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读陈志远的绘本《一只非常慢的蜗牛》,听孩子们说话。
故事大意是,一只非常慢的蜗牛试图爬到藤蔓上吃葡萄,却被路过的水蛇和大青蛙嘲笑,说他爬得太慢了,等他爬上来的时候,葡萄已经被吃了。结果水蛇和大青蛙抢着吃葡萄,因为没熟,又酸又硬,一点都不好吃。相反,它们是蜗牛。虽然他们移动的很慢,爬的时候只剩下一颗成熟的葡萄,但是他们懂得往好的方面想,很灵活。成熟的葡萄和毛毛虫一起变成了美味的葡萄酱,它们还可以用叶子上的葡萄酱做三明治!
这个故事情节生动,画面活泼,孩子们很喜欢。妈妈,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总能让我的孩子开怀大笑。更重要的是,小故事里有很大的哲理,给了我不耐烦的最好提醒:很多事情,慢一点,结果更好。
因为葡萄没熟,强摘也不会好吃。
有一天,因为这个故事,我们母子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我要葡萄干,我要葡萄干,我要葡萄干——我现在就要!」
“雷,你看妈妈正在准备餐具。别担心,妈妈很快就会给你拿来。你还记得那只蜗牛吗?蜗牛教你慢下来好吗?」
“很好。”这孩子马上温顺下来。
然后因为孩子感冒了,我就给了他一点能暖身的中药粉,在汤和饭里吃。以前他不排斥中药粉,这次只是拒绝。我也急了,跳出了急躁的天性。当我要发作的时候,我转过身来提醒自己,声音立刻变得柔和起来,对他说:
“那你先喝汤,然后再加中药,好吗?」
孩子也软化了,“好!然后他又说:“妈妈,别担心。蜗牛教你慢慢来好吗?" 」
“很好。”我忍不住笑了。
蜗牛成了我们家耐心的家教。感谢陈志远先生的好作品,也让我想起了过去三年的育儿过程。
?
作为一个两三岁孩子的妈妈,心情和一个婴儿的妈妈真的不一样。
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每天看着他成长就够了。他总是用自己的手机、相机、摄像机,试图捕捉每一个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性瞬间。
在我两岁多的时候,各种机器还在我手上。不同的是,随着孩子越来越独立,母亲不再那么容易满足,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开始会要求他体谅妈妈,不要一直破坏;
一开始,我会告诉他,你不能这样,不要碰那个;
又累又没耐心,忍不住对调皮又“不听话”的他大吼大叫;
会要求他更“独立”,让妈妈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两三岁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叛逆,比较主动。他们不再是牙牙学语爬着学走路的年纪,而是无话可说的年纪,对跑跳冲击很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把东西弄坏。
另外,因为语言和认知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好的阶段,有时候一个妈妈会不自觉地“要求”他太多,同时也会感到震惊:
我是不是有时候忘了,一个看似各方面都能独立行动的小人,其实是个孩子?
是不是经常是我耐心少,情绪多?
有时候为了自己的日程,忍不住太心急,催他快点?
是不是有时候我忘了,小孩子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脾气的时候也不一定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他只是累了,困了?
是不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理解很多,说话很多,所以偶尔会“高估”他的心智成熟度,给他“不合理”的要求?
而我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成长,更多了习惯性的课程,少了和他在同一高度的理解和认识?
越来越觉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需要养育的是自己。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不断地反映出作为母亲,你不能掩饰自己的缺点。
一个朋友开玩笑说:“孩子是我们的镜子。”真的,我非常同意。
养孩子的过程真的把我的缺点都表现出来了,急躁,没耐心,没脾气。
在孩子上幼儿园,妈妈开始有自己的时间后,我不自觉地恢复了一种“高效”的思维方式。甚至在人们还没有正式开始工作之前,我的思想和速度就已经回到了那个步伐,我常常不小心忘记了全心全意和孩子在一起时可以拥有的简单快乐。
而孩子,不管他是不是刚被妈妈骂过,不管妈妈有没有时间陪他,面对妈妈,永远是最开心的笑脸,最无保留的拥抱。即使他妈妈刚才一直对他凶,过一会儿他也会忘了,依然奔向他妈妈,拥抱她,亲吻她,拥抱她。
在自省的同时,我偶然在芬兰一个提倡“慢育儿”的团体的脸书页面上看到一段让我感动的话:
“在当今世界,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高效地利用时间。
所以,当日常生活的日程必须按时推进的时候,孩子的慢有时会让我们不耐烦。
然而,慢也可以是无价的。
孩子们能最好地教会他们的父母活在当下的艺术中。
他们会致力于自然中的小新奇事物,
他们会完全忘记游戏中时间的意义。
当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慢下来会是最自然的事情。
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你在无尽的忙碌中不会有机会体验的珍贵瞬间。“(注1)
这段话再次提醒我: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要重新找到与孩子相处的角度,学会互相关心,时刻提醒自己,他只是个孩子,规则和套路是需要教的。但是,最重要的教学是家长的日常行为示范,我真的想做得更好。
我决定和孩子一起重温那份单纯的快乐,并提醒自己蹲下握住孩子的手,看着他纯净闪亮的眼睛,再次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即使我想纠正他的行为,也可以在每天忙于育儿、没有耐心之前,用更温柔的方式。而且,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先展示自己。
想教孩子不要太急躁?先学会自己做蜗牛!
?
注1:原文来自《索门·卡斯瓦图斯-japerhenevontalitto:Hidas vanhemmuus》的脸书页。
*本文由北欧四季透明笔记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文为作者对合作创新的观点,不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