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是传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表面上看,它的意义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实际的传播载体。美国图书馆协会《战后公共图书馆指南》(1943)是这样描述“媒介”的:它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向接受者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各种形式的物质工具。我们不难看出,最后一句提出了“物质工具”;但是现在媒体的定义有点模糊。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媒体,信息传播者也是媒体,使媒体成为媒体。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定义。电视台是媒体,电视机也是媒体,但电视台是作为传播者出现的。根据这一理论,电视节目中不就是表演者和解说员,也是传播的媒介吗?如果是媒体,岂不也成了“物质工具”?我们将用麦克卢汉的传播理论来分析媒体。
他的理论体系中的媒介和媒介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麦克卢汉关于媒体和媒介的理论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体现如下:
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论点之一应该是“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重要论点。第一,他从媒介技术功能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永远是另一种媒介;根据他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举办一个展览,那么这个展厅里的画就是展览的内容,里面的画就是画的内容,或者说山是巍峨的。如果再进一步,估计可以联系到创作作品的思想过程。在这一部分中,麦克卢汉还提出,所有的媒介都是作为一种媒介的内容而存在的,任何媒介都有它的内容,这就使它更有效,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内容”由小推大。绘画是一种媒介,但同时它又是作为一个展览的内容而存在的,画面中的小桥起到了绘画这种媒介的内容的作用。
此外,麦克卢汉还从媒体技术对社会的社会影响以及影响范围的角度来理解“内容”。他认为,一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的变化,无论它向人们传递的是好是坏的信息,都是它所展示的内容。以手机为例,不管手机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内容,不管它以什么形式传递信息,这种媒介的出现本身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关系到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手机出现后,人们注意到了它的便捷性和它产生的效果,开始争相赋予它内容,从最早的语音通话,到后来的短信,再到微信、微博、手机上网、手机导航。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自然很多东西改变了原来的运行轨迹。比如手机发明后,有了这种便捷的方式,写信这种媒介就被大多数人抛弃了。
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数字媒体为例,它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游戏、动漫、数字出版物等等。
首先,在通信、医疗、大众传媒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会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让各部门更好地协调工作,从而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但取得的效果却比预期的要好;
其次,在数字媒体的背景下,各种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媒逐渐相互渗透和融合。二十年前,手机重如砖头,使用不便,功能单一。和他们相比,现在的移动设备不仅有通讯功能;同时还具备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等功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收发邮件、打语音电话,让移动设备功能全面,一机在手,全方位掌握信息。
从上面可以看出,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每一种媒介都承载着一种或几种人类的感官体验,这就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书籍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听感知的综合延伸。3D电影的出现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这个外延更广。在原始社会,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人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因为口头交流是瞬间的,没有记录语言的媒介,而超出一定范围,这种交流也受到听的限制;当文字产生后,人们不再需要所有的信息就能彼此紧密联系。
我们以不同时代动漫的媒介特征为例,来说明媒介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动漫作品的媒介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媒体。
电影时代:工厂式的工作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动画的创作,时间、地点甚至内容都有很好的界定,导致创作过程缺乏灵活性,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手工完成,而且这种创作模式只适合多人合作,也使得少数创作者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单一的票房盈利模式也使得动画电影的收入很低,有很大的局限性。
电视时代:电视时代的到来使动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视节目虽然是在指定时间播放,但是地点是半自由的,相比电影时代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优势。而且电脑上色和非线性剪辑也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效益。
互联网时代:相对于电视时代,虽然位置还是半免费,但内容相对自由,可以随意播放。互联网让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时也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产值。同时,互联网时代广泛的网络覆盖也增加了动漫媒体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时代:动画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时间、地点、内容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各种作品层出不穷,进入了一个全方位感官延伸的时代。
从以上部分的对比可以看出,动画的媒介正在发生变化,移动对整个动画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电影时代到手机媒体时代,动画的创作摆脱了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盈利模式变得更快。
有些媒体只向受众提供少量信息,使得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做出判断,被称为参与性很强的“冷媒体”,反之则被称为“热媒体”;麦克卢汉分类的冷媒体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热门媒体包括:电影、照片、书籍、报纸等。但是我觉得这个传播大师在冷热媒体提供商之间的划分是有待商榷的。他在内容上定义了冷媒体和热媒体,但在技术因素上进行划分。按照他的定义,照片与漫画相比应该是一种冰冷的媒介,因为与它们相比,漫画无疑比照片给出了更多的信息。照片只是把真实的场景搬到相纸上,而漫画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把意思表达清楚,包含更多的信息。电影和电视的划分更是令人费解。我们通常在电视上获得的信息要比电影多得多,电影比电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仅仅因为电影的扫描点组成的电磁画面与电视不同,就显得不符合人们的常识,难以说服人们去划分。
按照这种划分方式,现在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会被划分到哪里?一方面具有热介质的性质,同时又具有冷介质的性质,信息量大,清晰度高,但参与性强。
作为传播的“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我们的多媒体设计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多媒体交互的内容,这种媒介将人的各种感官体验从不平衡状态拉向平衡状态,成为人体所有感觉器官的全方位延伸。
在每个时期,媒体技术都影响着人类。媒介的变迁不仅仅是载体的变迁,更是一部媒介变迁和社会变迁的历史。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