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200年的历史。京剧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清朝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上。在历史上,它曾被称为皮黄、黄儿、黄强、京剧、评剧、国剧等。四回班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入京后,在北京与昆曲、汉剧、弋阳腔结缘。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最。京剧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集唱(唱)、念(念)、做(演)、打(武)、舞(舞)为一体,通过程序化的表演手段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惧、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四类:生(男)、旦(女)、纯(男)、丑(男女皆有)。人物分为忠奸,美丑,善恶。每一个形象都生动逼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徽班,以唱吹调为主,打高音,演黄儿。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相互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它也搬演了许多昆曲,也吸收了罗罗腔和其他杂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浪亭(著名月官)为首的第一支徽州班(三清班)进京参加乾隆八十寿辰庆典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浪亭入京,与安庆花部,合京秦,其班称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出版的杨茂建《梦中书》也说:“而三庆先于四庆。乾隆五十五年进督竹盒时,称之为‘三庆徽’,是徽州阶层的鼻祖。”吴子舒在《随缘诗注》中更具体地指出,“闽浙总督吴娜拉命浙江盐商联合安庆回民祝李”。后来很多徽州班陆续去了北京。著名的班有三清、四喜、春台、和春。虽然和珅创建于嘉庆八年(1803),晚于三清十三年,但后人仍称之为“徽州四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丰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云集。北京舞台上的昆曲、京剧、秦腔是对立的。惠班来京,首先致力于“京秦结合”。当时秦腔和京剧基本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了秦腔(包括部分京剧)的剧目和表演方法,继承了许多昆曲剧目(并排演了昆曲《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系,因此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在平衡之争中胜出的主要原因。声腔方面,除唱黄儿调外,“连五方之声,成同”(《阳光下看花》);剧目方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表演方面,简单真实,业务齐全,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表演安排上,根据《中国梦》,四个徽州班“各擅胜场”。三清以“轴心”(近日接新戏)获胜,四喜以“曲子”(擅长唱昆曲),和春以“巴子”(擅长演武侠剧)获胜,春台以“孩子”(以童灵为称呼)获胜。重视艺术和管理,能充分发挥专长,进步很快。到道光后期,徽班在北京取得了优势。《中国梦》说:“今乐部安徽人最多,吴人不如之。蜀中无名人。”他还说:“戏班必须在徽州演出。”广德楼、广和楼、三清园、清远乐园等最大的剧场也将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向京剧转化的过程。这一演变的完成主要以回汉合流、皮黄交融为标志,形成了西皮、两种口音的板腔唱腔音乐体系,逐步完善了唱、读、奏演奏体系。米应贤(又名米),湖北崇阳人(指安徽人),是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春台加入徽班,在嘉庆前后进京演唱。他表演出色,擅长红剧,名声极长(见李登其《中国梦》《频谈》)。它被认为是中国著名演员余三胜的开创者(当时曲艺的歌词里有“亚运会要以米为先”这句话)。道光年间(1821-1849),来京加入徽班的汉调演员逐渐增多,包括王洪贵和刘莉。苏海安居士《燕泰赵鸿记》(约作于道光十二年前)说:“京师仍楚调。”其中的音乐家,如王洪贵和李,都声称自己是新时代的人。“楚调是汉调,汉调是西皮调。可见西皮调当时在京流行,王洪贵和刘莉的《善是新声》推动了西皮调的创新发展。在回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西皮和逐渐融合。开始不同的戏,根据不同的出处分别唱西皮或黄儿;后来有的戏同时唱西皮和黄儿,甚至在同一个唱段里先唱黄儿后唱西皮,可以相互协调,融为一体。罗管(源于徽调《泥河》)就是一例。音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韵”的格律形式。有京鄂混声,分别用京鄂两个调,尖,按《十三弦》押韵。黄儿的伴奏乐器,经过反复多次,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弃用了笛子,与西皮统一使用了胡琴(曲调不同),但在唱吹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子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出现,徽班与皮黄并行演出的现象很普遍。据道光二十五年出版的杨敬亭《斗门略》记载,三清班的程长庚、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刘莉、春班的王宏贵等,如《捉放曹》、《定军山》、《击鼓曹》、《扫雪打碗》等。从那时起,它就被与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传统剧目相提并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在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形成的。究其原因,那时候的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腔的声韵都有严格的规范。在此之前,也就是程长庚时代,它还属于徽调的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剧院是从天津请到北京的,受到观众的欢迎。同年,谭贵茶园通过北京三清班邀请了一大批京剧名角演员,包括夏(润之父)、熊金贵(童之父)、花旦冯三喜(冯之父)。都定居上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京剧一家。