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的国足还是很有风格的,有以辽宁足球为首的北派风格,与广东为首的南派风格。
70年代的“南容北迟”便是典型代表。容志行,广东台山人,身高1米72,脚底功夫娴熟,左盘右带,犹如泥鳅,但身体瘦弱,体能素质略差;而大连人迟尚斌恰好相反,1米8的身高不算出众,但极为健壮,力量十足,脚头硬朗,头球功夫出色。二人也正好代表了当时中国足球的两种风格:南派和北派。
后来苏永舜曾带领的那届国家队被称誉为“最具观赏价值”的一届国家队,因为他将南北派足球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创立了“两翼齐飞,中路包抄”的风格打发。
当时南派足球的代表人物是“泥鳅”古广明,他是中国足球史上最好的右边锋,他带球突破起来就像只滑不溜秋的泥鳅,谁也别想抓住他。他的传中非常精准,每次都恰到好处。
柳海光是当时中国足坛首屈一指的高中锋,身高1.86米的他跑动积极,活动范围大,门前的抢点攻门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所以古广明与柳海光的组合成为了当时国足的杀手锏,古广明的突破传中,柳海光的门前强点成为了很多亚洲球队的噩梦。他们联手打进了1988年的汉城亚运会足球项目决赛,让中国足球第一次实行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们这个组合还被高桥阳一给塑造成了漫画人物,被画入了他的代表作《足球小将》当中。
后来的国足渐渐的变的越来越没风格,因为这与中国足协制定的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足协每四年一换届。换届一次,政策也就变一次。可以说上届学巴西,下届学英国。西班牙学四年,意大利再学四年。
不像邻国日本,他们脚踏实地的制定了足球项目的百年计划。坚持学习巴西足球,明确走脚下,所以日本球员的传控能力都非常出色。这与如今的中国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球员最终几乎把每个足球强国都学遍了,但都只学到皮毛而已,所以最终把自己弄成了四不像。所以大家会觉得如今的国足根本没有明确的风格。
关于这一点,我有个很有道理的“个人见解”。我觉得所有的大国,足球运动成绩都不是很好,反而是一些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足球运动成绩非常好,令人刮目相看。这样说大家会以巴西为例子进行反驳,实际上,巴西的国土上有面积非常大的热带雨林不宜居,高原面积也很大,人烟稀少,足球运动也只有在两个州(圣保罗州和里约州)开展得非常好。
以我们国家为例,国土面积大,各个地方人的身材、性格都有较大区别,把这些身材和性格的人再糅合到一起,很难会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我国北方的人身材相对高大,南方人身材相对矮小;北方人相对粗犷、豪放一点,南方人相对含蓄、内秀;北方球员偏重用身体长处踢球,南方球员偏向用技术、脚法。这样的局面,形成统一、明确的风格比一些小国更处于一种劣势。
怎么会呢?当然有风格了。
一身肥肉,香车美女。
射门无数,基本不进。
遇强必败,弱旅不赢。
明确的风格需要技术作为基础,更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几代人的***同努力才能形成的。 如果技术很差,不要说风格了,现在的队员连自己怎么踢都要想半天。能看到的是球员,背后的足协和教练更是重要。
中国足球在国家足坛也算一个特例了,急功近利的典范,这样的环境不可能有自己明确风格的。先说说足协。
每届主席几乎都是外行,不要说踢球了,平时看不看球都要打问号。这样的人物怎么能领导中国足球有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会有其他因素,但是至少要懂业务吧,要了解足球发展的规律吧。政策一天三变,职业俱乐部忙于应付,来不及有持续的球队建设,结果各顾各的,矛盾重重。明确的风格就早早下岗了。
再看看教练。
国足的教练(外教)除了收入巨高,好像很少有真正为中国足球上心的。卡马乔就是一个怪胎,眼里只有钱。当然不能全怪他,王健林好心办坏事和足协没有原则,只顾眼前,都有很大责任。最近的里皮,居然还有二进宫的闹剧!在成绩和风格面前,都输给了金钱。所以风格就是随意踢了。
该评评球员了。
中国球员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钱拿的多。豪宅,名车,漂亮老婆。一年上千万收入,还有什么动力去增长自己的球技呢?赌球,醉驾,喝酒,抽烟,太多的球场外的新闻。很少有哪个球员加练的。从青年队开始,不自律,有点成绩头都不知道怎么放了,就是有冒尖的球员,很快就磨圆了。到了国家队还有怕受伤,本来技术就差,在要求明确的风格就太难了。要说风格明确的有,全是球场外的风格了。
就上述原因,国足没有明确的风格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