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经典笑话大全 - 玛丽和马克斯的主题是什么?

玛丽和马克斯的主题是什么?

《玛丽与麦克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影片画面怪诞却纯粹。这是一部关于笔友20多年友情的电影,也是导演执导的一部半自传体电影。故事取材于导演自己的生活,其中他也有一个交往了20多年的笔友。我们跟随一封又一封的信,进入了友谊、自我和自我分析的旅程:

1976,八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扁平的脸,蒜头鼻子,脸上有雀斑,额头上还有一个像胶带一样难看的胎记。我喜欢卡通《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母亲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里只喜欢做鸟类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来到美国纽约市,她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焦虑,无法识别人的表情,无法通过面部表达情感,没有朋友?杰瑞。霍洛维茨写了一封信,问美国孩子从哪里来,还附上了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肥胖。他还碰巧喜欢看“Noblitt”动画片,喜欢吃巧克力。

他们的笔友关系从1976一直持续到1994,其间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直到玛丽成年后终于来到纽约拜访马克思...这期间,玛丽和马克思各有沉浮,马克思的焦虑几次达到崩溃的边缘,玛丽也几乎告别了惨淡的人生。故事充满了一种黑色怪诞的幽默感,很有英国喜剧的味道。

8岁的玛丽和44岁的马克思同样孤独。不同的是,玛丽是用一颗没有经历过世界的童心期待着打破这种孤独,而马克思是用一颗经历过风雨的颓废的心在刻意回避这个世界。玛丽有一只从不下蛋的鸡“伊西”。

而马克思则有一系列养不活的金鱼“亨利”。在没有朋友的日子里,唯一能和他们交流的就是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玛丽向往爱情,对爱情充满幻想,但她得不到,即使偶然得到,最终也会失去。然而,马克思天生自闭,对爱情麻木不仁。有时候,碰巧有一个失明的女人能够识别人类的表情。需要看“表情指南”来区分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愤怒,但这位肥胖的中年犹太大叔却有一颗童心。

他尽力真诚地回答玛丽所有奇怪的问题,尽管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恰当。我特别喜欢他在信里讲自己无聊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每周的晚餐食谱(都是别扭的希伯来犹太名字),隔壁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着尿的味道。

还有他因为不信上帝而坚持戴的那个温暖的小犹太帽。而那些对普通人来说改变命运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生大病、中奖、死亡,都被他拿走了,羽毛仿佛没有了重量。看,这是多么反常的事啊!这个戏剧性的人生故事,既愉悦了灵魂,也拷问了人类的精神。玛丽可以得到一些东西,比如爱情,但她最终把握不住;马克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有时他会有一些好运气,比如一个女人的吻和中彩票。

但是这些都不能让他开心。那不是他需要的。你得不到你需要的,你得到的也不是你最需要的。这就是生活的无奈。但正如马克思在信中所说,他与玛丽的友谊是建立在一种“不完美”的畸形基础上的,这种畸形最终使他超越了“伤害、困惑、背叛、不适、苦恼和哮喘”,给了一个朋友一生中最真诚的精神拥抱。

《玛丽与麦克斯》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台词不多。用朴实无华甚至看似“笨拙”的形象来表达,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今世界,生活物质越来越丰富,但奇怪的是我们的生存越来越艰难,难以实现自我,难以创造价值,社会信任的缺失,人际关系的冷漠,有时候真的让我们无所适从。在处理马克思的故事段落时,导演倾向于用更多的借口来调侃,大量的叙述贯穿始终,将悲剧触及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美国社会阶层。

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爱,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人,很可能会被歧视,被边缘化。而且,马克思在离开家庭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宗教精神追求,否认上帝的存在。在外人看来,这个古怪的中年男人只能是一具游尸。他没有精神支柱,不在乎生活的得失。他成了“隐形人”,失去了社会价值。。他们是世俗眼中最卑微的小人物和失败者,但他们有自己的爱,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渴望,哪怕只有彼此认识。都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他们的可爱从来没有被人关注过。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的同时,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窄,窄到我们有时不得不蜷缩在网络中,用玛丽那样天真无邪的眼睛盯着这个陌生的世界。

在一定程度上,玛丽和麦克斯的故事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不同的是,我们通过写信相互交流,而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编织神话。尤其是当每个人都被浓缩成一个手机号或者QQ号的时候,心与心的距离实际上被放大了,我们甚至失去了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书信所保持的期待和专注。当我们不断地更换个人签名来表明我们网络的存在时,玛丽在纸上的眼泪就像钻石一样稀有珍贵。

《玛丽与麦克斯》有很多蒂姆·波顿的形象风格,荒诞夸张,阴郁的基调中带着淡淡的人文关怀。影片把玛丽和澳大利亚刻画成灰褐色,转到马克思所在的纽约,就变成了阴郁的深黑色,就像马克思阴郁的心情一样。除了这两种颜色,整部电影就是一点点可怜的红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饰品,马克思帽子上的红色流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把(自由女神像也有一张像马克思一样丑陋的脸)。

就连玛丽额头上的胎记也只是一种讨厌的“黄屎”色。这几抹红色点缀着影片单调的画面,也是影片令人不快的氛围中留给我们的一丝温暖。在这个阵营鲜明的色彩下,造就了两个同样孤独阴郁的世界。当两个世界开始接触时,自由女神像上鲜红的火炬似乎预示着一个温暖的开始和一个无奈的结局。

影片中有很多死亡故事,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玛丽的祖父死于喝氨水,她的父亲被海水冲走,她的母亲死于误喝防腐剂,马克思的母亲开枪自杀,甚至他的邻居艾薇也以一种非常没有意义的方式挂了电话。这种死亡延续到了两位主角身上。玛丽曾经在爱情和友谊的折磨和打击下被绞死。所有这些死亡似乎都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极端嘲讽,每一个单独看都是天才的爆笑景象,但放在全片中,在叙述者冷静而深沉的叙述下,又是那么的悲伤和无奈。

