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伊始,围绕题目设计了以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能清楚记得第一本书是什么?韩牛,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在我的第一本书里写了一篇令人难忘的文章。谁能告诉你韩牛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60年后诗人还记得?这些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是检查学生的预习,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引出话题。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研究文本,深入探究。在朗读第一段的基础上,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博朗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套漫画,围绕着一系列爱父亲和年幼孩子的小故事,表达了善良和爱的主题。之所以简单介绍这组漫画,源于文中“但这一幅是我终生难忘的。它类似于德国布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作。”对此,我抓住“像”字,一边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第二至第十段,一边思考:周围都写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这么说?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韩牛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同学们要提前注意乔的父亲。在讨论中,有同学提问:作为两位老师,乔为什么不跟随父亲学习?这个问题是我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读课文,读了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特别是描写乔父亲肖像的那一段,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拿不到另外两本教材。
经过讨论和老师的指点,最终明确了当时社会经济极其落后,社会上流传着“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作为一名教师,乔的父亲甚至买不起他自己的孩子的书!韩牛的父亲,作为一名教师,曾经评价乔比更有前途,但乔的志向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吃!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结合现在的“两免一补”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当然,顺带一提,要注意的是,乔的成功,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当地经济极其落后贫穷。
最后,在延伸环节,我安排了一个交流:如果乔和今天来上课,作为校报记者,你想让他们说什么?呵呵,这个问题一经抛出,立刻引发了全班大讨论,同学们争相回答。不幸的是,下课铃响了。这时候我让同学们把这个环节从说改为写,课后写在日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