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完一本书,你的总结是什么?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一篇检讨了。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出好的读后感而烦恼。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5篇精选文章)。欢迎分享。
看完《童年的秘密》2000字1暑假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童年的秘密》,其中有一篇说:人们对孩子的心理创伤还知之甚少,但他的伤疤大多是大人不自觉烙下的。这些伤害几乎都是我们对儿童心理的无知造成的。我们以为对孩子有好处,实际上却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要么指出常识的谬误,要么提出一些我们不曾想到的地方。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颠覆性的书。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敏感期,就是孩子的语言天赋。在孩子的某个阶段,学习一门语言是很神奇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默默的听着,直到有一天他们说了第一句话。大人最清楚这一点,学一门外语对我现在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无论是听力还是词汇量,都需要持续的努力。但除此之外,孩子还有很多敏感期。最重要的敏感时期之一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也很神秘的时期,是孩子对秩序极度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可能更明显地反映在孩子遇到的障碍上。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发脾气是因为这种敏感的秩序感在于认识到一切事物在其环境中的位置,并记住一切事物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适应自己的环境,并在所有细节上主宰它。适合灵魂的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闭着眼睛走来走去,只要伸手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和平幸福不可或缺的。很明显,孩子对秩序的热爱和大人是不一样的。秩序给成年人一些外在的快乐。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就像动物行走的大地,或者鱼游泳的水。
但这一点,经过进一步思考,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刚到一个环境,也会经历一段很不舒服的时期。所谓“水土不服”,不过小孩子比较敏感,敏感到一把伞放在桌子上就会生气。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据说会持续到5岁。
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侵犯,一直是成年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做很多事情,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生活,生怕弄坏东西。同时,对于成年人来说,有一个自然法则,即利益最大化法则,诱导他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花很大力气去做一件看似无效的事情,而这件事情他本可以在一瞬间完成,并且做得完美得多,他就感到痛苦,想要帮助这个孩子。而我们迫不及待地教孩子读书,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强迫他们看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追求这些不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充满活力的内心的能量。这一点在宋居智的《论绘本》中也有涉及。
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是他们的老师,所以不是有孩子的家长,也不是教孩子知识的老师才应该看这本书。当一个成年人看到一个孩子拿着一杯水时,他开始担心杯子可能会碎。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使他视杯子为珍宝,并把它从孩子手中夺走。另一方面,一个孩子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从来没有让他表现出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孩子在玩耍,大人会打断他,认为该去散步了。孩子穿好衣服被带了出去。这些都不好。当一个孩子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某个更进一步的目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个练习来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孩子的个人反应来说,他的停止工作与疲劳无关,因为完全更新工作,精力充沛是孩子的特点。
其实这本书里珍珠玉石比比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读她。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某个地方失去了童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自己。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把孩子放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在这里几乎一切都是自己的。小桌子、凳子、拖把都是专门为他们做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教育者的沉默。它是一种更深层的平静,一种空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观心理。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要给孩子专门的作业材料,让孩子被材料吸引,促进他们的分析和锻炼,从而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孩子会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样孩子才会走向正常化。也就是学会克制自己,安静的生活,喜欢工作。这本书提高了我的思想水平和理解水平。在以后的实践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补救措施的一本书。她还提出了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的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行走、节奏、观察力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是了解孩子发展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书。看完这本书,我留下了很多启发。现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了解孩子。
