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招聘广告中,对求职者的年龄要求是35岁以下。
再过一个多月我就35岁了,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5岁。我已经离开职场七年了。不知不觉中,我好像到了人生中最尴尬的阶段。
我和老公都很赞同陪伴教育的想法。生完孩子后我们达成了谅解。他负责赚钱,我负责带孩子。不像很多虎爸虎妈,我们是超级佛爸虎妈。当很多亲戚朋友都在为孩子去更好的学校换房买房的时候,我们就安心留在小镇,孩子在家附近的公立学校上学。我心里当然有焦虑,但大部分和孩子无关,是和自己有关。我的孩子需要我24小时待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自从我的两个孩子相继上幼儿园后,我内心的焦虑也与日俱增。并不是因为我害怕以后父亲会抛弃我,而是我失去了生存的资本。反而作为一个人,我好像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对我的家庭很重要。另外,我好像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
我不是没想过找新工作,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真的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虽然我对工资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找一份离家近,能三四点下班,经常需要请假的工作还是挺难的。按照我老公的说法,与其找一份没有发展进步空间的工作赚点小钱,不如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价值。这个我同意,但对我来说还是不够。我是一个有抱负的人。
02
放弃事业生活很尴尬。坚守职场的女性不尴尬吗?
a,大学朋友,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她在面料行业积累了近65,438+00年的经验,当时年薪30万+。17年,她突然转行做了幼师。一个非在编幼师月薪2000多元,年底没拿到奖金。
本来她在市中心上班,到家也就晚上7点多了。放学后,孩子们只能上晚班和照顾晚饭,做完作业吃完晚饭就回家。朋友A回家买菜做饭快9点了,和老公好好吃一顿洗碗。累了一天的一家三口,每天交流很少。10之后大家洗洗睡吧。
直到有一天,她在儿子的书包里翻出了一本三天前的检讨书。如果她不是偶然发现的,她儿子会瞒着她。找老师沟通后,她突然发现自己乖巧听话的好儿子在学校是个“问题孩子”。
对孩子的陪伴太少,心虚的朋友A有了转行做幼师的想法。他下班早离家近,上班不累,有寒暑假,但是工资要大打折扣。她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我们闺蜜中苦苦求教,但我知道除了支持她的决定,我们也无能为力。
尴尬,18年,由于政策变化,她没有机会正式创办幼儿园。这是她下定决心转行做幼师最重要的条件。
朋友A在18带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小班的孩子后,回到了职场。
03
我出生在农村。那时候大人要挣工分,我爸妈包括我爷爷奶奶都要下地干活。所有的孩子都被大人忽视,村里的孩子只好整天疯玩,偷黄瓜,玩泥巴,用长竹竿打桑葚吃...虽然我有时候会饿肚子(父母下班回家很晚),但是我在农村的童年生活是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但是这个记忆里几乎没有父母。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好像突然之间大家都不需要整天种地了,大人们都去工厂上班了。6岁那年,我从农村搬到了镇上,家里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成了双职工家庭。
搬到小镇后,我开始了童年最无聊的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我一个人被锁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心里的难受程度就像一只鸟在空中飞翔,突然被关进笼子。那时候,大人不上班在家带孩子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整天在家带孩子的那段时间,隔壁的长辈都会当面跟我说。你这样呆在家里简直是浪费人力。听他们说这样的话,表面上我很不屑(我为家里贡献了很多),但内心还是有点软弱。可能我父母的价值观多多少少影响了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基本需求外,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也是一个人强烈的成长需求。
04
也有好的女性朋友,把事业和家庭融为一体。虽然其中两人放弃了朝九晚五的职场工作,但淘宝店和微店已经顺利运营了几年。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在家生孩子的成功女性。坚持用漫画记录生活10多年的粥悦悦,从一家三口挤在出租屋的尴尬生活开始,到如今成为畅销漫画的作者,自媒体粉丝数百万。她在遍地都是土地和金钱的广州,从零开始买车买房,妥妥的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另一个是女神级别的人物。她曾经是麦肯锡的合伙人,现在是盖茨基金会在中国的负责人,也是拥有超过百万读者的“奴隶社会”的创始人。像一台永动机一样,她还创办了一所当地学校进行教育创新,这是一个成人学习和成长的充满希望的社区...令人震惊的是,她们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在我眼里,粥悦悦和李一诺不是普通人,他们是超人。
在这些精英面前,真的让我觉得无地自容。我也尝试过开淘宝店,但始终成不了气候;两年前,我差点做私房烘焙。在四年家庭烘焙的基础上,我花了两万多块钱上高级课程,但最后,没有家人的支持,我失去了勇气。我承认我缺乏创业的勇气和魄力。
如果身边没有很多和我一样情况的朋友,我真的会觉得很孤立。
05
各种计划失败后,我把自我实现的需求转向了兴趣爱好。有时候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幸福。我们有喜欢的绘画老师,可以直接报名线上线下课程。我们只需要学习和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是跳舞还是写作。
在加入各种绘画组、写作组、舞蹈组、烘焙组后,我发现这么多女性选择在家照顾孩子和家庭,同时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热情。绘画组有一群朋友是瑞士新艺术运动的忠实粉丝。除了国内的课程,他们还没有远道去万里参加瑞士的课程。写作群里有一群朋友,除了生活和写作,还有好几年是马拉松选手(详情需要在这里找)...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个群体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但我们就像黑暗中独自绽放的小花,没有多少人在意。我不禁在想,就算我不是很优秀,难道我的五分还不足以为这个社会提供价值吗?
似乎很难为我的困境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办法。即将35岁的我,依然对人生迷茫,依然对自己心存疑虑。好在我对生活还有激情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