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机与效果”为题,写一篇作文。谁帮我个忙,在网上找些资料?谢谢你。
话题作文——“动机与效果”内容:1。理解“动机与效果”的哲学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动机与效果】是反映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动机属于主观范畴,是指支配人们活动的主观愿望或意图,是人们活动的直接动机。效果属于客观范畴,反映的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动机进行实践的客观后果。关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哲学史上一直有三种观点:一是动机论。即片面强调动机的作用,否认或忽视效果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汉代的董仲舒、德国19世纪的康德等人。另一个是效果论。即片面强调效果的作用,否认或忽视动机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清代的颜元、英国17世纪的边沁和密尔。三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主张人的活动是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过程,但其辩证认识往往因缺乏实践基础而陷入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动机论和效果论的片面性,继承了唯心主义动机和效果统一论的合理内核,科学地阐述了动机和效果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不存在无动机的活动。无论人们做什么,他们的活动本身都包含着对某种效果和目的的期待和追求。只要是正常人,他的行为都会被动机所支配。同时,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任何效果都是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达到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动机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客观的答案。总的来说,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好的动机得到好的效果,坏的动机得到坏的效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好的动机产生坏的结果或者坏的动机产生好的结果,就是人们常说的。所以判断和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动机和效果为基础,两者要统一。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基于动机去问效果,还要不看动机去问效果。而是要在确定好动机的前提下,努力使效果与动机一致。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要敢于面对现实,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纠正与目标不符的动机和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真正做到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二、写作指导:写作时,要注重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我们可以引用寓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统一。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对这个话题的看法。遇到好的动机,没有好的结果,如何正确对待,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要有正确的思想倾向,如果动机不良,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第三,提炼论点:①好的动机得到好的结果,坏的动机得到坏的结果。②好的动机产生坏的结果或者坏的动机产生好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判断和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动机和效果,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努力使效果与动机相一致。⑤当动机与效果不符时,要敢于面对现实,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纠正与目标不符的动机和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真正做到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4.相关论据(注意成语和惯用语):①一幅漫画:抓老鼠——为了赶走棚子屋顶上的一只老鼠,有人用一根长杆在天花板上戳了一下,费了很大的力气和汗水,但最后的结果只是在屋顶上戳了一个洞,老鼠还是没抓到。②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想法;效果是某种力量、实践或因素的结果。它们之间只有四种关系:好的动机产生好的结果;好的动机没有好的效果;不好的动机产生好的结果;坏的动机没有好的效果。我们做事总是有一个动机,希望取得好的结果,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动机好,结果好,自然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有心栽花花不开。”“动机”和“效果”有时候并不是成正比的,有时候好的动机不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心办坏事。所以,好的起点不是全部。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用简单的方法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是关键。“动机”要通过“效果”说话。★相关名言警句:●事半功倍,事半功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好心办坏事●“一步之遥,后悔莫及”★相关历史事件及其讨论(关注历史事件):因修万里长城而臭名昭著的秦始皇,并不是怀着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美好愿望来设计建造的。不过万里长城快完工的时候,秦朝的寿命也差不多了。那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相信中国亿万淳朴的人民是带着发自内心的真诚信念参与其中的。大家都希望中国老老实实,彻底彻底地执行马列主义。除了别有用心的反动派,从来没有人想到要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但当运动发展到近乎疯狂的时候,就产生了“大串联”和“大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