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蛤蟆的故事。上节课我们讲了蛤蟆和苍鹭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蛤蟆在梳理自己一生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
那我们继续吧,转眼就是第九次咨询了。蛤蟆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整体,这是他人生的剧本,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剧本是怎么写的,因为他不喜欢他在这个剧本里的角色和表演。你是否觉得你的人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遗憾和不满,为什么我要经历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我要这样过一生,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你听说过《缘起缘灭》吗?我们现在的行为其实是受出身家庭的影响。有时候我们发现我们过得很糟糕。不是别人的错,但也不是我的错。说实话,我也不想。蛤蟆也是。要了解蛤蟆的现在,就要回顾蛤蟆的过去。一个人从出生到四五岁左右所发生的一切,对他的影响很大,也影响到他后来的成长,涉及到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因为他们的信仰,观念,角度等等都不一样。因为这样那样的差异,最坏的情况下,会有流血冲突。你看,国家战争,部落冲突,暴力事件,冲突,都是因为我们无法达到* * *造成的最坏结果。为什么不能做到* * *识,因为从小受的影响不一样,所以想想是不是很可怕。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意见背后,是如此大的差异背景。这篇文章中的苍鹭告诉蛤蟆:无论你形成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你的行为和快乐都会从现在开始受到影响,你的余生都是如此。除非——你决心改变。
我们之前说过,适应型儿童在童年时期的适应行为是影响我们未来言行的“核心”。其实我们现在对世界的看法是一样的,都是四到五岁左右。我们都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怎么看待自己?我怎么样?”第二个是“我是怎么看待别人的?他们怎么样?”。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会是:我好,我不好,你好,你不好。我们用四象限法则来分类,可以画出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舒服。你好。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会有一个疑问:有什么用?
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看法是受我们小时候对世界看法的影响,这四个象限可能就是隐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指导思想。如何引导?是通过“自证预言”的方式。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决定使用童年时的那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坚持我们的选择。此后,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不断地证实和支持这些信念和期望,这就是“自证预言”。顺带一提,自证预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的行为,让这个判断最终成真。因为我们已经给了未来的自己一个“必然的后果”,那么我的一切行动都将取决于这个“必然的后果”。
让我们用罗森塔尔效应来进一步解释自证预言。1968年,中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择了三个班,对这18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希望的人”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事实上,罗森塔尔说了一个“权威的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择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重新检查了18班的学生。结果奇迹出现了:所有上榜的同学成绩都有很大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好学,更愿意与人打交道。
是不是很神奇?在生活中,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酗酒者和酗酒者,生活都不好。因为他们已经告诉自己,我不好,他们通过酗酒,每天放纵自己处于醉酒状态。一个天天喝醉的人会有更好的生活吗?酒精中毒相应的负面后果就会浮出水面。
我们小时候关心的“我怎么样”“你怎么样”这四个象限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下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