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独处的时候不只是举止,就连表情也几乎完全不同。
D坂杀人事件开始,明智小五郎正式走上了推理界,成了日本的福尔摩斯,推理界的执牛耳者。《名侦探柯南》中毛利小五郎的名字也脱胎于此。
D坂杀人事件整个案子并不复杂,唯一让我疑惑的是,当出现了杀人案,明智留下了书中的“我”保护现场,倘若“我”就是凶手的话,那现场岂不是很快就被破坏了?明智何以如此信任书中的“我”?除却这个小问题,D坂杀人案中隐射出的社会现象倒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对于SM,有的人觉得变态对此敬谢免提,有的人则认为这是男女生活更富有情趣的表象,有的人则表示无所谓如何。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对此还是抱着极端厌恶的态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端端的损毁惹人诟病不说,还会如小说中陡然从情意绵绵变成意外的杀意。
江户川对SM、虐待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遗余力的将其融入创作中。江户川的作品也时常带上一丝哀艳和鬼魅的色彩,使之在推理中更多了一些迷乱的韵味。
这本书汇集的案件中,明智更多的利用心理学揭开谜底,先找到一个像是凶手的人,然后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不断给凶手下套,直到他露出马脚,而不是像传统抽丝剥茧,利用证据来推理寻找真相。尤其是《天花板上的散步者》和《月亮与手套》中用的套路是偷偷跑到别人家中,偷窥和安装窃听器,虽然对于破案来说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手段,但是就推理成分来说就少了很多,而且倘若窥视的人不是真凶,不是还有了侵犯他人隐私的嫌疑。——明智在《蜘蛛男》中从心理分析来推测真相改成了行动派,但是《蜘蛛男》没有收录在本书中,所以还是将明智归纳为心理破案型侦探。
《心理测验》《天花板上的散步者》《月亮与手套》三则故事都先看着凶手完成谋杀后进行布局,明智破局,少了推理分析的乐趣,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明智对心理学的应用。
《黑手组》中明智是一个看破而不说破的角色,带上了温情的色彩和《楚留香之借尸还魂》中的楚留香类似。破案是为了寻找真相,但是在寻找真相之于,也乐得成人之美。
《何者》的双重反转设定倒是看得大呼过瘾,受害人同时是加害人的设定比阿加莎·克里斯蒂《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早了八年。佩服至极。千万不要有惯性思维,有时候你习以为常的事正在懵逼你的双眼。
1998年版本的电影资源实在没找到,看完了2015年版本的电影,电影将《D坂杀人事件》和《天花板上的散步者》融合在了一起,推理片转化成了伦理片,改变了小说中的剧情,但是依然不改其荒诞诡异的气氛。明智在这里纯粹的打了酱油,连推动剧情的作用都没有。顺便提一句,小说里这个时候二十多岁正是大好年华的明智,电影里似乎也太老了一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