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诗人。

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诗人。

古诗词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来断句。(“句读< Jù dò u >符号”加在文章中,表示句末;读号好像是当前停顿,表示声调的停顿),往往会导致文章用词的歧义和误解;比如清代诗人赵天阳有七种方式解释“留在雨天,留在未来”这句话(另一种说法是我是客,不是我)。

关于标点符号的趣谈

但实际上中国从先秦时期就有了标点符号,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只是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战国竹简中可以看到“└”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再比如“▄”的功能,它结合了现代的逗号和句号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代的《何吉传》对何吉大加赞赏:“凡读书,皆有标点。意义不言而喻,不必多言。”事实上,早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就在中国萌芽了。张清薛城《秉陈注》考辨:“断句之法,汉前已有。”《增韵》说:“句句肯定在字旁,读分略在字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4]中收录标点符号,收符号“,”,解释为:“止而知之。”又收“()”号,解释曰:“钩知也。”清代段玉裁注:“以钩知者,以钩知其位。.....今天的人迷上了读书,就是这样。”所以中国古代只有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标点卡通插图

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第一人是清末文同博物馆学生张得一。文同馆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得一是英语班第一批学生之一。

古代汉语没有通用的标点符号,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一个句子。8世纪时,日本用回扣和训练点作为标点系统。

同治七年(1868)二月,原驻华大使蒲率“中国使团”出访欧美,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张得一有一个习惯。无论去哪个国家,他都喜欢把当地的风光、民情、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讲奇闻”的名义编成一本小册子。在1868到1869期间,他完成了《再告奇人》。目前这本书的书名是《欧美游记》,里面有一个介绍西方的标点符号。上面写着,“泰国的西方国家的书,读起来很枯燥,解释起来也很枯燥。如果这个句子足够有意义,记住“.”;如果不满意,记住',';虽然意义不够,但是意义是和前面的句子粘合在一起的,记住';';如果意思不够,在外面加一句,然后记“:”;如果你感到惊讶和钦佩,请记住“!”;如果你问一个问题,记得吗?;引经据典,在句首写下' ';加个注,句子前后写'()';在这两段的交界处,加一条水平线,比如'-'。“虽然张得一不自觉地把标点符号引入国内知识界,甚至带着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符号累赘,但在不经意间栽柳的过程中,却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

1919年4月,胡适、钱、、、周作人、马语藻六位教授极不愿意看“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密麻麻的一圈,不但不谈语法上的不同,甚至连欣赏的意思都没有”。在全国统一语言文字筹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2]线”。;:?!-()”“等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指令——《通令使用新标点符号》,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

因为古代文献一般不加标点符号,所以会给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造成阅读困难。因此,在1919年,马毓藻、、钱、、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关于请颁布新标点符号的建议》,并于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王元对《水浒传》进行了标点、分段,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白话文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