后来,更多的京角相继南下,如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梆子花旦田纪云等,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列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此之前,上海在咸丰初年就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入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京梆子同台的情况。这对南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杰出的徽剧演员王洪绶(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剧演出,并带来了《徐策进城》、《扫松下之书》、《雪抱蓝关》等徽剧。融入京剧,并把徽剧主调之一的“高拍子”融入京剧音乐,还把徽剧的一些红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剧目、丰富舞台艺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纪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也影响了南派京剧的发展。他的《花灯戏》《斗牛宫》,实在是后来“机关戏联台”的矫枉过正。从光绪五年(1879)开始,谭鑫培六次赴上海,后来的梅兰芳等著名演员也经常在上海演出,促进了北派与南派的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在京剧进入上海之前,也就是咸丰十年(1860)以后,随着出差和戏班演出,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比如天津及其周边的河北地区,就是京剧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活跃在天津(他和父亲死后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做票房,后赴京“下海”。孙菊仙,老演员,曾经是金曜的票友。山东是徽州阶层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而山东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所以很早就有京剧表演在山东出现。早在乾隆年间,安徽艺人就进入曲阜孔府演戏。安徽、湖北、东北三省也是京剧传播较早的地区。到20世纪初,南有福建、广东,东有浙江,北有黑龙江,西有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也有很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演出,京剧第一次传播到海外。1924年再次率团赴日演出,1930年梅率剧组20人访美,大获成功。1934年应邀出访欧洲,赴苏联演出,引起欧洲戏剧界的关注。从此,京剧在全世界都被视为中国的戏剧流派。
1.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的徽班,以唱吹调为主,打高音调,打黄儿。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相互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它也搬演了许多昆曲,也吸收了罗罗腔和其他杂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浪亭(著名月官)为首的第一支徽州班(三清班)进京参加乾隆八十寿辰庆典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浪亭入京,与安庆花部,合京秦,其班称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出版的杨茂建《梦中书》也说:“而三庆先于四庆。乾隆五十五年进督竹盒时,称之为‘三庆徽’,是徽州阶层的鼻祖。”吴子舒在《随缘诗注》中更具体地指出,“闽浙总督吴娜拉命浙江盐商联合安庆回民祝李”。后来很多徽州班陆续去了北京。著名的班有三清、四喜、春台、和春。虽然和珅创建于嘉庆八年(1803),晚于三清十三年,但后人仍称之为“徽州四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丰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云集。北京舞台上的昆曲、京剧、秦腔是对立的。惠班来京,首先致力于“京秦结合”。当时秦腔和京剧基本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了秦腔(包括部分京剧)的剧目和表演方法,继承了许多昆曲剧目(并排演了昆曲《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系,因此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在平衡之争中胜出的主要原因。声腔方面,除唱黄儿调外,“连五方之声,成同”(《阳光下看花》);剧目方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表演方面,简单真实,业务齐全,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表演安排上,根据《中国梦》,四个徽州班“各擅胜场”。三清以“轴心”(近日接新戏)获胜,四喜以“曲子”(擅长唱昆曲),和春以“巴子”(擅长演武侠剧)获胜,春台以“孩子”(以童灵为称呼)获胜。重视艺术和管理,能充分发挥专长,进步很快。到道光后期,徽班在北京取得了优势。《中国梦》说:“今乐部安徽人最多,吴人不如之。蜀中无名人。”他还说:“戏班必须在徽州演出。”广德楼、广和楼、三清园、清远乐园等最大的剧场也将以徽班为主。"
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向京剧转化的过程。这一演变的完成主要以回汉合流、皮黄交融为标志,形成了西皮、两种口音的板腔唱腔音乐体系,逐步完善了唱、读、奏演奏体系。米应贤(又名米),湖北崇阳人(指安徽人),是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春台加入徽班,在嘉庆前后进京演唱。他表演出色,擅长红剧,名声极长(见李登其《中国梦》《频谈》)。它被认为是中国著名演员余三胜的开创者(当时曲艺的歌词里有“亚运会要以米为先”这句话)。道光年间(1821-1849),来京加入徽班的汉调演员逐渐增多,包括王洪贵和刘莉。苏海安居士《燕泰赵鸿记》(约作于道光十二年前)说:“京师仍楚调。”其中的音乐家,如王洪贵和李,都声称自己是新时代的人。“楚调是汉调,汉调是西皮调。可见西皮调当时在京流行,王洪贵和刘莉的《善是新声》推动了西皮调的创新发展。在回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西皮和逐渐融合。开始不同的戏,根据不同的出处分别唱西皮或黄儿;后来有的戏同时唱西皮和黄儿,甚至在同一个唱段里先唱黄儿后唱西皮,可以相互协调,融为一体。罗管(源于徽调《泥河》)就是一例。