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们买菜的时候,看到紫色长条的茎上有刺的东西,就知道是茄子。这是前语义加工假说,以“看形状”为主;然后你好奇茄子能炒什么,这是语义加工假说,主要是“联想意义”;如何通过茄子来思考茄子能做什么菜,是感性表征——语义联系假说,重点是把前两者联系起来。
不过“jamais vu”是研究歪坚果的,所以他们的重点是拼音。对于汉字来说,它的“jamais vu”稍微复杂一点。
认识拼音文字要通过形、音、义三个因素的结合来完成,而汉字缺少发音,直接从形到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方块字需要整体识别。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格式塔”,是德语“整体”的音译。简单来说,人看一个事物,总是先看整体,再看细节。比如一块冰,如果它没有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一个人物,而只是一个背景,所以在观察者的眼中它只会是一块冰。一旦成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就变成了图形,显示轮廓、硬度、高度等细节。
科学实验表明,儿童在学习汉字时,总是习惯于知道汉字的形状,而忽略了细节。就像小时候一样,默默写新词,写变化。总有一些熊海子把前半部分的两点写倒了,这是一种注重整体,忘记细节的表现。
长时间盯着汉字会让你生疏,主要是字形的丢失而不是语义的变化。
就像那个在他面前老是把“边”字写错的孩子,你问他这个字的意思,他还是能像流一样回答,只是字体不太准。
科学家们对汉字的“似曾相识”进行了研究,并要求参与者长时间注视一个汉字。研究发现,被试对汉字熟悉度的下降仅在于单词结构的分解,而语义理解并未丧失。
我们可以试着找一个词,盯着它看很久,发现自己会忍不住去分解它,比如我们把“个”当成“木”,“个”“的”当成“白”“勺”...久而久之,我们会觉得这个词怎么变得陌生了。
所以科学家认定,长时间盯着汉字看的人会觉得奇怪,只是对形状不熟悉,而不是对字的意思不熟悉,也就是“字体饱和”。不同的单词达到饱和需要不同的时间。简单字的饱和时间比较短,复杂字的饱和时间比较长,但是不管字体有多复杂,都可以在40秒内达到饱和。字体结构、字出现的频率、笔画、部件的字组合频率都影响“字体饱和度”。
知道了“字形饱和”的原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汉字读久了会变得生疏。别担心,我们不会因此而变成“文盲”,但如果长期不学习,可能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