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邓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他是英国领先的精神分析学家和作家,也是牛津大学的研究员。他对精神领域的研究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影响。但是他没有坚持他们的理论,而是大胆地纠正他们,提出了自己对精神疾病的看法。他非常喜欢研究那些大师或天才的精神生活,用精神分析的工具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天才大师的生活。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孤独|回归自我》中,他深入剖析了贝多芬、维特根斯坦等天才的精神生活,大胆纠正了弗洛伊德等人的观点。这本书介绍了丘吉尔、牛顿、卡夫卡等人的神经症,考察了天才是如何为我们实践的。
什么是神经症?它是一系列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这种心理疾病来源于心理或社会影响,而非身体缺陷。患这种病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往往会有不合理的焦虑,持续的紧张,恐惧,总在思考,有点被杀的倾向。
丘吉尔是著名的英国首相,也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从政60年间,他写了60本书,其中《英国民族史》、《二战回忆》以1953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当然,他最辉煌的成就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他两次担任英国首相,与斯大林、罗斯福一起成为二战的“反法西斯”。他以天才的直觉和非凡的毅力将英国从二战战败的危机中拯救出来。
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作家,却长期患有抑郁症。丘吉尔曾说:“我心中的抑郁就像一只黑狗。它一有机会就咬我。”从那以后,黑狗在英语世界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丘吉尔的黑狗》这本书讲的是丘吉尔和他的抑郁症。
作者作为专业的心理医生指出,成年人患抑郁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依靠外在的资源来维持内在的自尊。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外界的支持。即使是一个正常人,如果突然失去了家庭、工作或社交圈,也会陷入一种不确定和恐惧之中。人自身的价值或多或少依赖于外界的支持。
但是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更脆弱。普通人在某一方面无法得到满足时,会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从其他方面得到安慰。比如他可能在工作中受到歧视,但在家里得到妻子的爱的安慰,很快就会走出失望。
但是,抑郁症患者不能。只要外界有一点不对劲,他们就可能陷入抑郁、失落,甚至对生活绝望。就算有人安慰也无济于事。他们心里已经否定了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短期的鼓励很难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丘吉尔是这样的。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议派海军突破达达尼尔海峡,登陆土耳其,攻占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这一大胆的登陆战略失败了,盟军伤亡惨重。所以丘吉尔在第二年辞去了海军部长的职务。从那以后,他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沉默,绝望。不管谁来安慰,都不管用。它只是不停地说,“我完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如此脆弱自卑?
精神分析认为,这种表现根源于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正常的婴儿是通过被母亲拥抱和哺乳来感受爱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人爱,有人陪伴,会在孩子心中激发出鲜活的自我价值感。即使遇到难过的事,他们也会认为那是短暂的,世界依然充满阳光和希望。
但是抑郁症患者的童年是冷漠的。他们长大后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被忽视,被冷落。他们不能激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即使他将来成功了,幸福了。但我还是无法让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终其一生,他们都在追求权力,积累财富。但最后往往发现一切都是徒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为一个人,他们从来没有自我价值感,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他被别人重视。再多的外部成功也无法弥补这一损失。
丘吉尔也是。他的童年被忽视了。因为是早产,而且是第一个孩子,丘吉尔的母亲伦道夫夫人对这个孩子的出生完全没有准备。我连婴儿的衣服都没有。此外,伦道夫夫人当时只有20岁。对美丽而年轻的她来说,社交圈的应酬是生活的重心,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爵士热衷于政治,对丘吉尔不理不睬。因此,照顾丘吉尔的重任就落在了当时的奶妈珠穆朗玛夫人身上。丘吉尔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忽视的家庭中长大的。
除了教养,丘吉尔还患有抑郁症,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在丘吉尔的传记中,至少有五位公爵患有精神疾病。例如,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爵士就是一名躁郁症患者。他有时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有时候会觉得浑身乏力,心情和信心跌到谷底。经常在狂躁和抑郁中摇摆不定。丘吉尔家族第一代的马球公爵也是这么有气质。心情大起大落,极端至极。所以,很难说丘吉尔的抑郁症与遗传无关。
丘吉尔被忽视的童年经历使他患上了抑郁症。这种抑郁也塑造了他性格的两个缺陷,即自我中心和攻击性。
丘吉尔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宇宙的中心。但像丘吉尔这样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人群的中心,有一种婴儿般的自恋。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精神分析认为婴儿对自己的存在是自命不凡的。虽然他从出生起就处于无能的状态,但如果没有父母的照顾,他几乎无法独立生活。但是,正是父母的不断保护,让他产生了自己至高无上的错觉。