音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韵”的格律形式。有京鄂混声,分别用京鄂两个调,尖,按《十三弦》押韵。黄儿的伴奏乐器,经过反复多次,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弃用了笛子,与西皮统一使用了胡琴(曲调不同),但在唱吹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子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出现,徽班与皮黄并行演出的现象很普遍。据道光二十五年出版的杨敬亭《斗门略》记载,三清班的程长庚、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刘莉、春班的王宏贵等,如《捉放曹》、《定军山》、《击鼓曹》、《扫雪打碗》等。从那时起,它就被与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传统剧目相提并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在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形成的。究其原因,那时候的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腔的声韵都有严格的规范。在此之前,也就是程长庚时代,它还属于徽调的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剧院是从天津请到北京的,受到观众的欢迎。同年,谭贵茶园通过北京三清班邀请了一大批京剧名角演员,包括夏(润之父)、熊金贵(童之父)、花旦冯三喜(冯之父)。都定居上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京剧一家。后来,更多的京角相继南下,如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梆子花旦田纪云等,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列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此之前,上海在咸丰初年就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入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京梆子同台的情况。这对南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杰出的徽剧演员王洪绶(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剧演出,并带来了《徐策进城》、《扫松下之书》、《雪抱蓝关》等徽剧。融入京剧,并把徽剧主调之一的“高拍子”融入京剧音乐,还把徽剧的一些红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剧目、丰富舞台艺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纪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也影响了南派京剧的发展。他的《花灯戏》《斗牛宫》,实在是后来“机关戏联台”的矫枉过正。从光绪五年(1879)开始,谭鑫培六次赴上海,后来的梅兰芳等著名演员也经常在上海演出,促进了北派与南派的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在京剧进入上海之前,也就是咸丰十年(1860)以后,随着出差和戏班演出,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比如天津及其周边的河北地区,就是京剧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活跃在天津(他和父亲死后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做票房,后赴京“下海”。孙菊仙,老演员,曾经是金曜的票友。山东是徽州阶层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而山东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所以很早就有京剧表演在山东出现。早在乾隆年间,安徽艺人就进入曲阜孔府演戏。安徽、湖北、东北三省也是京剧传播较早的地区。到20世纪初,南有福建、广东,东有浙江,北有黑龙江,西有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也有很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演出,京剧第一次传播到海外。1924年再次率团赴日演出,1930年梅率剧组20人访美,大获成功。1934年应邀出访欧洲,赴苏联演出,引起欧洲戏剧界的关注。从此,京剧在全世界都被视为中国的戏剧流派。
二、三个发展时期:从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60至1917时期是京剧进一步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回、汉、梆、昆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奏实践的不断加工和锤炼,更加精炼。很多第一部剧已经被逐渐删减,简化成自成体系的剧。比如《宇宙前线》整版,通常只在20%的时候演出《修正版》和《黄金神殿》。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出现了一批紧密结合现实的新剧,如王小农的《哭祠堂》、《瓜仲蓝吟》等。在音乐方面,增加了板块和旋律,语音和音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优美,更具特色。在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加细腻、精致、色彩丰富。京剧史上的三大杰出艺人(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族学校;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有京剧前身的徽记和汉代地方色彩,传给老一代之后的三位优秀艺人(谭鑫培1847-1965438,孙菊仙18465438)。
