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 165438+10月9日,丰子恺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丰子恺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的长子。因为我的父亲只有一个妹妹,他是冯佳焰火的希望,受到人们的珍爱。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慈玉”。在家人眼里,他真是个宝贝。他奶奶宠他,他爸妈阿姨爱他,他姐姐们爱他,连家里染坊的伙计都喜欢他。丰子恺从小就被温情包围,这种温情后来伴随了他一生,浸透了他的性格,使他总是以一颗温柔悲悯的心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平淡的文笔和纯粹的仁义画风。
六岁时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学名丰富。
他的父亲冯晃是清末举人。科举废除后,他在家里办了私塾,教孩子读书。丰子恺从父亲那里学习了《三字经》、《千家诗》,也从父亲那里学习了中秋节晚上喝酒、吃螃蟹、赏月的礼仪...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将他送到另一所私立学校继续学业。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这六年的熏陶给他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柔和敏感。也许是家族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给他启蒙的《千家诗》中的黑白人物,都是他画的彩色。他把人物的分数描绘出来,画给他的同学和村民看,甚至奉薛老师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被称为“小画家”。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吸引了他一生。
1910就读于县第三高等小学,改名为冯仁。
第三县高等小学是响应革命潮流而建立的新学校。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先生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把名字中的“跑”字改成了“任”字,便于书写和辨认。这所新学校开设了音乐课,学生们演唱了李叔同的《祖国之歌》并鼓励学习。音符的震撼力极大地感染了丰子恺,成为他后来学习音乐的开端。1914年春,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县第三高等小学毕业。
1914,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改名子恺。
从二年级开始,我在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在夏丏尊学习中文。1914,丰子恺不负母亲临行前准备的糕点和粽子(意为高中),考上了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在这所当时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著名的师范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在音乐和艺术上启迪了他,也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后者提倡使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直被他视为高桂,成为他后期散文创作中最可亲可爱的特色。在这两位与他有着深厚友谊的老师身上,丰子恺找到了陪伴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丰子恺与佛教结缘。
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位真正的导师。他不仅教音乐和绘画,还教生活。在李叔同的地方,丰子恺学会了写生的方法,并为之着迷,于是“下定决心,专心作画,毕生致力于艺术,不改初衷”;更重要的是,他从李叔同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精神:李叔同是一个认真的人,丰子恺对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养,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好人。丰子恺一生都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伟大的人格”。李叔同怀着恻隐之心皈依佛教,丰子恺也对他人怀有恻隐之心。他的画不仅对人充满柔情,对小猫小鸟和柳枝梅花也充满柔情。中年以后,丰子恺也皈依了佛教,并没有正式出家,而是取了一个法名当婴儿,从此吃素。虽然丰子恺成名后曾说,如果没有遇到,他是不会走上绘画道路的,但李对他的影响并不是消极的,这与丰子恺的气质和禀赋有很大关系。
1919学校毕业后,组织发起了“中国美育协会”。筹办上海师范学院,任教务主任、西洋画教师。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丰子恺和他的同学刘质平、吴梦非在上海小西门黄家法路上的一所旧房子里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艺术师范学校——上海师范学院。学校挂牌前,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刘海粟、蒋丹书等。组织“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美术教育学会之一——中国美育学会,创办《美育》杂志。成员多为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他们普及图片和音乐知识,并对其进行培训。丰子恺在致力于艺术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探索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上海师范学院筹建阶段,丰子恺应邀到上海东亚体育学校任教。在校刊上发表了《绘画教学法》和《速写》,前者是日本学者塔米圭一郎的《速写》的删节译本,后者是丰子恺关于美术教学的著作的最早译本。在《美育》杂志上,冯发表了《画家的生命》和《美术教育原理》,把画家的道德修养视为自己的生命。
1921年初去日本学艺术,十个月后回国。
如果没有日本之行,丰子恺的画可能完全不一样,或者根本就没有“子曰漫画”。在一个日本旧书摊上,丰子恺找到了竹久Yumeji的《梦二画集*春天》,梦二清新脱俗的简笔画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丰子恺称他的画为“无声的诗”,称赞他的画“富有诗意”。正是这种诗画交融的风格,引起了他思想和情感上的巨大轰动。丰子恺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艺术上,最好的诗是“喜而不淫,悲而不伤”,最好的画是“平淡天真”,总之要公正平和;从道德上讲,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兴亡负有责任。梦二的画,没有漫画式的玩笑,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场景,表现出深沉严肃的生活情趣,理趣并重,既契合丰子恺的文人气质,又起到了醒世和劝诫的作用。他们离他热爱的生活不远,而且一拍即合。
1922年经夏丏尊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开始用毛笔作简笔画。
