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生命周期在一年之内完成,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所以属于不完全变态的逐渐变态。若虫蜕皮7~11次,8~12年后达到成虫期。年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量的影响。
螳螂卵根据温度条件孵化。如果室内温度适宜,它们会孵化成小螳螂,以小昆虫为食,但由于没有食物来源,无法存活。
1.产卵期:每年7月中旬,大部分种类陆续进入成虫期。在8月下旬,它们相互交配,雌虫选择树枝或墙壁、栅栏、石头和裂缝产卵。
产卵时,左侧附腺在生殖腔开口处分泌泡沫状蛋白质物质,右侧附腺分泌二酚,使分泌的蛋白质物质凝固成硬壳覆盖卵块,形成卵鞘。一只母蝗产卵的卵鞘数量、卵鞘大小和鞘内卵数因物种不同而异,一般可产1~4个卵鞘。
完成一个卵鞘需要2-4个小时,一个卵鞘里有40-300个卵。初级卵鞘为白色或乳白色,质软。5~10小时后会变成土黄色或茶色,部分会变成深棕色。桑枝上产生的东西叫做桑螵蛸。
各种螳螂都用卵鞘来保护卵免受寒冬的侵袭。第二年6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于是有了“仲夏生螳螂”的说法,一直持续到7月初。卵的孵化时间不仅与当年的温度和湿度有关,还与产卵地接受的光照强度或长短有关。
2、若虫阶段。胚胎在鞘内发育成若虫后,卵靠身体的蠕动和卵的膨胀力上升到成虫产卵,从鞘制作时留下的孵化中脱离卵膜。借助于第十张网上分泌的胶质细丝,将卵壳和虫体悬挂粘附,有时可拉成10以上的长串。孵化早的个体,也就是用脚抓住周围物体,乘着波峰风分道扬镳的个体。
这种自然现象也是螳螂为了避免同类相残,保存自己物种的一种本能。卵的孵化时间一般从凌晨4点开始,上午8-9点达到高峰(中国螳螂);而宽腹螳螂的孵化高峰在18 pm左右;干尸化高峰时间为9~12。1~2岁的虫子有很强的同类相食能力。
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只有10%~20%的存活率。这种同类相食可能是螳螂虫种群控制在一定数量的种间机制,与幼若虫的耐饥性有关。
因为一、二龄在完全缺食的情况下4-5天死亡,若虫在后期完全缺食的情况下只能维持11-18天的寿命。若虫的形态与成虫相似,只是不同龄期的若虫足背上有由小到大的翼芽,最后一龄完成后才能长出两对大翼,起到飞翔的作用。
3.成虫期:每年的7月~ 10月是成虫的相继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比雌性成虫成熟早10天以上,羽化后10~15天即可交配。交配时间为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摄食的高峰期。食物匮乏时,雌性攻击雄性,作为猎物被吃掉,这就是所谓的“妻食夫”现象。
生活中的这种行为可以用男性的下咽神经节可以分泌一种激素来解释,这种激素可以促进其侧向运动和外生殖器的握持运动。所以雌性猎雄往往先吃头,这样可以破坏雄性的下咽神经节,便于双方成功接触。
扩展数据:
效用值
1.饲养放流:室外围栏内饲养至2龄的若虫,在放流前1~2天应停止进食,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在放生的前一天晚上,放置白色纱布,将若虫诱捕在纱布上。第二天凌晨,每亩按10-15分投放约100头,并根据虫害发展情况,随时补充。
放生前在田边挖深沟,防止螳螂扩散逃跑。要分阶段进行孵化,分批放生。6月上半月释放3次,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龄相差3-4年,并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螳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2.田间插卵:6月上半月,将冷冻的螳螂卵囊加热孵化。雨后田地潮湿时,每亩播种20个卵囊,一周后插卵10粒。卵囊要插在大棉株下,减少阳光直射,提高成活率。
百度百科-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