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月球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晚上还有一大特色的赏月活动,叫做“漫步月亮”在皎洁的月光下,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头,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楼看月华,有说有笑。在明朝,南京有一座看月亮的建筑和一座玩月亮的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望月楼,是游客“月上漫步”赏月的景点。中秋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称之为“月上漫步”。吴有走月三桥的习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过三座桥(见《贾青录》卷八)。上海也有这种习俗(见余友生《海疆冶金游记》)。所谓三桥,明显是都市的味道。
祭月
中秋节祭祀月亮的习俗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代有“秋暮暮月”的习俗。夕月,即拜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人们有在中秋节晚上崇拜月亮神(月母和月光)的习俗。在拜月,一个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和葡萄。月下,把“月神”牌位对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祈福。祭月赏月缅怀,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祭月作为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欣赏和赞美月亮的民间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圆,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主要形式。
欣赏明亮的满月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据说这一夜月亮离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饮酒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将来回婆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幸福和好运。文字记载显示,民间中秋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习俗。在唐代,在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
伸手摘月亮
追月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习俗。所谓“追月”,就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热闹还没完。于是第二天晚上,很多人邀请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取名“追月”。据阿清陈子厚《岭南杂记》序:“粤中好人八月聚十六夜,待酒菜赏月,谓之追月。”
中秋节的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神话源于古代人们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中。后来,民间进一步把这个故事发展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记载,是因为她吃了丈夫伊向西王母索要的仙丹,所以飞进月宫,变成了蛤蟆。
吴刚赢了
吴刚登上月宫,赢得桂冠。据唐代小说《酉阳杂》记载,正是因为西域男子吴刚修仙失误,被罚在月中砍伐桂树。这棵桂花树是随着砍伐生长的,它永远不会停止砍伐。
於菟道窑
兔登月宫搅药,最早见于屈原《田文》“何以思列维,顾、屠在腹?”。意思是顾和屠在月亮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兔子是怎么到月宫的?顾是癞蛤蟆,屠是白兔。晋代傅玄《拟天问》也说:“月中有甚,大白兔在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个“白兔捣药”是由“蛤蟆捣药”改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