我们过去年轻的时候有没有叛逆过,或者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合而产生过矛盾?蒙台梭利女士告诉我们,大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就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小时候才能理解这些父母的强迫行为,但长期下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这种冲突的后果几乎会无限蔓延,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平静的湖中时掀起的波浪。
蒙台梭利女士系统地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理念,正如她所说:“儿童只有处于适合其年龄的环境中,其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发展,并揭示其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孩子之所以不能正常发展成长,主要是因为他受到了成年人的压制,社会赋予了成年人相反的使命;让他们决定孩子的教育和发展。在书中,蒙台梭利女士提出,儿童的成长有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持续自觉、独立自主的活动。大人要想促进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丰富的环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尽量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最少的限制和“引导”。孩子自然会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第二,大人的错误。
有多少人相信孩子是有灵性的存在?我相信他生来就有强大的精神能量,他会按照固有的成长规律成长?在这个年龄,孩子们喜欢玩水和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地反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在大人眼里,孩子热衷于琐碎无用的东西,让他们觉得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很幼稚,过程很缓慢,他们试图为他们做一切。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是有趣的,他们从中获得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扣鞋带、系鞋带,会完全沉迷于这些大人认为很简单的简单工作,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探索、发现、兴奋、快乐,而大人却再也受不了了,最后连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都完全由大人来完成。
既然明白大人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就应该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自己。但是这种放手有限度吗?有必要彻底抛弃自我的想法吗?树苗不经过任何修剪的歪歪扭扭的样子,长大后真的会好看吗?成年人的经历真的不能帮助孩子吗?我不这么认为。成年人放下是有前提的。首先要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要有预见性,能够准确判断出孩子目前的探索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性的帮助。
第三,师资的编制。
老师观察孩子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光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系统地学习自己,做好心里准备。这样,老师就能改掉最根深蒂固的缺点。其实这些缺点都会阻碍师幼关系。为了找到这些潜意识的弱点,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指导。我们必须像别人对待我们一样对待自己。老师一定要从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点和坏脾气,而不是过分关注“孩子的脾气”或者“纠正孩子的错误”甚至“原罪的影响”,只有把你眼睛里的沙子清除掉,你才能清楚地明白如何清除孩子眼睛里的灰尘。
作为老师,首先要把孩子放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这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都是给孩子做的,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教育者的沉默。它是一种更深层的平静,一种空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观心理。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要根据孩子的敏感期和发展规律,准备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孩子被材料吸引,促进孩子的分析和锻炼,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全发展。
当然,童年的秘密给我的启发不止这些。相信在更深入的阅读之后,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作品会让我更真实地了解孩子,让我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看了《童年的秘密》2000字3孩子的世界很复杂,大人对孩子有太多的误解。读蒙台梭利的书让我对孩子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童年的秘密》可以解释你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很多琐碎问题。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深入探讨了儿童行为和儿童精神成长的规律,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示。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虽然我是通过教授肢体动作来掌握技术动作的规律,但是这门学科更贴近自然和生活,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和内心的成长。这本书探索并解答了幼儿期“不理解”的奥秘。本书阐述了儿童成长的秘密,是儿童发展成长特点的最生动写照。所以,这本书要读得更仔细。
如果你问体育老师,体育课是什么样的?估计十个老师有八个会说,上课的学生没有纪律性,没有良好的自制力,一大堆吵闹、嬉笑、调皮的学生,组织好的教学内容难以开展,但是学生想发火,却能安静一会儿,下节课上面的各种事情又“重复出现”,让体育老师在打骂“油孩子”中感到无奈。上课前十几分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学生都不敢在操场集合。他们觉得学生来到操场,摆脱了他们的语文、数学“常规课”,体育课变成了“放松课”、“假期课”、“户外聊天课”。看完这本书,蒙台梭利对童年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儿童的行为和精神成长遵循什么规律,明白孩子可以让我更好地掌控课堂,更好地对待他们,专注于自己,不做“暴力的武术老师”,心平气和,明镜似的,一丝不苟,从内心开始对学生的爱。
这本书的“缺乏理解”一章提到:“由于成年人没有意识到儿童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在这方面设置了障碍,这成为了儿童紊乱的原因。”作为一堂户外体育课,下课铃一响,学生们的心都要飞到外面去了。外面有新鲜的空气,冬天有温暖的阳光,夏天有微风。这些都是儿童敏感期需要的元素,是儿童与客观环境建立明确关系的方式。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体育课也要“静”和“静”。学生要像“植物”和花一样。吵闹要停止,体育课不要发出声音。其实体育课应该“放下”,这里的释放不是漫无目的的。它应该是在规则的要求下,教师有指导和任务驱动让学生发挥,并利用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来探索运动的内在目的。
