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提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探索创新的源泉。加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明确教材的内容层次:把复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的梳理出来,就像剥洋葱一样,把学过的知识层次梳理出来,然后整体把握这些知识层次。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也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3.对教材由厚到薄进行简要概括和细化:这需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解其精神实质。可以先概括一段或一段,用一两句或一句话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渐发展为一课一章的总结。
4.抓住线索,理清知识的发展脉络:如果知识是一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把珍珠串在一起的线。学生要找到所学内容的线索,抓住线索才能把握所学内容的脉络。自学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再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如何。
5.给关键词划线,突出知识的核心节点: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是这张网中的“节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关键词,将知识压缩到认知结构中,在再次应用时根据线索快速检索关键词,从而引出自己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学生在一节或一节课的自习后,写下自己的想法、经历,或对课本的评论。长此以往,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地理:
作为一门学科,学法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用你的头、手和嘴;耳朵、眼睛、嘴巴、手、心脏等。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学习方法。其实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使用
1.研究所的分类图有日照图、统计图、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图、地理卡通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高线图等。
2、学会看图①看图主题②看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换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到平面图)②图形转换。
4.学会用地图概括地理规律或特征①。用地图熟记中国的地理②:可以看到这些地图,分别是:中国的行政区地图、中国的地形图、中国的气候图(气温和降水)、中国的水系图、中国的资源图(森林、矿产、水电、旅游资源等。),中国的农作物分布图,中国的工业分布图,中国的人口,民族,城市等等。看图,记图,甚至一张一张地画图,你就掌握了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学习世界地理:
1.在十行(五经五纬)上下功夫。
2.摸清十线经过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的范围内画出轮廓图,说出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子里有了“画面”,心里有了“道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对教材的理解
1,根据大纲,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一、把书读厚:在书上做读书笔记,补充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的疑惑。
二、薄读书:对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寻找相似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3.利用课本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地理学习规律。比如:
区域地理(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和城市。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热爱地理,学好地理的。
历史:
死记硬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历史需要更多的了解。复习的时候,关键是反复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是最根本的。没有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阅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思考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有什么历史真相可以说明,也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比如两个政变或者两个政策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意味着什么?分析异同也很简单,无非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板块去思考。经常这样思考,就能更准确地分析不同历史现象的本质,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阅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书不仅仅是阅读。记住一些时间、地点和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研究、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我相信你很快就会发现,你读得越多,你就会越有趣。
总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知道的越多,学的就越好,所以多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祝你学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