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是中国现代作家。1943出生于重庆,1948随父母移居台湾省。1967去西班牙留学,然后去了德国,美国等等。1973定居西撒哈拉沙漠,嫁给荷西。1981回台湾后,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辞去教职,专注写作与演讲。1991 1在医院去世,享年48岁。
三毛出生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1年2月26日),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街道人。三毛年轻时喜欢读书,下学期五年级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的时候,我几乎看完了市面上所有的世界名著。初二辍学,被父母悉心教导,打下了古诗词和英语基础。师从顾、韩湘宁、彭万源三位画家。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65438-0964,被文化大学创始人张其昀先生特许为该校哲学系旁听人员,学习成绩优异。
1967再次辍学,独自去了西班牙。期间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和德国歌德学院学习,在美国以诺大学法律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历和语文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他于1970年回国,并受张其昀邀请到文达大学德国文学与哲学系任教。由于未婚夫突然去世,她又去了西班牙。与分离六年的荷西重聚。
1973年,他在西撒哈拉沙漠的一个地方法庭与荷西结婚。沙漠生活激发了她潜在的写作天赋,在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下,作品源源不断,她开始收集和出书。
1976年5月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在潜水时意外身亡,三毛在父母的支持下回到台湾省。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14年在异国的生活,定居中国。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去中南美洲旅游半年,回来就写了《千山万水》,做了环岛演讲。之后三毛在文化大学文艺科任教,教授小说创作和散文写作,深受学生喜爱。
1984,因健康原因,辞去教职,专注写作和口语。
我在1989之后的4月份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老家,发现我的作品在中国大陆也有很多读者。专程拜访了以漫画《三毛的流浪》而闻名的张乐平先生,完成了他的夙愿。
1990从事剧本写作,完成了她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65438+10月2日因子宫内膜肥大入住台湾省荣民总医院,3日手术完成。4日上午,医院的保洁员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专用病房。打扫卫生间的时候,她看到三毛的尸体被尼龙袜挂在马桶旁边的点滴架的挂钩上。她穿着白色背景的红色睡衣,现场没有遗书。法医推断三毛死于凌晨2点。
三毛的作品感性真实,没有过多的粉饰,却展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的智慧和情趣。她的作品里,没有花花月月,卿卿我我,还有一般爱情作品里描写的唧唧喳喳的话。即使她在《婚姻》中写了婚前与荷西相恋时的生活,也只是写了他们如何在寒风中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思考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阴郁的少女时代和多灾多难的青年和中年,这使悲伤成为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痛苦的敏感一直保留在三毛的性格中,并对她以后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用善良、悲伤、怜悯的目光关注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所以作品中的台词总是充满了悲伤之美。比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中,没有人身自由,却充满爱和智慧的黑奴形象。
在他的文章中,三毛画了很多人物和风景的速写。她写的总是原始自然,没有任何人工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素描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来再现真实的人物。三毛立足于生活现实,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人物矛盾统一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充满了抒情的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总是透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沙漠中的酒店描述了和外籍丈夫荷西一起吃中餐的乐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反而成了夫妻俩快乐的源泉。《婚姻》记录了她与荷西在沙漠中仓促成婚的戏剧性过程,各种荒唐与庄严的婚礼仪式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