这就类似于“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学生的定位和教与学的重心转移,体育课要乱,要吵,但也需要“规矩”。体育课程的规则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学生是规则的维护者,是学生享受“自由”的前提,但这需要日复一日的培养,从高一到高一。如果从学生上学的那一刻起,老师就能利用自己的特长,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只告诉他们教学任务,耐心地让学生尝试,心平气和地纠正他们的错误。当出现不规范的动作时,他们应该以示范者的身份去教导,而不是说:“你必须为我这样做!”“这是正确的动作,毫无疑问。”不给他们发展身体活动的空间,不能让他们自由发展的环境。这样一来,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足够可以接受,学生也能积极配合。但是,上层的学生就像拽着缰绳的野马,各种矛盾,各种反抗,各种疯狂扑面而来。感觉看不到他们的闪光点和活力。这可能就是书上说的:“孩子愿意服从大人。
但是,当大人要孩子抛弃那些有助于他发展的本能时,他是无法顺从的。“如果老师不知道心理发展是这样的规律,无视孩子天生的尊严感,总觉得有些问题是批评纠正不了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老师身心俱疲,对班上的学生失去信心。轮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还是“无所谓”的消耗体育锻炼时间,心理上抱怨老师的“不公平待遇”。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缺乏耐心和纪律性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不快乐和扭曲的心理。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多一些耐心,“等”,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少一些干预,那么他们心理就会健康,自然会保持秩序,有耐心。
这是我的第四篇阅读理解。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吃力,这本书很学术,很理论。是一篇逻辑很少的阅读理解短文,是一些关于工作的唠叨。我继续探索教育的奥秘。
《童年的秘密》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的奥秘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台梭利列举了大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蒙台梭利指责成年人,在她的争论中,我读着读着就有一种负罪感。的确,直到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像书中列举的教育孩子的错误行为。通过看这本书,我反思了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沟通的错误方式,对我以后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孩子不是一个无意识的个体。相反,孩子有一个巨大的精神世界,连大人都不允许打扰。一旦受到干扰,孩子就会向与自己性格相反的方向发展。大人自以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会违背孩子的心理意愿。孩子有自己的秩序模式,一旦大人打乱了这个秩序模式,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支持她的论点。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生来就有秩序感,成年人不应该用自己的意志去扰乱这种秩序。例如,一个小女孩在旅行时睡在带栏杆的儿童床里。当她回到公寓,只能和大人睡一张大床的时候,她就哭,不停的哄。直到最后她和两个枕头成了直角,成了记忆中的栏杆,她才睡得安稳,不哭了。这是因为带栏杆的儿童床给了她支持感和安全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孩子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把东西放在错误的地方会严重扰乱孩子关于东西应该如何放置的记忆模式。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哭的原因,却认为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训斥孩子。这种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发展孩子的个性,关键在他。如果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他必须遵守的规律,那就一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介入会阻碍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
孩子和成年人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这不仅仅是程度的问题,更是从童年到成年逐渐转化的问题。蒙台梭利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儿童比成人更善于观察。成年人往往会忽略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但儿童对这些小细节的敏感程度不同。在教师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学生的视线之内。就像学生都带着老师的影子一样,学生模仿老师的能力很强。老师写字的姿势,做事的方式,和人说话的态度,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蒙台梭利说,成年人应该努力理解儿童的需求,这样才能提供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帮助。如果孩子想发展自己的个性,大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理解孩子的表达。而且大人要把这当成一件特别的事情,这样才能理解和跟随孩子。这提醒了我,在教学职业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老师可以跟着学生,而不是学生完全跟着老师。比如阅读,老师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老师的标准去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学生的实验中,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操作,而应该起到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节奏,学生接受知识是慢的。老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掌握知识。老师过多的干预只会让学生感到压力,伤害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获得的知识比老师谆谆告诫的知识点更深刻。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的快乐,即使犯错也不能妨碍他们快乐的心情,在错误中成长更快。
蒙特梭利还谈到了我们现在社会中更明显的溺爱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家庭财富应该给孩子幸福,而不是奢侈的环境。现在有很多“小皇帝”“小公主”。上了大学,他们不能洗衣服,不能打扫卫生,甚至不能让父母陪伴。在父母的溺爱下,孩子逃避现实,一切由父母包办,导致抗挫折能力下降,自我生存能力弱。