丰子恺教授音乐和美术的春晖中学坐落在宁静的白马湖畔。冯在湖边建起“小柳屋”,带着妻儿相依为命,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舒适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丰子恺曾被留美慈和陈师曾的绘画深深打动,他不满足于一味地模仿古人,希望用西方绘画的技巧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情画意融入现代生活。丰子恺最早的一幅画是在他参加一次校务会议后画的,他感受到同事们低头俯伏在座位上表情各异的有趣样子。从那以后,这些生活中被忽视的兴趣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1924年发表《人消失后,一弯新月如水》,走上画家之路。
丰子恺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人走后,一弯新月如水》发表在朱自清、俞平伯主编的《我们的七月》杂志上。画面是茶馆的一角,客人已经散去,茶具散落在桌上,一弯新月挂在卷好的窗帘外...这么简单的一幅画,对画师的要求很高。廖廖的笔画要求画师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和概括能力;画龙点睛的碑文要有丰富的文学修养;题材的选择需要细致的生活体验,这是丰子恺所具备并擅长的。于是,一种带有“温柔敦厚”中国文化气息的漫画应运而生。
从65438年到0925年,《文学周刊》陆续刊登其画作,郑振铎被命名为“子恺漫画”。
1924年至1925年的冬季至日,丰子恺、匡、朱光潜来到上海创办“上海私立立达中学”。在上海,丰子恺结识了郑振铎,郑对冯的画喜爱已久,于是邀请他为《文学周刊》作了一系列插图,以“子恺漫画”为名发表,并出版了第一部画集《子恺漫画》,一举成名。丰子恺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人,在冯之前中国确实出现了漫画,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直到冯的漫画问世,“漫画”一词才被广泛使用,漫画这一画种才在中国传播开来。
65438年至0926年,丰子恺参与了明凯书店的发起和创办。
由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创办的明凯书店,面向青年读者,面向社会,出版了《妇女问题十讲》、《新性道德讨论》等多种中小学教材和进步有益的书籍。丰子恺不仅是书店的创始人,而且他当时的大部分作品都由明凯书店出版。比如1927的凯子画集,1928的西方美术史,1929的护生,1930的西方画派十二讲,1931的西方美术史。1935人性,西方建筑演讲,1939漫画阿q正传,1945凯子漫画全集。有1928的艺术入门,1931的初恋,1932的自杀俱乐部,音乐入门。入选作品有1927的中国名曲五十首,1931的怀娥铃演奏法,1932的百首英文名曲,管风琴名曲精选等等。这份孜孜不倦的书单,既显示了丰子恺与书店的深厚情谊,也显示了冯在绘画、音乐、建筑、文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丰子恺的书都是他自己装订设计的。
1927 165438+10月,从弘毅大师(即李叔同)处皈依佛门,改名应星。
关于丰子恺皈依佛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天生的,也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入世的。其实丰子恺一生都是俗人,并没有正式出家。这和他对世界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他忘不了人间的旖旎风光,忘不了形形色色的人,忘不了国家的未来,于是他画画,写作,开始教育,开书店...而宗教信仰给了他一颗慈悲敏感的心,影响了他的艺术观。他始终认为艺术应该“以仁为本”,而且应该“以仁为本”,这一思想最直接的产物就是后来的护生。
1933,家乡的新家“缘缘堂”落成。从那以后,我致力于翻译。五年时间,20多种各种作品的“元元堂”在1938被战火摧毁。
了解丰子恺的人都知道元元堂。它不仅是丰子恺曾经住过的房子,也是他创作的见证者和诠释者。
1933,在我的家乡石门,高大、方正、简洁、明快的圆源堂,是丰子恺用他的“红派克笔”(冯玉,意为用稿费建造)所写。该建筑朝南的砖砌大厅悬挂着马一浮和李叔同的厅额和对联;书房里有风琴和成千上万的书籍;食堂四面墙上是沈美叟的墨迹;楼上是宽敞的卧室;门外有桃花,天井里有芭蕉、樱桃、玫瑰,后院有冬青、桂花、藤蔓、秋千架;最重要的是,有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这里和平安逸的生活,让丰子恺的创作硕果累累。五年间,出版了《人的影像》等三部画集;《在元元堂重写》等五篇散文;《启蒙音乐讲座》等三部音乐作品;绘画、文学等八种艺术作品。元元堂就像是这些漫画和散文的立体注解。它文艺,活泼,矜持,时刻关心着这个世界。丰子恺对元元堂有很深的感情。当他得知38年被日军炮火摧毁后,丰子恺写了两篇文章《还我圆圆堂》并告诉圆圆堂,这是在天之灵,满怀悲愤以示悼念。
1937-1945在家乡避难,辗转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
以丰子恺的性格,他最痛恨战争,但命运却让他在战争中辗转反侧了近十年。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上,战争的恐怖深深地触动了他,这让他特别重视漫画的宣传功能。他还是画漫画的,但只是宣传抗战的“抗战漫画”,表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画中增加了人们对侵略者的苦难和仇恨,格调压抑。他不仅自己画这种画,在各地教学时也教学生画画。作画后,他下乡张贴宣传抗战。在遵义时,他还对新旧作品进行了重新整理,编纂了《子恺漫画全集》,由明凯书店以1945出版。65438年至0942年,丰子恺来到相对稳定的重庆,建造了“塑形小屋”,恢复了绘画、作曲的生活,并以在长寿、丰都举办画展为契机,领略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在重庆,丰子恺仍以普及美术教育为己任,出版了《艺术与生活》、《中国画常识》、《画中有诗》、《音乐之初》等著作。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丰子恺看到的是中国文人从容应对灾难的沉着和勇气。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1946-1949,家住杭州。
抗战结束后,丰子恺从重庆回到江南。他曾经回过老家,但是元元堂没了。人和事都不一样了,旧梦难觅。一顿痛饮之后,他在杭州定居了。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上海,致力于翻译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在上海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院院长60年,并担任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为了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弘扬苏联文化,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此时他的漫画以赞美为主,散文则增添了不少欢乐。
1966后,文革中被迫害,但仍偷偷写作、绘画、翻译。
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丰子恺也没能逃脱文革的厄运。但是,他宽厚的性情和宗教信仰还是起了作用。他在给朋友的话中,依然期待中国的“天意和平,人心和平”,“时令明朗,政治清明”,依然暗暗地继续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1975四月回乡探亲,九月去世。
1975年,放弃了回乡探亲夙愿的丰子恺在上海逝世。
1978,平反。终于来了。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纪念。
1985,重建的“元元堂”落成。重建后的圆源堂设立在丰子恺的故乡,同时也是怀着人们对他的无限敬意和怀念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