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家庭是我价值观的基础,善良,乐于助人,真诚,责任心强。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关注自己,只是屈服,还有很多禁锢,限制,压抑已久的自卑。做得好的时候,几乎被各种学科拿来和其他孩子比较,没有鼓励。......
在我学习过的疗法中,萨提亚家庭疗法对我摆脱原生家庭的诅咒有很好的调节和释放作用。
摘自樊登的阅读:
“本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类‘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同时,这本书不仅给了受伤的孩子挣脱的勇气和力量,还传授了帮助他们摆脱出身家庭负面影响的具体方法。
了解问题父母的行为模式
认知家庭对儿童的伤害。
学会摆脱出身家庭的负面影响。
金句精选
1.父母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他们会和我们一起成长。(第5页)
2.离婚判决书不能成为无行为能力的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第32页)
3.在别人的意见上建立积极的自我感觉就等于把自尊置于他们的摆布之下。(第114页)
孩子应该有犯错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第115页)
备注:以上页码表示书中句子的页码。
作者简介
苏珊·福沃德[美
他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曾经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了六年的脱口秀节目,并在加州设立了一家私人性虐待诊所。她是《执念: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与情感勒索的魔鬼》的作者。这本书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克雷格·巴克
影视编剧和制片人,曾为美国多家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讨论人类行为,现居美国洛杉矶。曾与苏珊·向前合著多部作品,如《执念: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的魔鬼》。
京华渡劫
目录
第一部分: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1.天下父母心
2.不称职的父母
3.控制欲强的父母
4.酗酒的父母
5.身体虐待的父母
6.言语虐待的父母
7.性虐待父母
8.有毒家庭系统
第二部分:拥抱你内心的孩子。
9.小心宽恕的陷阱
10.摆脱与父母的纠缠
11.自我定义
12.停止惩罚你自己
13.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
上导轨轴承
出身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无需赘述。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伤害,真的可以称之为“有毒”。但正如范老师所说,为了照顾更多人的感受,本文将“有毒家长”称为“问题家长”。
第一部分: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
笔者认为,父母的消极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主导孩子的一生,也就是问题父母。然而,这里的“持续性”和“重复性”也有例外。比如性虐待和身体虐待,危害很大,往往会让孩子一次损失惨重。点击这里测试你的父母是否是问题父母。
以下是问题父母的七种典型行为模式。
1.天下父母心
这种父母以对孩子好为名,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在它的影响下,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幻想。他们甚至认为父母的虐待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否认父母的行为对他们造成了伤害。此外,他们会自欺欺人地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合理化。
一个叫桑迪的女孩在青春期未婚先孕。从那以后,她的父母一直在唠叨她的“不良行为”,甚至把桑迪的所有不幸都归咎于此。而桑迪却一直对家人充满愧疚,认为自己羞辱了父母,所有的经历都是自己造成的,试图为父母的虐待开脱。
2.不称职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难察觉和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过失。他们的孩子就像父母一样,不被爱,被剥夺了童年。
一个叫Les的人,他的母亲患有神经衰弱,父亲经常出差,对母亲不管不顾。从八岁开始,他就一直在做家务,肩负着生活的重担,不仅要抚养两个弟弟,还要照顾母亲。他从小就是个“小大人”。他没有童年,生活在焦虑中,成年后成为一个痛苦的工作狂。
作者说,一个称职的父母必须履行五项基本职责:
①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
②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伤害。
③保护孩子免受情感伤害。
④满足孩子对爱、关心和更深层次情感的需求。
⑤在伦理道德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3.控制欲强的父母
这种父母喜欢维护孩子的无力感,希望孩子离不开他们。
操纵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简单、直接和不加掩饰的控制,这种控制往往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说:“照我说的做,不然我不理你。”
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父母。他们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上安排孩子的生活,经常会制造一些情境,让孩子“需要”他们的帮助。
由于操纵型父母,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反抗。
前者是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控制。在后者中,孩子对抗父母,导致“适得其反的反抗”。这种反抗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与父母分离,为了反抗而反抗,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4.酗酒的父母
作者说,酗酒就像客厅里的一只大恐龙。住在里面的人不能被驱逐,只能假装视而不见。对他们来说,喝酒是家里的大秘密。这个大秘密有三个要素:嗜酒者否认喝酒,嗜酒者的配偶否认问题的存在,家庭成员冒充“正常家庭”。
在嗜酒父母的影响下,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也会成为嗜酒者。另一种情况是,他们孩子的配偶往往是酗酒者。究其原因,一方面,人有反复熟悉情绪模式的需求,不管这些情绪是否痛苦;另一方面,人们重现过去的冲突,希望这次事情会顺利进行。
此外,酗酒父母的孩子很难信任他人。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信任的来源。父母酗酒造成的伤害使得孩子无法信任父母,更不用说对外界有信心。