因为他的需求几乎都得到了满足。他想吃东西,就会有人喂他;他想穿衣服,就会有人给他穿衣服。哪怕需求一时得不到满足,只要哭两次,父母自然会给。但是当他们长大后,大多数孩子会明白他们的愿望不会总是得到满足。婴儿期的利己主义会逐渐被克制。他们开始明白,不仅自己,别人也有需要被满足的时候,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只有在满足别人的同时,通过与别人的互动才能得到满足。
但丘吉尔显然缺乏这样的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父母忽视了他,他被爱的欲望从来没有真正得到满足。他渴望从外界寻求这种稳定感,希望外界的变化能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一旦形式稍有不对,他就会大发雷霆。所以在妻子眼里,丘吉尔是个大婴儿。需要时时刻刻被关心和关注。尤其是丘吉尔生病的时候,这个特点更加明显。他需要两个护士随时照顾自己,还有两个护士在走廊等着。就连袜子也需要护理来帮他穿上。
丘吉尔的另一个性格缺陷是好斗。丘吉尔不到八岁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在学校的表现充满了各种乖张、叛逆和攻击性。老师们对他的评价从调皮上升到了固执。丘吉尔的攻击性和叛逆性,在弗洛伊德看来,是缺乏情感的孩子所拥有的。弗洛伊德发现,这样的孩子会用感性的方式保护自己。
比如那些情感缺失的孩子,他们很讨厌忽视父母,但是他们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们仍然依靠父母生存。所以他们只能贬低自己,拿自己出气。但是这种向内贬值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外扩散。他们从外界寻找敌人,最好把怨气发泄在伤害不了自己的人身上。丘吉尔把自己潜意识里对父母的敌意发泄到了学校。
童年被忽视的经历让他患上了抑郁症,也让他在性格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的缺点。但正是这些激发了他的另一面,他建功立业的雄心。
在他给母亲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失败就去死的决心。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我不能成功,结果会很惨,一定会把我拖垮,因为我除了充满野心,没有任何依靠……”。年轻人有野心很正常,尤其是在崇尚英雄主义的西方国家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在青春期激发他们的野心。但是,丘吉尔的野心不正常。时任自由党成员的迪尔克爵士曾评价丘吉尔是他见过的最有野心的人。因为他可以为野心冒生命危险。
1899年,年仅24岁的丘吉尔决定参军,参加在南非抗击布尔人的战争。他希望在战斗中获得个人荣誉和晋升。他知道军功章是赢得认可和成功最安全、最快捷的方式。如果他幸运的话,也许他能成名。这种荣誉可以转化为政治影响力,让他步入政坛。虽然他在战场上有生命危险,但他没有犹豫。后来,他在南非战场被抓获,然后越狱。他回国后,这段传奇经历帮助他在国内成名,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丘吉尔对这种野心的追求,在当时的贵族上层社会中并不多见。因为这些贵族不再需要依靠战场来证明自己。他们自然是被认可的,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大有前途。丘吉尔想建功立业,其实是对童年被忽视的一种补偿。我们之前说过,抑郁症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外部资源来维持自尊。童年被忽视让丘吉尔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值得别人爱的人,对自己极度缺乏认同感。只有不断追求外在的成功,他才能摆脱自己的不自信。
所以,追求成功的过程,是保护他不抑郁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恢复的手段,让他重新获得控制感,在一定程度上找回受伤的自己。于是他不断追求成功,写书,画画,从政。可以说,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能力出众之外,这种对外界认可的冲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这种补偿性的野心,毕竟还是有问题的。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在时代需要他的时候,可以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但一旦任务完成,他也可以回到家人身边,安静地度过余生。
但是,这种有补偿性野心的人,是做不到这种冲回去的。表面上,他们常常被周围的人所敬仰,被视为超人。但他们其实知道,他们对成功或权力的追求只是一种必然。只要放下这些外在的成就,他们就会失去自我价值,觉得自己已经死了。
所以无论他们有多成功,都不能带来满足和安宁,因为还有更大的成功等着他们去争取。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精力开始急剧下降,他们很难取得像年轻时一样的成功。所以,再次活在抑郁中是必然的。
丘吉尔是这样的。退役后,他沉浸在发呆中。抑郁症的痛苦不断折磨着他的身心。他不识字,经常在火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抑郁到不省人事的状态。这个永远挣扎的天才,终于在这一刻输给了他的“黑狗”,变成了一个迷茫的老人。
所以抑郁症对丘吉尔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性格上,塑造了他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的性格缺陷。因为童年的安全感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他渴望外界在他的掌控之下,以获得稳定感。同时因为对父母的敌意无法表现出来,只能发泄在自己身上。但是一旦遇到伤害不了他的人,他就会把这种敌意投射到他身上。这些都是自我保护。
但是萧条也造就了丘吉尔的野心。因为他无法满足自己,只能从外部寻求满足。不断的成功可以帮助他忘记自己是一个不重要的人。这种不自信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被人爱过造成的。但这种野心是一种补偿,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抑郁症的问题。一旦成功没有了,沮丧仍然吞噬着丘吉尔。最终打败希特勒的人被自己的黑狗打败了。
历史上对天才往往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天才就是超人,他们有优越的理由。另一派认为天才或多或少和疯子是平等的,他们往往是一群心理不平衡的人。