像所有自闭症患者一样,马克思在某些方面是白痴,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天才。他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却总是对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就像他看不懂女人印在脸上的唇印一样。这一切让他疯狂。外界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从来不像他的外表那样平静。他帽子上的红色流苏很漂亮。半天才半傻子的马克思,在丑陋的外表和怪异的行为下,有一颗无私宽广的心。他成了小玛丽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直陪伴着她成长。

马克思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里的老卡尔,弥漫在我生活中的悲剧宿命论让我感到心悸。在美剧《外科医生格雷》中,一位患病的老人这样描述他的倒计时生活:“所有的里程碑都过去了,毕业典礼,结婚生子,退休...余生没有新的里程碑,只有一步步逼近死亡。”总有一天,大家会意识到,自己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改善自己的未来,人生没有悬念。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挥霍了什么,错过了什么。?

只有当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最终交接,银幕上两个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终调和,电影留给我们的才是另一种安详的死亡。幸运的是,忘了交朋友的两位主角头上的红缨丝和发簪,在这种残酷无助的情况下,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或许预示着生命的希望和意义。在影片经典的叙述下,生命的残酷与无奈在黑白画面中被戏弄后,变得如涓涓细流般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最感人的是马克思的回复,永远是他的回复:“我原谅你,因为你不完美,你有缺点,我也有…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适应;然而,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这样的包容和原谅,我想,才是‘爱’的核心。

我们总是很容易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漂亮的外表、强健的体魄、强大的经济实力、聪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总是被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但是,宽容的缺点,比如马克思身体肥胖,接触频率不够,玛丽把马克思当成个案对待的人格侵犯,需要最真诚的理解和关怀。这种理解不能是轻浮的口头敷衍,也不能是有目的的姿态。是玛丽送的半瓶眼泪,是马克思全套的“诺布利特娃娃”。?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一个是沐浴着澳洲阳光的女孩,一个是住在纽约冰冷公寓里的宅男。原本两人的生活没有交集的可能,但当他们意外成为笔友时,彼此的每一次倾诉和倾听,都成了他们生命之河的灯塔。这份简单的依恋温暖了玛丽的前半生,也温暖了马克思的后半生。

所以,当一大一小两只手最后握在一起的时候,挂在马克思胸前的小册子,天花板上每一封熨好的听话的信,都还在动,我忍不住在屏幕前哭了。不是爱情,不是亲情,但远远超越了友情。很难用语言描述,也超出逻辑,无法重复。两颗心在抛弃了所有的年龄、外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地燃烧了一秒,这才是最耀眼的光。

如果没有马克思,玛丽不那么坎坷的一生可能不会为人所知,反之亦然。因为和马克思的年龄差距,玛丽的世界观和好巫师都能暴露出来,但她从来不认为马克思是一个人格和知识结构不完整的怪胎。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成为二十年的笔友,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期待对方的支持。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一帆风顺,那就没必要找隐形朋友了。

一个本该轰动一时的笔友故事,被个人的不幸化解。导演埃利奥特始终保持着一种“失意者的乐观主义”,将自己对友谊的感情渗透到泥人身上。打字机键盘上的“M”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置的一个巧妙的“键”。他们姓氏的首字母成了一条纽带,马克思一时无法原谅玛丽,就自己把它割断了。

好玛丽心里太依赖马克思了。没有这把钥匙,生活就会失去光彩,甚至丈夫也会离开他。两人突然断交,影片出现转折,暴露了每个人心中的依恋和脆弱,比如马克思和玛丽,观众也是。除了玛丽和马科斯,影片中还有很多性格鲜明的配角。他们的外形和爱好被刻意的夸大和放大,实际上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乞丐、房东、父母、邻居...被漫画家辛辣的笔触捕捉到,捏成反派搬上银幕,点燃观众的似曾相识感。

埃利奥特总是对生活充满感情。《赤裸的哈维》的前生更类似于传统的默片,主角最后出走,有点卓别林“流浪汉夏尔洛”的味道。玛丽和马克思加入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剖析,用内外场景的对比塑造了马克思的异化感。在分层的纽约模式下,封闭而孤独,符合都市人的切身体验。即使马克思的命运是一种夸张而敏感的极端状态,但他自身朴实的品质和对友谊的珍惜,依然闪耀着普通人的原始光芒。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宝贵的朋友,不管是一个还是两个,他们都是你一生的财富。就像马克思,临死的时候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一抬头就能看到整个天花板上的字母。没有什么比这种爱更令人欣慰的了。

玛丽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终于握住了马克思的手。虽然此时马克思已经上天守护他的巧克力,但他们的心一直比握在一起的手更近。人生有那么多遗憾,也许是半瓶眼泪的寄托,也许是一块巧克力的分享。这一点点纯真就够了。足以打破矫情世界的藩篱,成为我们所有人心中的最后一代女光,一点温暖...

丹麦电影节导演杰弗里?盖尔莫说:“这是一部关于两种生活、两种人生的电影。两位主角都是身体残疾。艾略特用粘土为我们画了两幅肖像。这部电影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触动,笑话和迫使我们思考的情节。配乐也是一个亮点——马克思第一次写给玛丽的交响曲伴随着打字机快速的节奏,玛丽在半意识状态中被悲伤的黑暗包围,希区柯克的老电影《知道太多的人》中经典的Que Sera Sera被悲伤包围,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令人动容。

我相信观众在看过电影后会为埃利奥特的作品热烈鼓掌,因为他制作了一部耐人寻味又意味深长的电影。

记住,这个世界是怪异的,疯狂的,混乱的,但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