5.身体虐待的父母
这种父母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极度缺乏冲动控制;第二,他们几乎意识不到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第三,体罚孩子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做法;第四,这些父母往往成长在暴力家庭,暴力是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父母对孩子的身体虐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魔鬼型,也是最极端的类型。有些父母生孩子好像就是为了虐。他们表面上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内心却像恶魔一样失去了人性和情感。第二类是没长大,就是父母像没长大的孩子一样不成熟,跟孩子打架,跟孩子打架。第三类是模式重复,就是用暴力的方式教育父母,让他们长大后也这样对待孩子。
受虐儿童很难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因为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成年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作者说,如果一个人的父母给予他尊重和情感上的安慰,他长大后也会希望别人这样对待他。这种积极的期待让人内心更加诚实和柔软。但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充满了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就会演变成消极的期待和偏执的警惕。
6.言语虐待的父母
像控制欲强的父母一样,这些父母有两种行为方式。第一,直接公开贬低孩子,比如说,骂孩子笨,没用。二是间接羞辱、攻击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给孩子起侮辱性绰号。
父母口头虐待孩子有两个常见的原因。一是要有竞争力。父母为了维护孩子的优越感而贬低孩子。比如因为嫉妒女儿的美貌,母亲贬低女儿,让女儿自卑。或者父亲觉得男性气概受到威胁,于是嘲讽儿子,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第二,期望孩子完美不现实。父母因此用激烈的言辞催促他们的孩子。一旦孩子失败了,他们就接着责备孩子。父母的完美主义可能会让孩子陷入“三人行”的烦恼:完美主义、拖延症、心理麻痹。
孩子一开始受父母影响有追求完美的意识,后来无法达到完美,就会导致拖延症。因为拖延,手头的事情堆积如山,让自己无所适从,最终一事无成,导致心理麻痹。
7.性虐待父母
很多人觉得这种现象不多,但其实比例不低。据相关研究和数据显示,在18之前,每10个孩子中,至少有1个孩子受到过家庭成员的骚扰。
而且这种伤害会造成3D遗留,就是脏、损、异。受害者的生活被这个3D严重扭曲。他们觉得自己很脏,与众不同。他们遭受的心理伤害就像心理癌症一样,让他们痛苦不堪,严重损害他们的生活。
8.有毒家庭系统
除了以上七种问题父母的行为模式,还有一种有毒的家庭系统。
作者说,这种制度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它不是某一个家长发明的,而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套感情、规则、交流、观念。它们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这个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它要求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一致;认为差异不好,不允许有任何自主性和独立性。
为了防止家庭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家规。当现有的家庭秩序被打破时,问题家长会以否认问题的存在、推卸责任、强行阻挠等方式来应对失衡的危机。
第二部分:拥抱你内心的孩子。
问题父母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伴随孩子一生挥之不去的。这里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帮助他们重塑自我,过上high的生活。
9.小心宽恕的陷阱
提交人原本认为宽恕罪犯是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她发现那些声称已经原谅父母的孩子的生活往往没有改善。他们还是自怨自艾,还是有心理问题。
她认为,孩子可以原谅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但需要在做之前理清自己的情绪。同时,只有当父母试图得到孩子的原谅时,原谅才有意义。
作为孩子,只有把内心的悲愤释放出来,把责任还给负责的人,才能让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真正平静。
10.摆脱与父母的纠缠
父母与孩子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联系是有益的,但如果过度,就会变成纠缠。在有问题父母的家庭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纠结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两种紧密交织的亲子关系。第一,孩子不断向父母让步,把父母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第二,孩子对父母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或者对父母形同陌路。看似与父母分离,却依然离不开父母。
这两种亲子关系看起来不一样。事实上,父母仍然紧紧地控制着孩子的感受和行为。
不管顺从还是反抗,只要你对父母有强烈的感情,他们依然可以在感情上折磨你,继续控制你。
所以,孩子要学会从观念、感情、行为等方面摆脱与父母的纠缠。情绪激动时避免与父母接触和对抗。这个时候,你的想法和判断就会被情绪带偏。
11.自我定义
一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受伤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定义自己。这意味着不管父母或其他人的影响,一个人仍然有自己的信念、感情和行为。面对父母的言行和想法,他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质疑的自由。
如何定义自己,可以采用“少反应,多回应”的方法。
反应是指在情绪的影响下,为自己辩护的行为。例如,一位母亲说她的女儿自私。女儿说:“不,我没有。我总是想着你。不管我有多累,我都会带你去逛街购物...你永远不会满足。”
另一方面,回应是用非防御性的回应温和而坚定地表明你的立场。比如母亲对女儿说:“我和你爸爸不想住酒店。你真是自私,忘恩负义。”
女儿说:“你看事情的方式真有趣...很抱歉让你难过,但我需要考虑一下。”
12.停止惩罚你自己
学会不惩罚自己,而是卸下童年不幸的责任,把责任还给负责的人。
你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和你内心的孩子交谈。你可以对着小时候的照片大声说“你不需要负责……”!在这句话中间加上你的伤害,比如“他们的疏忽”,“他们的酗酒”,“他们的殴打”然后,重复刚才的句子,但是句型改成了“我父母应该负责……”!
