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是985的统计学专业,专业排名在40%-50%之间。大一大二学习成绩不太好,大三开始努力学习,稍微好一点。6月初开始备考。暑假每天学习7-8小时,开学后每天9-10小时。我初试成绩是:政治:82,英语:78,数学:132,统计学:137(专业课第一名)。接下来我就根据考试科目来分享一下我的备考经验和感受。
一.政治
我准备政治的时间不多,但是效果不错,所以我觉得不能因为准备其他科目而忽视甚至放弃政治,因为它的“性价比”比较高。
9月份开始学政治。从9月到10月,我听了徐涛的精读课,看了肖秀荣的精读课。我标注了一些重点内容,初步了解了整体知识。
10月底开始做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当初打算做两次,最后勉强做完一次,但这次是认真做的。我会先看肖老师的知识点总结,复习这一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合上书做,做完之后再总结错误。
这一次结束的时候已经快11月底了。这时候小八也出来了,开始做小八和往年的真题,都是选择题。小八更难。一般选择题我只能拿到30分左右,真题比较简单,能拿到40分左右。分析完之后,把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选项都搞清楚。所有未知或不确定的知识点都用记号笔标注在试卷上,不用浪费时间抄写整理。如果以后回头看,可以直接看试卷的标记部分。
这个阶段结束后,是12月初,我开始做小思。第一,做选择题,也要喜欢小八和真题。考试前十天左右,我开始背小思的大题,主要是核心点,其余的看懂意思,考试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能全部背下来最好,但是有时候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背这么多。肖秀荣老师会开讲座课,你可以去听听,说说大题的重要性顺序,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背诵的顺序或者放弃少部分不太可能考的内容。
政治选择题比较重要,大题认真背的话,我们之间的差距不会太大。选择题不需要我们死记硬背,更多的是靠理解,所以我觉得政治可以晚一点背,但是不要太晚开始上课或者看书(我个人觉得8月份不错,从9月份开始感觉时间有点紧)。在做选择题和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表达规律。不同的概念会对应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参考腿妹技能课(前两节课我听了很久,她总结的内容和我自己的感受差不多,所以后面没听,有需要可以去听)。另外,一些零散的时间也可以用来备考政治。比如在图书馆和宿舍楼之间来回的时候,可以播放徐涛的课作为背景音乐。
二、英语1
英语分为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完形填空、阅读和新题型,主观题包括翻译和作文。
首先,对于客观题,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阅读占分数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完形填空和新题型也非常依赖阅读能力,所以我最初的英语复习重点是阅读。我高考英语考的不错,但是进入大学后,我就懈怠了学习,基本没学过英语。阻碍我阅读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汇量,所以每天背单词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用墨墨背单词,感觉更适合我。一方面我只需要看一个字就能认出来,所以墨墨记忆法更符合需要。另一方面,墨墨会根据记忆情况安排复习计划,反复记忆,防止背完后遗忘。
除了背单词,阅读练习也必不可少。暑假买了张健老师的阅读理解,每天做一篇,主要是培养阅读的感觉。之后我就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单词的中文意思做了标记,用于早上的早读。刚开始阅读的速度很慢,通常做一篇阅读需要20-30分钟,但是两个多月后速度就快多了,一篇在15分钟以内。9月以后开始看真题。建议你用铅笔,而且一定要多做一遍,因为英语参考资料少,主要靠真题。
我差不多读完了。我能完成打字和新问题。近几年的格式塔变得比以前简单了,所以如果你在以前的格式塔中犯了很多错误,也不要气馁。完形填空我没有太多经验,主要靠阅读能力和单词积累。另外,20题中4个选项的数量一般在5个左右,我在犹豫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做个选择。新题型更多的是排序和七选五填空,小标题较少,我认为是最简单的。排序主要在于整理文章的逻辑结构,利用好已经被赋予顺序的段落。7中5是一种特殊的格式塔,需要注意段落内容和语境衔接。
