、冯等人。

当时,在金华县和汤溪镇的大力支持下,10月9日,1996 165438,“丰子恺艺术研究会”在汤溪成立,冯一银等人第一次从上海赶来参加成立大会,并专程到唐璜的“全德堂”。从此,冯亦隐与塘西唐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沪上和塘西的石丰后裔书信往来不断。

2008年6月,11,恰逢丰子恺先生诞辰110周年,婺城人民怀着对大师无比崇敬的心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邀请冯亦吟女士出席纪念活动。随后,唐后人代表也派团到桐乡参加纪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两地对丰子恺先生的缅怀。面对家乡人民对丰子恺先生的敬仰之情,70岁的冯亦茵女士十分感动。她觉得这种乡愁是人生最高尚的情感。

我作为丰子恺研究会的顾问,和婺城区委宣传部、汤溪镇冯氏后人代表一起到桐乡参加丰子恺诞辰1110周年纪念活动。那天下午,下着雨,桐乡市鹤山镇东榜头的丰子恺墓园人头攒动。人们打着雨伞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丰子恺纪念馆的揭幕仪式。天空虽然不美,但也挡不住人们对一代艺术家的崇敬。当日,丰子恺摹仿艺术展暨丰子恺后世成就展在石门镇丰子恺元元堂开幕。

位于鹤山镇东榜头丰子恺墓园的丰子恺纪念亭——“元元亭”呈六边形,由青田红石砌成,看上去坚固美观。展馆顶部雕刻了六幅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丰子恺漫画,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亭联“字平淡如陶,画得更深刻”,集中体现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精品和品格。亭中碑上镌刻着一篇名为《亭子的故事》的文章,由美术评论家柯执笔,高度赞扬丰子恺的品德和艺术成就。而就在亭子的上方,刻着一首五字回文诗:

令人惊讶的是,这首诗在亭子的顶部形成了一个圆环。无论人们从诗中读到哪个字,都成为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倒着读,也可以正着读,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子恺的大女儿冯晨宝老了,已经80多岁了。她已经厌倦了奔波,但老人还是坐着轮椅来到了现场,在碑文前仔细观看,默默地向父亲致敬。丰子恺的小女儿冯亦吟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健康,朝气蓬勃。她亲自为“渊源阁”揭幕,同时对家乡人民为丰子恺先生所做的一切表示深深的感谢。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先驱。他独创的《子恺漫画》中西合璧,风格古朴,取材新颖,表现手法独特,意境隽永含蓄,民族特色鲜明,艺术魅力持久。

丰子恺虽然生活在上海江湾的李永义,但他对家乡的感情却非常深厚。1927年,丰子恺请他的老师弘毅大师为他的住所命名。弘毅大师让丰子恺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他最喜欢的话,然后揉成小团,这样丰子恺就可以自如地把握阉割了。丰子恺抓到两个字串,打开一看,都是同一个“元”字,就把自己的住处改名为“堂”。

1933年,丰子恺在家乡石门湾后溪木场桥头设计了一个深宅大院,并将此地命名为“缘元堂”。他还在门楣上题写了“喜旧栖”四个大字,以示他把这座房子视为休息和创作的理想场所。

不幸的是,10月23日,1937 165438+的“缘元堂”也未能幸免,整个大院只剩下两扇烧焦的大门。当时丰子恺正在江西萍乡避难。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极为愤慨。伤心之时,他写了两篇著名的散文《还我命运堂》和《把命运堂告诉天灵》。文章说:“你们(指‘元元堂’)是焦土抗战的先驱。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最后的胜利就要来了,你一定会很快复活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丰子恺一生创作了200多部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桐乡市一直把丰子恺当做他们的骄傲。1985年,桐乡县人民政府重修丰子恺故居“圆源堂”,基本保持原貌。

为纪念抗战历史,重建的“缘元堂”在正门上安装了两块烧焦的门板,以示后人勿忘国耻,永远铭记历史。为了推动中国的漫画创作,桐乡市政府还在圆源堂故居开设了丰子恺漫画展览馆。

在纪念丰子恺诞辰110周年之际,桐乡市还在丰子恺纪念馆举办了“模仿丰子恺漫画”展览,展出了丰子恺先生已故弟子胡志军、丰子恺先生小女儿冯亦吟、孙子宋飞君等6位画家的漫画。他们的漫画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丰子恺漫画的朴素、简单、自然、优美的特点,并保持了这些特点。

丰子恺先生虽然一生没有去过汤溪,但内心一定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这个故乡不能不爱,今天终于在他的后代中完美了。在塘溪,冯祖居的“全德堂”已经完全修复,小学也在正常运转。这些都会告慰这个远离祖籍,心却在老家的游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