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游戏》是一本由[黎巴嫩] 泽娜·阿比拉赫德 著绘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9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燕子的游戏》读后感(一):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衔泥剪雨飞。——此为燕子的游戏。
在地处西亚的黎巴嫩,作者自己幼时所在的首都贝鲁特饱受战乱苦恼。在和平时代,提起战争或许没有什么,但是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和平就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自古以来,亚洲地区各国就战乱不断,而近日因化学武器事件发酵而被空袭的正是发生在黎巴嫩国旁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
这本漫画只有黑白两种色彩,平面的画面呈现方式使得画面十分具体,更能彰显出所要讲述的内容。作者的绘画风格不抽象,相反,寥寥几笔的点缀就能将人物不同的动作展现出来,也有许多诸如人物年龄变化而显示出的外观变化等,让我们看到普通黑白色调绘画方式所能呈现出的种种可能。
在这本漫画中,作者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战乱的贝鲁特城,狙击手的子弹、时不时的轰炸充斥着各个街区。作者所住的公寓也时常会受到波及,全家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缩小至门厅中,而整栋楼的邻居们每到夜晚降临,就会来到这个最安全的门厅中坐客,他们性格各异,兴趣各异,在战争时代物资匮乏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
他们抱团取暖,在这种困难的时刻表现出如家人般温暖的亲情,包括作者父母越过许多抵挡流弹的集装箱、跨过很多栅栏的从外祖母家绕远回来安全抵达的一个小时里,作者及邻居们紧张不安的担心之情在漫画中一览无余,在黑白图画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的细节。
在漫画中有许多多次出现的内容,最关键的可能就是门厅里挂着的祖传挂饰,图案是国王领头众人排成队,这和后来邻居们跳的蹦恰恰舞蹈一样,而图案里的龙我想更是代表着黎巴嫩国家的图腾,即使当下的战况选择移民是最好的选择。
在黑白无其他色彩的漫画中使浓浓的温情流露出来,我想这是作者在本作中表现的最令人叹服的事情了,在这里残酷的战争因有温情的存在变得不那么可怕,即使家园被毁,但家人犹在,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就是温暖的港湾。我想这就是燕子游戏的真正含义吧。
《燕子的游戏》读后感(二):战火中的黑白恰恰
2007年,一部名叫《我在伊朗长大》的动画电影横扫各大电影节,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轰动。这部几乎满屏黑白,线条简练的动画电影,在大银幕上,揭开了长期战乱的中东地区的神秘面纱。让我记忆深刻的,并非战争和政治高压,这些都退位背景,衬托出女主人公玛赞一家每一颗温暖又闪亮的灵魂。我的每一次感动来源于:他们和我们一样,虽然环境艰苦,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战火中的孩子一样经历青春叛逆、听重金属摇滚,战火中的年轻人一样向往美好生活、偷偷聚会跳舞。影片结尾,玛姬的母亲对她说:你是一个自由的女人,这里不适合你,走吧,永远不要回来。我想这可以激起每一个观众的***鸣:那一份浓浓的乡愁混合着对自由的向往。
同年,另一位来自中东的女艺术家, 泽娜?阿比拉赫德,出版了一部以黎巴嫩内战为背景的图像小说《燕子的游戏》。同样是简练柔韧的黑白线条,这份浓郁的异域风情似乎是流淌在中东艺术家血液中的绘画天赋。不同于《我在伊朗长大》的洋洋洒洒,《燕子的游戏》则截取战乱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更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舞台剧。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黎巴嫩东贝鲁特。年幼的泽娜?阿比拉赫德与父母和小弟弟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地区。除了战争,她对外界一无所知。为躲避炮击,公寓的其他房间都被封了起来,全家人就挤在最安全的门厅里度日,同时,门厅也是轰炸开始时,整栋楼居民的避难所。
《燕子的游戏》读后感(三):燕子归来,静待花开
不作过多剧透,简略谈谈该书的优点:
01.黑白+极简画风,对比强烈,极大的震撼着读者的心。大量使用夸张变形、叠加排比和对比等手法让画面让耐看。全书充斥着浓郁的中东风情。
排比叠加的绘制技巧隔4-5篇就来一回,看的挺震撼就粉这样的类似装饰风格的极简小画面好像俄罗斯方块啊或者是贪食蛇一类的游戏,总之让我跳戏了。02. 故事情节是以挂毯作为全书的引导线,串联这一个个小故事(事故),让人感叹、兴奋、愉悦……战争题材中平民的小故事,没有宏大叙事的说教,都是一个个有人情味的、真实的、朴素的情感。
贯穿全文的挂毯,充满了浓郁的中东风情这张图特别有感觉。。。夸张手法的极致运用。说说缺点吧,目的是促进世图的进步
01. 书内页用纸厚实非常好,书封面和封底感觉比内页纸张要薄一些不知何故,感觉不是很巴适。
02. 书内页黑白油墨,上手翻阅后黑色地方容易留下指纹印,有碍观瞻。
.0004