从光绪九年(1883)开始,大批京剧名家陆续被招为“朝廷贡品”,领取一定数量的银米,平时在戏楼演出,并不时被召入宫中担任差使,从而打破了乾隆以来宫廷保留戏班的旧制度。由于皇室的喜爱,不仅为演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而且在艺术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留下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为京剧艺术的严格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宫廷演出在剧目内容的倾向上也给京剧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一时期,一些京剧艺术家直接参与了政治斗争。比如在1898年的政变中,著名的余丹秦雨和田纪云倾向于变法维新,向光绪皇帝传递消息。在上海,辛亥革命冲击制造局,潘和润直接参战,受孙中山嘉奖..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现代戏剧舞台。夏月润师兄出于爱国热情,在当时租界外的地面上修建了一座有灯光和布景设施的剧场,改变了传统的方形舞台,从而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并影响到其他地方。
从1917到1937,京剧达到了巅峰。剧目方面,传统戏曲不断加工翻新,涌现出大量新剧。题材范围扩大,表达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剧目增多。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点结合得更紧密,有一些艺术流派独有的剧目。在舞台艺术方面,类型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前京剧舞台以老学究为主,老学究流派更为明显。这时,梅兰芳、程、荀慧生、尚小云等锐意革新,积极排演新剧。梅兰芳在新编的《飞蛾扑火》、《霸王别姬》、《Xi史》等“古装剧”中,将中国传统古典舞艺术吸收到京剧中,丰富了演唱曲调和伴奏乐器,并在服饰和化妆上做了许多创新。程、荀慧生、尚小云等。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编演了能体现自己艺术特色的新剧,如程的《春梦》、荀慧生的《钗头凤》、尚小云的《汉明公主》等。,出现了“四大才子”在舞台上争夺平衡的局面。这不仅使丹角艺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也带动了其他行业,争奇斗艳,流派纷呈。如、马、、、颜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学派。在上海,周(麒麟童)新剧独树一帜,如《小荷追月下韩信》等,广泛影响遍及江南,被誉为“奇奇派”。吴的、、商的,以及南方的、,也形成了艺术特色鲜明的流派。此外,还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如华莲、萧声、老聃和丑八怪,京剧的舞台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的莲台本剧。这种具有情节生动、有始有终、通俗易懂等特点的戏剧结构,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逐渐流行于江南各大城市,后来又流传到北京。其中一些片段还成为了独立的独奏表演。但后来,一些联泰本剧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途。有时候第一部剧的主题还是很明确的,但是如果继续下去,书越多,走得越远。
在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女艺人,她们中的一些人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自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所有京剧演员,无论健康美丑,都由男演员扮演。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由少女组成的戏班,称为“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性阶层。有些女演员相当有名,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从1920年代开始,很多优秀的女演员脱颖而出,在艺术上也相当成熟,可以自主选课。1930在北京广德大厦(上海稍早)进行男女合拍。这些优秀的女演员,除了较早的老将恩晓凤、萧、丹、刘克勤、等。,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孟晓东、丹、严勤、辛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
在此期间,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并采取了新的措施。从光绪六年(1880)创办的小容春科,到光绪三十年创办的复联城,实行的都是先苦练、后技能的教学方法。1919华南成立南通宫铃社(以欧阳予倩为导演),1930北京成立中国戏曲学院(以焦菊隐为校长),1934山东省话剧院成立,1938上海戏剧学校成立,65438同年成立Xi安。这种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在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1937到1949,京剧队伍在战争中分裂重组。“八·一三”后,许多京剧演员积极参加救国运动。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后,解放区、国统区和敌战区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八年间编创演出了一大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比较知名的有《平型关之战》、《开车上梁山》、《散打朱家庄》、《破王进京》等。1941年,延安评剧团与八路军120师战斗评剧社合并成立延安评剧研究所。一些进步的京剧演员和喜欢京剧的新文艺工作者聚集在革命圣地,在艰难的环境中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京剧改革者合作,为京剧的革新探索一条道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戏曲战线的领导骨干。抗战后期,日伪的一些剧团和演员被吸收改造。
在国统区,抗战开始后不久,就组成了抗敌宣传队,包括各种剧种,到各战区巡回演出新编历史剧《江汉渔歌》。放弃武汉后,刘奎同、刘奎官虽在重庆、成都、昆明维持舞台演出,但艺术难有长进..在桂林,一些京剧演员与田汉、欧阳予倩合作,致力于改革,编创演出《金饭碗》,为京剧革新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沦陷区,梅兰芳不屈不挠。程隐居在农家,谢绝登台。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周自编自演了《秦晖二皇》等具有民族意识的对敌戏和伪军戏。但另一方面,反动统治摧毁了京剧事业,也造成了人才凋零,剧目贫乏。复联城社、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校都倒闭了。直到抗日战争后期,李世防、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和一些女演员,如言慧珠、童、吴素秋、李玉茹才开始活跃在京剧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