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字作品没有标点符号,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一个句子。8世纪时,日本用回扣和训练点作为标点系统。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第一人是清末文同博物馆学生张得一。文同馆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得一是英语班第一批学生之一。同治七年(1868)二月,原驻华大使蒲率“中国使团”出访欧美,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张得一有一个习惯。无论去哪个国家,他都喜欢把当地的风光、民情、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讲奇闻”的名义编成一本小册子。在1868到1869期间,他完成了《再告奇人》。现在这本书叫《欧美游记》,有个介绍西方的标点符号。上面写着,“泰国的西方国家的书,读起来很枯燥,解释起来也很枯燥。如果这个句子足够有意义,记住“.”;如果不满意,记住',';虽然意义不够,但是意义是和前面的句子粘合在一起的,记住';';如果意思不够,在外面加一句,然后记“:”;如果你感到惊讶和钦佩,请记住“!”;如果你问一个问题,记得吗?;引经据典,在句首写下' ';加个注,句子前后写'()';在这两段的交界处,加一条水平线,比如'-'。“虽然张得一不自觉地把标点符号引入国内知识界,甚至带着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符号累赘,但在不经意间栽柳的过程中,却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1919年4月,胡适、钱、、、周作人、马语藻六位教授极不愿意看“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密麻麻的一圈,不但不谈语法上的不同,甚至连欣赏的意思都没有”。在全国统一语言文字筹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总则。;:?!-()”“等标点符号。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指令——《通令使用新标点符号》,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因为古代文献一般没有标点符号,很难读懂。因此,1919年,马毓藻、、钱、、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关于请颁布新标点符号的建议》,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9年2月出版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王元对《水浒传》进行了标点、分段,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白话文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