《燕子的游戏》读后感(四):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衔泥剪雨飞。——此为燕子的游戏。
在地处西亚的黎巴嫩,作者自己幼时所在的首都贝鲁特饱受战乱苦恼。在和平时代,提起战争或许没有什么,但是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和平就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自古以来,亚洲地区各国就战乱不断,而近日因化学武器事件发酵而被空袭的正是发生在黎巴嫩国旁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
这本漫画只有黑白两种色彩,平面的画面呈现方式使得画面十分具体,更能彰显出所要讲述的内容。作者的绘画风格不抽象,相反,寥寥几笔的点缀就能将人物不同的动作展现出来,也有许多诸如人物年龄变化而显示出的外观变化等,让我们看到普通黑白色调绘画方式所能呈现出的种种可能。
在这本漫画中,作者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战乱的贝鲁特城,狙击手的子弹、时不时的轰炸充斥着各个街区。作者所住的公寓也时常会受到波及,全家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缩小至门厅中,而整栋楼的邻居们每到夜晚降临,就会来到这个最安全的门厅中坐客,他们性格各异,兴趣各异,在战争时代物资匮乏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
他们抱团取暖,在这种困难的时刻表现出如家人般温暖的亲情,包括作者父母越过许多抵挡流弹的集装箱、跨过很多栅栏的从外祖母家绕远回来安全抵达的一个小时里,作者及邻居们紧张不安的担心之情在漫画中一览无余,在黑白图画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的细节。
在漫画中有许多多次出现的内容,最关键的可能就是门厅里挂着的祖传挂饰,图案是国王领头众人排成队,这和后来邻居们跳的蹦恰恰舞蹈一样,而图案里的龙我想更是代表着黎巴嫩国家的图腾,即使当下的战况选择移民是最好的选择。
在黑白无其他色彩的漫画中使浓浓的温情流露出来,我想这是作者在本作中表现的最令人叹服的事情了,在这里残酷的战争因有温情的存在变得不那么可怕,即使家园被毁,但家人犹在,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就是温暖的港湾。我想这就是燕子游戏的真正含义吧。
《燕子的游戏》读后感(五):死亡、离开与归来
战争题材的漫画总是能引起人们强烈的***鸣与思考。《我在伊朗长大》全面细致地展示了伊朗的政治文化面貌,《摄影师》则凸显了严苛环境中人性的光辉。珠玉在前,同样是展现中东战乱的本书却也丝毫不逊色。
战乱极大地压缩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文字与对话绝不算多,部分场景是一片沉默。然而就是这沉默非常突出地渲染了战乱与死亡带来的压抑与紧张氛围。例如故事开场,空无一人的街道、封闭门窗的砖块、布满弹孔的油桶、破败的路灯,工整细致的画笔描绘的却是战乱中一派萧条。
突如其来的静默姐弟俩待在安全的客厅,突如其来的沉默降临,对父母的担忧、孤独、不安全感一瞬间爆发出来。又例如,查克瑞出门后大家无心说话,默默地等待他们安全归来。渐渐积聚的手表滴答声,使时间有了实质与重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地压在众人心头,渐渐深重的压抑与担忧直欲透过纸面直刺心灵。
时间具有了质感战乱带来的是混乱,作者用宛如壁画般细致的对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缓和负面情绪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人物形象略显夸张,但是其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极具变化与传神,几个眼神的交流所传达的信息为静默增加了质感,远胜千言万语。
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在我看来,本书的主要场景与其说是客厅,不如说是那块老挂毯。出埃及记的主题是救赎与希望,而且挂毯所在的位置又是坚固的建筑承重墙,于是成为了大家心中安全的象征。聚集在挂毯下就仿佛受到了神的庇佑,心里也有了安全感。遗憾的是客厅最终还是被炸弹摧毁了,齐聚一堂的人们也不得不各奔东西。出埃及记中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到达了安全应许之地,故事中却是各奔东西,远逃难以融入的海外,其差别也令人不胜唏嘘。
对孪生兄弟的思念战争是残酷的,给人们造成的创伤很难康复,物资短缺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不便。查克瑞的父亲只是因为信仰不同被杀害,欧内斯特在兄弟死去的周三浇花,并独自下棋寄托思念。往昔的生活不复存在,有条件的人们纷纷逃离。但是在一片焦虑与绝望中,作者也在书中寄托了强烈的希望。在年幼的“我”的眼中,亲人、安全、希望集挂毯于一体。破碎的住所围墙上有这样一行字:死亡、离开与归来,这是一场燕子的游戏。不断迁徙的燕子冬天离去夏天归来,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怀有希望就将立刻回归。受苦受难的人民也像查克瑞一样对国家怀有着的希望,犹如暗夜中的光芒刺目耀眼,温暖宏大。
莫不如说怀着希望最终作者的签名化作了一叶小舟继续漂流,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载舟的河流不只是苦难之河,也是希望之河,流浪中也希望中。
《燕子的游戏》读后感(六):燕子回时,愿别来无恙
燕子在哪里?回家的路在哪里?