先看第一个视图。天才就是超人。这种观点往往认为,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人,首先要表现出才华、热情和毅力。文艺时代的三位杰出艺术家,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无疑是这三方面的佼佼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像著名的大卫一样,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的创世纪也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他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在37岁时被誉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早年就显示出他的雕塑天赋。13岁开始在佛罗伦萨最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坊里当学徒。一年后,他开始学习雕塑,不出几天,他就完成了神话中的农牧之神的头像。这种才能得到了当时佛罗伦萨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德·美第奇的赏识。这位14岁的少年开始成名,23岁时受一位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了一尊悼念基督的雕像。这座雕像的出现直接让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声名鹊起。
但米开朗基罗的天才不仅在于他的才华,还在于他对事业的热爱。25岁时,在羊毛协会的要求下,他将一颗40年前被毁的大理石雕刻成雕像。米开朗基罗面对着这块巨大的纯白色岩石。惊呼:“我看见大卫被囚禁在大理石里。只有一直雕刻,他才能被释放。”接下来的四年,他走了一层又一层,一锤又一锤,终于从沉睡的石头中唤醒了一个大卫。这一刻,米开朗基罗把激情倾注在大卫身上,赋予了他独一无二的生命。
历史上有很多有才华有热情的人,但是米开朗基罗用他的毅力让他远超同龄人。在他创作了大卫的肖像七年后,他被邀请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只能在脚手架上画画,脚手架离天花板不到10 cm。就是在这样一个局促的空间里,他画了四年,终于画出了不朽的杰作《创世纪》。现在,这幅天顶画仍保留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吸引了无数人前来瞻仰。
米开朗基罗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天才是一群有天赋,有热情,有毅力的人。
关于天才的另一种观点是把他们视为疯子。比如威廉·兰格的《天才、疯子与成名》一书中说“最有才华的人都是精神不正常的。”有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作家都经历过抑郁症,许多人甚至因此自杀。比如患有抑郁症的海明威,用双管猎枪自杀。
然而,作者对这两种观点都持怀疑态度。首先,他反对把天才简单地视为一群极其强大的有才华的人。因为,其实那些患神经症的人也可能是天才,就像上面提到的丘吉尔。
因为对于这类人来说,创造性的活动或者对成功的追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比如巴尔扎克,得了抑郁症之后,疯狂地工作,以减轻抑郁症的痛苦。因为成功或名气可以补偿他们内心的空虚,用外在的资源充实他们内心的自尊。虽然实际上和吸毒没什么区别。只是抑郁症患者沉迷于名利。正因为成功可以缓解抑郁,所以天赋优秀的抑郁症患者自然会追求成功,更容易被视为天才。
其次,作者也反对把天才当成疯子。因为神经症不是一群疯子。我们之前介绍过,患有这种症状的人,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他们还是理性的,但是在打击面前特别脆弱。他们情绪特别不稳定,或者极度抑郁,或者极度兴奋。就是内心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但是什么是疯子呢?他们精神错乱,总是胡说八道。是一群不理智的人。非理性的疯狂只会降低创作水平。比如一个画家突然患了精神分裂症,他的作品一开始会表现出一种新奇的感觉。但由于画家自身精神的紊乱,无法用理性升华这种新奇,只能一成不变地重复刻板的模式,作品的标准也会越来越单一。
所以作者认为真正的天才不是疯子,而是内心的不平衡状态。他一点也不像疯子。看起来不太正常,但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非理性的,这种细微的线差就成了天壤之别。
但是,精神病人虽然塑造了天才的成就,但这种追求毕竟是补偿性的,是为了逃避精神疾病的折磨而被迫的。所以它有很大的缺点。从丘吉尔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逃避抑郁症的折磨,他不断创造,取得外在的成功。但这种逃避最终并没有让他内心平静。老了还是败给了抑郁症。所以,一旦你被忽视,在不被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你将来成功了,最终也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
所以,最后我们呼吁所有的父母,不要忽视孩子的需求,给孩子爱和陪伴。让他们在安全、稳定、温暖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首先,我们介绍了丘吉尔,一位政治和文学天才。他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却长期患有抑郁症。他之所以患上抑郁症,一部分原因是从小不被人爱,让他怀疑自我价值。另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遗传。在他的家族中,有人长期患有抑郁症。
其次,这本书介绍了抑郁症对丘吉尔的影响。这种神经症使丘吉尔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好斗的性格缺陷,但同时也激发了丘吉尔无与伦比的野心。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他也必须做出贡献。
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对天才的看法。觉得他们没疯。看似只有一线之隔,实则天壤之别。真正的疯子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是内心的不平衡迫使那些有才华的人去外面寻求成功。丘吉尔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他有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聪明的人,他就可以过平静平淡的生活。很多所谓的天才,因为内心的不平衡,忍不住投入到创作中,从而成就斐然。但这种对外界的追求,其实是一种逃避。即使获得再多的成功,内心也不会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