主观部分,11月份开始准备。这时候阅读已经提高了,翻译也不会太难。可以每天练一篇,专心总结。另外,作文也是我备考的重点部分,作文分数仅次于阅读,在整篇论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准备作文时,我采用了何的写作高分策略。何老师认为写考研大作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其次是结构,最后是内容。英语一的大作文是漫画作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漫画,只要内容相关,不跑题,备考重点可以在语言和结构上。据此,我在11月期间,每天看一篇真题的范文,把我认为可以通用的句子保留下来,然后用之前保留的句子在其他题目上构造一篇新的作文。通过重复这个过程,我筛选了我选择的句子,最后我可以形成一个不管题目如何都可以用的模板。
小作文相对于大作文来说比较实用,所以语言要求没那么高,可以实用。所以准备一篇小作文主要是了解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不同的场景有话要说,多传播自己的思想。
三、数学二
数学二没经验分享。不过还是来回顾一下我的准备过程吧。
考虑到数学上午考,我的复习时间安排在每天上午,平均一天三个小时。6月初,我开始复习基本概念,用的是李永乐老师的复习书,没有看课本,这可能导致我的数学复习一开始就不扎实。期间进度较慢,直到8月初才复习完第一轮,所以处于大致了解数学二要考什么的状态。所以,如果你是我这样数学基础差的同学,一定要尽快开始复习数学,至少要尽快理解基本概念。
8月份,我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用了张宇老师的闭门练习。题目比我预想的多,所以花的时间又超出了我的计划。直到10月中旬我才完成第二轮。这个时候知识还是比较好的,会做题,就开始刷真题了。但是因为想保留近几年的真题进行模拟,所以倒着刷了一下,导致我一开始觉得数学二测挺简单的(15之前做真题的感觉),但是到了11月份,做了16之后的真题,发现数学变得难了很多。我想大家可以先体验一下这几年的问题,对自己要面对的困难有个底。另外,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做过闭门训练,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所以如果要用闭门训练或者其他包含真题的参考资料,要考虑在什么阶段。
11月中旬开始做模拟卷,想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因为这几年我都是三个小时才勉强做完真题。主要的我都做过,但是和真题不一样,或者难度达不到要求,或者写题思路和真题不一样。所以,模拟试卷做了什么,实际上并不代表你在考试中会得到什么。更重要的可能是把基础知识做扎实,把真题做透。
第四,统计
统计学是我考得比较好的一门学科。虽然我真的在专业课上花了很多时间,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长们卓有成效的计划。学长们非常重视统计思维的培养,也强调思维在提升维度上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我们对统计学有一个比仅仅是课本更全面透彻的了解。
因为下学期刚学完随机过程,统计计算等课程,把之前没学好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补上了,所以总的来说统计基础比数学稍微好一点。另外,我还根据统计学中的考试时间,把复习时间安排在了下午,平均每天三到四个小时。
6月,我开始阅读严先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每天看一节,做完课后题。我拿了个笔记本写课后题。一方面锻炼自己把答案写清楚。另一方面,方便之前发现错题,第二轮再刷一遍。后期一些难点内容需要2-3天。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去听学长讲课,有理解不透彻,没注意的地方补充笔记。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9月份开学,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学习穿插着学长的进步。这两部分重在思考方法,需要能够在没有书本帮助的情况下,把步骤和思路写清楚,所以我当时只是把内容学了一遍,然后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再总结一遍,练习写作表达。回归也有一些部分涉及到计算和证明,比如蓝色的证明。这些内容其实并不是特别难,只是你需要反复写几遍,以防考试的时候写不出来。复习回归的时候,我借鉴了一个学长团队里学姐的方法:合上书按照流程记下内容,然后打开书对比,看看哪里有遗漏。
9月开始学习李显平老师的《概率论基础》。李显平老师的书很有趣。有时间可以仔细看看,里面还有配套的学习指南。对于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李老师有自己的考量。比如极限定理部分,他是根据历史研究的发展写的,介绍了极限定理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是内容。此外,他还对基础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延伸,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带给我们很多结合实际的思考。就考试而言,这本书比颜老师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难,但参加考试的同学要尽量掌握,尤其是第五章极限定理,远远不够。但是这本书的一些题目其实偏离了我们考试的要求,大家在做题的时候可以自己考虑。
