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开始也是结束。
故事从这里开始:万圣节的晚上,两个囚犯布奇和特里越狱了。布奇和特里互相憎恨。逃亡之初,他们约好离开监狱,分道扬镳。凌晨,特里下车偷另一辆车时,闯入一个单亲家庭,试图暴力对待女主人。此时,布奇冲了过来,看到特里殴打女主人8岁的儿子,非常生气。听到声音的邻居带着枪来了。为了安全逃脱,布奇挟持菲利普为人质。
接下来,布奇杀死了一直想欺负菲利普的粗鲁愚蠢的帮凶特里,带着菲利普开始了一段温馨感人的公路时光:一路走来,布奇对菲利普有着父子般的关爱,同时与瑞德带领的警察有着惊心动魄的遭遇,菲利普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幸福...
故事主角布奇看似冷酷无情,实则侠义心肠软;看似不羁,实则深情;看似绝望,却来去如风;看似充满邪恶,实则柔情似水。
布奇一生中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在八岁时试图伤害她母亲的人。一个是特里,他现在正试图伤害这个小男孩。为了母亲,他颠沛流离,走上了不归路;对菲利普来说,他结束了生命,完成了生命的回归。
也许,坏人的好点总是比好人的坏点更让人震撼。看《完美世界》总会让人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两部电影都是铁石心肠。只是那部电影是一个大叔和一个小女孩之间朦胧的感情;而这部电影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关于童年,关于人性,关于自由,关于社会。我想说的是关于教育的部分:怎样才能从布奇那里学会做父亲?
我把电影的结局想象成这样:布奇娶了菲利普的单身母亲,一家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因为,这真的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从布奇杀死特里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有再强迫菲利普和自己在一起。菲利普站在路边商店前瑟瑟发抖。布奇坐在车里问他:“你来吗?”。菲利普摇摇头,点点头,听话地上了车。
如果说菲利普这一次的顺从中有恐怖和无奈,那么旅途中的其他时间则完全是菲利普的自愿。本来可以完全逃脱的菲利普偷了一件精灵服装,站在店门口。布奇仍然坐在车里对他说:“你看着办吧。”菲利普迅速从窗户爬进车里。
他教菲利普如何开车。当菲利普一个人坐在车里导致汽车失控时,布奇站在车前大喊:刹车!车停在离布奇1米的地方。布奇说,干得好!我从未怀疑过你!后来,那天晚上,菲利普对布奇说:我会开车!布奇说,你已经证明了你很能干,很能干!
每一份信任的背后,都来自于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和朋友。他说:“我们是朋友。”“我们很相似。我们俩都很帅,都爱喝汽水,都有个糟老头子!”
菲利普没有父亲,信奉异教,不能淘气,不能过圣诞节和万圣节,不能过生日派对,不能玩游戏,没吃过棉花糖,没坐过摩天轮。布奇让孩子坐在车顶上,菲利普踢着车兴奋地喊道:快点。然后随着呼啸的风声大喊。路边的景色渐行渐远,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布奇甚至让菲利普扮演小精灵,讨糖果吃。那是菲利普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天晚上晚些时候,布奇让菲利普列出一张他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的清单。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条条框框?我们的灵魂在飞翔,身体却卡在原地,只因为不敢打破规律的世界。所以我们不得不无望地埋葬我们的梦想。
布奇告诉菲利普:你可以在万圣节吃棉花糖,坐过山车,坐火箭船,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将来,你清单上的项目会被一个一个划掉。巴斯,你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不是吗?
旅途中,他在欣赏清风美景的同时,也为孩子画下了梦想。
乘坐时光机旅行,明信片上的美景。
这些都属于距离,但哪个孩子心里没有距离?距离是一种诱惑,指引着每个人的生活和灵魂。
远方属于梦想。一个有梦想的孩子,永远不会枯竭,永远不会枯萎。他将永远乐观地向前看。这一生坑坑洼洼,山高水长,没有这种精神真的不行。
菲利普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有一个母亲和两个姐姐。即使他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很多男人的自卑也是难以启齿的。当菲利普因为JJ太小而在布奇面前换不了衣服而感到自卑时,布奇很自然地说:“让我看看。”然后说,“对你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还不错”。立刻重新树立了菲利普的自信心。
人的自卑有很多时候都是源于童年时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玩笑或者嘲讽。这个时候,有布奇这样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角色只属于这里的父亲。
在他们黑人的家里,布奇发现了一台他从未用过的音乐机器。他轻轻地打开音乐,和黑人农妇一起跳舞。农妇一开始不敢也不会,但因为他的鼓励和引导,她跳了起来。菲利普和黑人孩子对这一切咯咯地笑了起来,跳了起来。房间里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他冒着被关在监狱一个月的风险在户外玩音乐。
音乐是直入人心的东西。不实用,却直奔审美。在去世界末日的路上,我依然有这个兴趣。我怎么能不把它印在菲利普的心里呢?
他甚至和自己的孩子谈过恋爱。
夜幕降临时,布奇和菲利普来到一家乡村小店吃晚饭。红衣女服务员极其动心。很明显,布奇有一种原始的需求,于是他坐在酒吧里勾搭女人,派菲利普去“打酱油”。菲利普透过窗户偷窥了他们的恋情。不安的屠夫回到车上。
布奇无奈地说了声“爱”,然后伸着舌头笑了起来。菲利普也笑了。夜晚充满了温暖的幸福。那两个人笑了。
谁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谁的人生没有漏洞?
布奇是,菲利普也是。
布奇的人生是这样开始的:父亲不负责任,有家暴。他的母亲是妓女,布奇在妓院长大。八岁时,他杀死了伤害他母亲的凶手。十二岁母亲因晚期梅毒上吊自杀。在感化院呆了四年后,他成了职业罪犯。
当菲利普告诉布奇如果他偷东西就会进监狱,如果他偷了东西就会下地狱时,布奇看着菲利普的眼睛说:儿子,监狱就是地狱。
童年的往事注定了布奇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值得欣慰的是,他并没有把这种不幸变成一种暴力的力量,而是变成了一种爱。正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父爱,所以他要给菲利普最好的父爱。正是因为他经历过家暴,所以对随意打孩子的行为深恶痛绝。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菲利普有着完美的人生。即使有妈妈的爱,姐姐的爱,爸爸的不爱和那些条条框框,菲利普也缺少男孩的调皮和阳刚。是布奇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为他上完了这一课。在某种程度上,菲利普又是幸运的。
一个是逃犯,一个是人质。
生活在不完美世界的两个人相遇,互补,组成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于是布奇对菲利普说:我宁愿倒在你的手枪下,也不愿倒在别人的下面。
在菲利普这里,布奇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救赎;
同时,布奇弥补了菲利普父爱的缺失。
人生就是一个洞,也许刚开始,也许以后。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修修补补。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完美的世界,但我们还是要带着希望前进。在漂泊的岁月里,透过时间的缝隙,依然能依稀看到那点微薄的光芒。
我愿意陪你一起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