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什么是血源性蠕虫?如何治疗(俗称吸血虫)

什么是血源性蠕虫?如何治疗(俗称吸血虫)

血吸虫病是乙类传染病。

目前,我国有7个省份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包括安徽、江苏、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和云南。中国约有80万血吸虫病患者,其中每年有1000至2000例急性病例。

血吸虫病的宿主湖北钉螺一般生活在草滩、池塘、沟渠等野外水域。如果人们在野外接触到不明水域的水,日本血吸虫的幼虫和尾蚴就很容易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同时,感染者的粪便中会有毛蚴。如果随意在野外排泄,毛蚴会通过水进入蜗牛体内,造成大规模扩散的恶性循环。

日本血吸虫学名为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氏血吸虫和mae血吸虫是寄生于人体的重要物种。

中国只有日本血吸虫,雌雄同体。雄虫短而粗,平均体长16mm,呈乳白色。雌虫身材修长,前端细长,平均体长20毫米,虫体背部呈深褐色,是因为肠道内充满了消化后的血红蛋白。雌虫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抱抱状态,寄生于人和牛、羊、猪、鼠、兔等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雌雄同体成虫的部分或全部表面有小结节或刺,口吸盘和腹吸盘位于蠕虫的前端。蠕虫被吸盘吸附在静脉内壁,通过口、腹吸盘的吸引和分离,爬行至肠粘膜下层的静脉端,在此交配产卵。卵呈卵圆形,淡黄色,卵内含有毛蚴。毛蚴分泌的纤维素分解物质穿透蛋壳,破坏血管壁,导致周围组织炎症坏死,刺激肠道蠕动,引起腹内压和血管内压的变化。部分虫卵随坏死组织突入肠腔,与粪便混合排出宿主,与水接触后在25℃ ~ 30℃孵化。毛蚴在水中漂浮时,会主动侵入螺体,穿过母体的包囊。尾蚴是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当人和动物接触到被感染的水时,尾蚴以口部和腹部的吸盘附着在皮肤上,并刺破腺体分泌蛋白水解物质溶解皮肤组织,然后迅速脱落侵入皮肤,变成童虫。童虫通过微血管或淋巴管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部分进入肠系膜静脉,随血流迁移至肝脏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成成虫后逆行定居于肠系膜静脉。尾蚴侵入寄主24天后,雌虫开始产卵。一只雌虫每天产卵约1000粒,五周后卵出现在寄主的粪便中。日本血吸虫能在人体内存活三四十年。

血吸虫是如何感染人体的?

血吸虫感染需要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储存宿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牛、猪、狗、羊、马、猫、鼠等30多种动物。病人和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被感染的羊、猪、狗、马、鼠。在一些长期没有人畜活动的地区,血吸虫病通过钉螺在野生动物中传播,形成一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跃的居民区或生产区,钉螺扩散形成的病灶是次要病灶。

(2)传染源的粪便进入有钉螺存在的感染水,宿主因接触感染水而传播。(1)粪便入水:粪便污染水体的方式因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牲畜管理、饲养方式而异。河边洗厕所,随地大小便,施鲜粪,放牧牛群,特别容易污染水源。②钉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因此只有在有钉螺存在的地区,血吸虫病才能流行。在中国,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两岸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和上海,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过多年的防治,该病的流行已得到基本控制。钉螺感染率与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可通过哨点螺法确定水质污染程度。我国分布的钉螺称为湖北钉螺,有7个亚种。钉螺是一种两栖类软体动物,多在水充足、有机质丰富、杂草丛生的灌溉沟渠或河边浅滩繁殖。它们通常生活在吃水线以上和以下,在冬天,随着气温下降,它们会在地面以下几厘米的地方冬眠。钉螺可以在地面,但活动范围有限,速度较慢。而钉螺能附着在水面各种漂浮物上,如湖草、芦苇、船只等,向远处扩散,从而扩大原有的孳生范围或形成新的孳生地。③接触疫水:在疫区,居民因各种生活生产活动接触疫水而感染,如捕鱼、割草积肥、游泳、洗东西洗脚,或赤脚在有尾蚴的地上行走,尾蚴从皮肤侵入。尾蚴入侵的数量与水源的污染程度、皮肤暴露面积、接触感染水的时间和次数成正比。除皮肤外,尾蚴还可在饮用生水时从口腔黏膜侵入体内。