10月,我学习了严先生和陆晓玲先生主编的数理统计。这本书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有补充作用,主要是补充指数分布族、完备性和完全完备统计。这部分比较难但是很重要,需要明确。
之后我又陆续把这些书看了第二遍,找出了第一轮的错题,整理了一些作文题的表达方式。虽然今年没考上,但是对培养自己的统计思维是有帮助的。另外,我按照学长的时间表做了真题,听了试卷,但是到现在还是有一部分看不懂,也有我查阅过资料但是最后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也没关系。没必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每年人大都会出一些难题,大家都不会。关键是不要在不该丢分的地方丢分。
五、复试
复试的时候一个教室差不多有七八个老师,你被扔在大屏幕上。面试一个人大概需要15-20分钟。正式开始前,老师会给你出一套问题(不是自己出),然后给你看问题完全密封,然后面试就开始了。题型主要是英语翻译(汉译英)、统计知识回答和开放式问题。
首先,英语翻译,除非你真的是英语大牛,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英语翻译就是汉译英,涉及各个领域,不一定是统计学,还包括经济学、工业、新冠肺炎疫情等等。* * *有三个翻译,都是老师现场给你读中文的形式(贼快),让你口头翻译。不要太高兴。你可以准备一张白纸来记关键词。前两句可能真的各只有一句,但是老师看一遍真的很难记住(破解)。如果实在听不清楚,可以让老师再念一遍(但是要注意控制时间。如果花的时间太多,老师就不重复了)。第三个翻译不能用“句子”来形容。这个时候我不建议背单词,因为我可能还没背完就把老师看完了,然后后来就没听了。最好是用心听。当然,我们大多数人的英语可能很差,即使听得很清楚,也不一定能翻译出来。其实也无所谓。能翻译的尽量翻译,哪怕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也要说出来。只要我们说出来,老师就会给分。当时我得到的是工业经济同比、环比增长7个百分点的题目,有同学得到了新冠肺炎词汇。其实说实话,大家都不是英语专业的,老师也不会特别为难你。就算考得不好也没关系,因为大家其实都差不多。不要迷茫调整心态去参加下面的考试。
先说第二个模块,也就是考察专业知识的模块。不要死记硬背,因为老师在书上得不到很多官话。他会让你了解一个统计学知识,比如“你是如何理解线性回归的”“你认为线性回归什么比较好”“你认为它的系数代表什么”“你能介绍一下经验方程吗”?老师主要是想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统计知识。当然,有些幸运的同学可以直接得到“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区别与联系”,但我还是建议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让老师觉得你自己真的懂了,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后一个模块是开放式问题。根据前面的耗时,老师在这个模块可能会多问一些问题,也可能会少问一些问题。我在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模块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之后,我讲了很久,所以。。。。就一个问题。你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在这一块得到分数。开放式问题更像是和老师对话,可以随意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前提是合理)。被问到“说说你本科最喜欢的学科,为什么”,有同学问“你本科用的是什么统计模型,谈谈你对它的理解”。这些问题可能基于你的简历,没有做过统计模型的同学不要慌。
第六,写在最后
考研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忘和重要的经历,只有考研过了我才会知道这个过程的艰难。难度不仅在于几个月准备四科,还在于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没有明确的指导很容易迷路。从确定目标院校开始,你就需要搜索各种信息,衡量自己的水平。在准备的过程中,你要思考我应该怎么复习,用什么材料,注意报名、现场确认等各种时间点,甚至自己联系订酒店。
但经历了这一切,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长大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走。考研是我们对未来方向做出的决定。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们会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去努力。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初心,祝大家都能实现梦想。