重复以上练习,让自己的感觉逐渐适应新的认知。
面对你所遭受的伤害,你需要学会处理你的愤怒。愤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控制:
允许自己生气,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像恐惧和喜悦一样,愤怒是一种感觉,也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2表达愤怒。比如,你可以用力拍打枕头,对着让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大喊大叫。你必须发泄你的愤怒,否则你无法处理它。
③增加运动量。把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释放内心的紧张。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负面的自我形象。愤怒的感觉既不错误也不卑鄙。所以不要否定自己。
⑤把愤怒变成自我定义的动力来源。借助愤怒,认清亲子关系中自己愿意接受的和不愿意接受的。帮助你定义自己的界限和限制。这样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从对父母的顺从、妥协、恐惧的关系模式中解放出来。
作者说,只有感受和表达愤怒和悲伤,才能释放心中的孩子,消除内疚和自责。否则,你会继续惩罚自己。
另外,要学会对自己负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变得独立于父母。
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3)面对童年的事实。
(4)承认童年经验与成年生活的关系。
⑤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6.面对并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⑦当你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别人时,改变你的行为。
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⑨重获成年后的权利和自信。
13.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
作者说,以上的方法和练习,都是为了你和父母对抗做准备。对抗,就是你经过深思熟虑,勇敢地面对父母。
和父母对抗的目的,不是报复惩罚他们,不是约束他们,也不是发泄你的愤怒或者向他们寻求某种补偿;而是去面对他们,克服他们的恐惧,告诉他们真相,为你们未来的关系做一个定位。
对抗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对抗是有效的。第二,不还的会被转移。如果你对父母的恐惧、愤怒和愧疚没有解决,你就会转移到配偶和孩子身上。
在面对父母之前,必须满足四个基本要求:
你要能够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备、愤怒,或者其他因为对抗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②你要有足够的支持系统帮助你度过这三个阶段:期待对抗、对抗本身、对抗后果。支持系统可以是医生、朋友等。
你应该先写下或预演你想说的话,并练习使用非防御性的回应。
你应该改变你的想法,不要再为你小时候遭受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对抗有两种方式。
方法一,写一封信。其内容应包括四个要点:
你对我做了什么。
(2)我当时的感受。
(3)我的生活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4)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另外,如果父母生病或去世,也可以写一封对抗信不寄,或者把信的内容读给父母的照片听。
方法二:面试。在此之前,你需要预测父母的反应。
比如父母说:“根本没有这回事。”
你可以回应,“不记得不代表没发生过。”
再比如父母说:“都是你的错。”
你可以回应,“你可以为此责怪我,但我不会为你对我所做的承担责任。”
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你需要想象父母处理这件事的最坏反应。
作者说,没有“失败的对抗”,因为你已经向自己和父母坦白了你生活的真相。只要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你就会成长,你会比过去更坚定,更勇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有很多伤害是需要专业心理治疗的。如果你的创伤非常严重,比如长期严重的家庭暴力和性虐待,你可能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
结论
正如作者所说,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爱自己的孩子。
作为孩子,当我们受伤无法挣脱时,记得向外界求助。
而这本书就是让受伤的孩子摆脱痛苦的出口之一。
但是当你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求助于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