在书中,蒙台梭利还提到,不仅大人对孩子有爱,孩子对大人也有爱,但这种爱往往会被大人不自觉地打断。比如孩子早上醒来,会去父母房间叫他们起床。这是出于孩子对父母的爱,意思是“新的一天来了,起来享受吧。”但是大人会说“不要早早到我房间打扰我”这样的话伤害孩子。当孩子的行为受到抑制时,就朝着成人停止、成人意志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孩子原有的爱和个性逐渐消失。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比如学生帮老师擦黑板,主动帮老师捡粉笔等等。这些都是出于对老师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有时得不到老师的回应,会打击学生。连老师都不懂学生“爱”的表达,错怪学生。学生有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老师的爱。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
《童年的秘密》不仅对我们师范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是父母的育儿经典。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探索一下里面孩子的奥秘。
《童年的秘密》是当代意大利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丽亚写的。蒙台梭利写的,他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补救措施,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了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儿童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读了这本书,我印象深刻。
《童年的秘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儿童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揭示了童年的秘密,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儿童。
蒙台梭利讲过幼儿的教育,都是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自愿自主选择的条件下,在最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从而总结经验,提高自我意识!我想,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一定是最轻松快乐的,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感兴趣,你怕他不学吗?所以作为孩子的教育者,首先要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你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必然会导致烦躁和冲突。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会对学习有任何热情,更不用说的孩子!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绪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成年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不仅仅是因为感官刺激而本能地被应用,而是受到可接受性本身的控制。一个人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就无法获得理性人所渴望的人物统一。大人无法理解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热爱。他们什么都习惯了,以为自己懂这些。于是他们感到无聊和疲惫,他们不再热爱自己的工作,开始被动地行动,孩子的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自然消失。
大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往往是大人和孩子发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小的时候只能接受父母的这些强迫,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这种冲突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散,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平静的湖中时掀起的波浪。在大人眼里,孩子热衷于琐碎无用的东西,让他们觉得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很幼稚,过程很缓慢,他们试图为他们做一切。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是有趣的,他们从中获得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于这些对成年人来说很简单的任务。他们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兴奋,去快乐,但是成年人已经受不了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大人完成。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她制作了专门用来训练孩子扣扣子和绑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也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正在解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性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努力在儿童生活的世界中为儿童营造一个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教育环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源于发现儿童的欲望,我们孜孜以求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解放,不是童年的真谛。
作为老师,我们无疑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那么辛苦,那么累,那么甘于贫穷,那么淡泊名利,而同学们却总是显得对我们的良苦用心漠不关心。其实这一切的尴尬只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爱太武断,太包办,太专制。对于学生来说,爱是阵地,爱的智慧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精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美丽可爱,却又十分脆弱。如果露水不小心掉下来,它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像露水一样,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呵护。这种保护是一种教育。
所以,作为一名幼师,非常有必要学会对孩子的心理分析,这样我们的老师就能游刃有余的引导孩子,还怕孩子调皮捣蛋,会造成教育失败?我相信,老师的行为、教育方式、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家长,从而影响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感受的真实图景,与我们通常对儿童的理解不同,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