1975年10月,博物馆路。“告诉妈妈,我这就回家了。”查克瑞开出租车的爸爸刚刚打完电话,在检查站遭遇盘查,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亲人。
1984年,东贝鲁特。“诺阿,宝贝,别担心……孩子们不会自己待太久的。”像哄孩子一样,外祖母安慰着正在担心“我”的妈妈。
那天,父母去看望住在几个街区之外的外祖父母,猛烈的炮火使他们一时回不了家。
那天,挤在巴掌大的门厅里,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我”和弟弟还有来躲避炮火的邻居们,在呼啸来去的子弹和炮弹声中,体会着度秒如年。
犹如凝固的时间燕子在哪里?明天孩子的名字在哪里? “我喜欢阿布达拉这个名字!”
“我也喜欢!可是要是他在加拿大长大怎么办……我们得再想个别的名字。”
一星期后,法拉和拉姆兹终于等到了他们来之不易的签证。法拉可以去蒙特利尔生小孩了……可他俩到现在还没想好给孩子起什么名字。
那个时候,人们仅仅因为身份证上的名字和宗教信仰,就可能会被逮捕、绑架,甚至枪杀。
燕子在哪里?我的弟弟在哪里?
每天晚上,欧内斯特都会在发电机“嗡——”的一声启动后的第十秒准时无误的用他的钥匙敲我家的门。他素有教养,姿态优雅,出口成章。晚上大家都换上睡袍和睡衣了,欧内斯特还是西装革履,打着一丝不苟的领带。
那时,每个人的用水都有紧张的配额,可每到周三,他还是坚持给他的植物浇水。因为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他的双胞胎弟弟维克多不幸被狙击手的子弹击中。
战争的破败之中,欧内斯特始终如一的维持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而黎巴嫩,这个可怜的国家,是否还能回到黄金时代的往昔?
欧内斯特优雅而素有教养燕子在哪里?狙击手在哪里?
就在查克瑞把欧内斯特的弟弟尸体抬回来的两天以后,人们在街上设置了集装箱和汽油桶,以保护过往的行人。在所有这些被划分的七零八落的角落里,生活的节奏要根据停火时间来安排。
为了躲避狙击手的子弹,人们开创出一种熟练的穿行于建筑之间的方式——简直就是表演一场高难度而又危险的舞蹈。
没有人见过狙击手的样子,更别提你和我了。但在每个凝神谛听“打过来的”和“打过去的”声音的夜晚,“我”知道,那是狙击手在唱地狱的歌。 燕子在哪里?曾经的和未来的贝鲁特在哪里?
“哦,巴黎太美了。你简直无法想象。不过呢……我宁可待在这儿,至少这里给我家的感觉。”
“我”的童年中宛如倾巢危卵的贝鲁特,却曾是安赫拉安然的带大法拉家中三代女人的城市。那时,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与石油国家不相上下,而贝鲁特这颗地中海东岸的珍珠,更是中近东交通、教育、文化中心,有着“近东巴黎”的美誉。
这一切随着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到来化为乌有。曾经美丽的街道布满了路障和街垒,“我”,正是于1982年生于战火中的贝鲁特,“我”出生的公寓楼,祖父母一生都在那里度过,也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承载了“我”成长的回忆。那间小小的门厅,在一幅描绘着“出埃及”故事的挂毯下面,曾是整幢公寓的庇护所,然而,炮弹无情的落下,我们最终还是不得不搬离那里。
“死亡,离开,与归来。这是一场燕子的游戏。”外面的隔离墙,没有泪水,诗和悲伤缓缓流淌。
燕子原来在这里这场内战断断续续持续了15年之久。
燕子回时,愿别来无恙。
:
发现的书中两处小错误:
1、43页“1975年战争爆发时,他16岁。一年以后,他开出租车的父亲赛义德失踪了。”而根据77页,查克瑞的父亲是战争爆发当年即1975年10月出事的。这里应该是作者自己搞错了。
2、封底文字最后一段:“这个采访中的女人,是我的祖母。”这是一本自传体的漫画,书中“我”的外祖母曾有跟上面很相似的一句话,在第15页。而且书中也明确说过“我”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祖父母。这里可能是翻译或者审核的小疏漏吧。另外提一句,全书整体的翻译很不错。
瑕不掩瑜,《燕子的游戏》以童真甚至略带优雅的口吻、如梦如烟的黑白画面,讲述战火中的童年往事,不见一支枪、一名狙击手(诺兰拍《敦刻尔克》亦是如此),没有断肢、献血、泪水和哭嚎,却凄婉动人。推荐。
挂毯作为书中重要的隐喻符号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