(3)易感人群:一般易感,居民感染率与当地钉螺感染率成正比。患者多为渔民和农民,尤其是15 ~ 30岁的年轻人,由于反复接触受感染的水,感染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感染者以夏秋季最多。非疫区的儿童和人群,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对再感染的耐受力并不完全,因此经常出现反复感染。

血吸虫病是怎么让人生病的?

尾蚴钻入皮肤,通过幼虫迁移并发育成成虫。成虫成熟后交配产卵,卵沉积在肠、肝等组织中。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的四个发育阶段均可对人体造成损害,但前三者造成的损害或短暂或轻微,不足以对人体造成显著损害。只有虫卵沉积在组织内诱发的虫卵肉芽肿才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1)尾状皮炎:一般在感染后6-8小时发病,老年人2-3天发病。尾蚴钻入皮肤后,其头腺分泌的纤溶酶及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水肿,并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的浸润,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成为“尾蚴性皮炎”。它是由即时和延迟过敏反应引起的。1 ~ 2天后,丘疹自行消退。

(2)子虫迁移引起的病变:子虫沿血流迁移时,可引起所经器官发生病变,尤其是肺部,局部出现点状出血和白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出血性肺炎,如咳嗽、发热、荨麻疹、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与蠕虫代谢产物或崩解剂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关。

(3)成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实验表明,成虫及其代谢产物只产生局部轻微的血栓形成、轻度贫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死亡后,虽可引起肝脏内血管壁坏死和门静脉分支栓塞性血管炎,但程度较轻,不会造成严重损害。成熟雌虫产卵后,部分首次重感染者可出现高热、全身不适、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虫病表现,可能属于免疫复合物型。

(4)虫卵肉芽肿:虫卵不仅可沉积于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阑尾、回肠末端和肝脏,还可沉积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肺和脑。到处沉积的虫卵引起的病变基本相似,后者分为急性和慢性。

血吸虫病引起的肠道病变一般分布在肠系膜下静脉,尤其是结肠,尤其是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小肠病变罕见,仅见于重症患者。急性期肠黏膜红肿,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症,散在点状出血和浅表小溃疡。镜下可见黏膜和黏膜下虫卵肉芽肿(急性期)。粘膜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虫卵由此落入肠腔。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粪便中可检出虫卵。到慢性期,轻度感染患者肠壁结缔组织轻度增生,临床上通常无症状。严重感染患者,病变广泛,受累结肠明显增厚,肠黏膜增生呈颗粒状,甚至形成息肉;或者粘膜萎缩,粘膜皱襞消失。在肠粘膜增生和萎缩之间,有小的浅灰色溃疡。另外可见少量灰黄色急性卵结节。重度慢性血吸虫病,结肠壁因弥漫性纤维化而广泛增厚,病变部位的肠系膜也有纤维增厚,共同形成团块。

由于反复感染,雌虫不断产卵,卵分批沉积在肠壁上,病变新旧不一。癌症可能在纤维增厚、慢性溃疡和息肉形成的基础上发生。

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病是早期肝肿大,表面有粟黄色颗粒(卵结节)。晚期由于门静脉分支周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肝脏变硬萎缩,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结节,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门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使食管下段静脉和胃底静脉曲张,脾脏因门静脉高压而充血肿胀,可引起脾功能亢进。

日本血吸虫引起的异位损伤最常见于肺和脑。肺部可见粟粒结节及结节周围渗出性炎症,脑内不同时期可出现卵结节及胶质细胞增生。

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防止血吸虫病的复发:

1.不要接触有血吸虫的水。

2.积极救治病人和患病动物,减少传染源。

3.消灭蜗牛。

4.管好水源,不喝生水。

只要做到以上几点,血吸虫病是可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